新中國70年語言生活回眸:語言生活書寫時代編年史

發佈時間:2019-08-13 09:41:24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語言規劃,1986年,中藥名稱,華語研究,語法教學

原標題:語言生活書寫時代編年史

2019年5月,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實施“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效。圖為彝族學生鐵秀花在回答語文老師周鈺慧的提問。新華社發

  “建設”使用走勢圖

【語言論壇】

新中國七十華誕正在向我們走來。共和國的腳步穩健、有力,在與之須臾不離的語言世界裏,留下了社會生活發展變化的進程,譜寫了一首首可供永遠欣賞、回味、體驗的語言生活協奏曲。

第一次言同音

歷數70年中國語言生活大事,當首者應該是國家通用語言的推廣、普及和提高。當今中國,除了少數地方,無論走到哪都可以用普通話進行溝通和交流。普通話已經成為真正的國家通用語言,成為中國語言生活中的語言主體。全國已基本形成普通話、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一起構成主體多樣性的語言生活局面,在少數民族地區和大的漢語方言區,雙(多)語雙(多)方言的交際模式成為社會語言生活的主流。對此,有學者不無驕傲地歡呼,“中國兩千年來第一次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言同音”。

的確,如果説兩千多年前的“書同文”憑藉統一的漢字記錄傳承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進程的話,那麼,當代中國的“言同音”則為增進各民族和各地區的言語交流,維護國家統一,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夯實了語言基礎,它是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其歷史意義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

不僅是口音上的“同”,書面上也有了更多的“通”。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5億多人口中文盲率高達80%。新中國成立伊始就掀起的掃除文盲運動,使文盲率逐年下降,達到如今的4.08%,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的比例超過95%。從文盲到脫盲,改變了人們的語言生活。

中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成為中國語言生活的主流,與中國政府正確的語言規劃和語言政策是分不開的,推廣普通話,簡化漢字,推行中文拼音方案等,都是語言生活協奏曲中的重要樂章。

主體多樣和諧共生

作為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和多方言的國家,中國語言國情複雜,語言生活多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情況千差萬別。隨著普通話推廣、外語教育普及以及語言接觸頻繁,雙語雙言的人越來越多。帶有方音的普通話,普通話味兒的地方話等等,都呈現在語言生活中,活躍在語言生活中。從國家通用語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的關係看,國家通用語言是主體,各少數民族語言體現出多樣性;從普通話和方言的角度來説,漢語普通話作為主體,同時又有方言的多樣性。國家通用語言、民族語言和方言,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各得其位,各司其職。

20世紀90年代,語言生態和方言保護問題進入我們的視野,隨後,方言保護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進入新世紀,中央提出在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同時,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這是一個歷史性突破,它從頂層設計上確定了中國語言生活主體化和多樣性發展的宏觀基調。與此同時,講方言、方言比賽、方言文化進課堂等成了社會熱點,方言資源網站和公眾號越來越多,構成了當今中國語言生活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主體化和多樣性發展還體現在中文跟外文的關係上。外語正不斷地進入語言生活,外語廣播電視、外文書刊數量有很大增加;外語詞、外語穿插以及字母詞的使用曾不斷引發熱議,常常成為中國語言生活的熱點話題。

海外華語也不斷跟中國國家通用語言互動。以普通話為基礎的海外華語在世界各地形成不同變體,體現了各地華語的互補,對中國的語言生活也産生了積極影響。

語言生活與時代共舞

中國語言生活始終伴隨著時代的發展運作。

新中國成立後的前30年,社會制度變革、國家建設和不斷的政治運動,是當時社會語言生活的強大動力。這一時期語言生活涉及的領域相對單一,主要在政治、教育、文化、宣傳等方面。“紅色電波”會立即把一個新的表達方式傳到祖國的各個角落。

後40年中國語言生活所受到的社會影響範圍則要廣泛得多。改革開放帶來了人口大流動,使得普通話成為必需。經歷改革開放洗禮的中國,思想解放,觀念更新,涌現出大量新概念、新詞語。除政治生活外,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對外交流的增加擴大了語言生活的接觸。語言生活內容和形式都不斷得到豐富。

媒體是語言生活的記錄者和重要推手。例如,“建設”是共和國的主旋律。從《人民日報》上“建設”一詞使用的走勢圖可以清楚地看到社會的變化(見右下圖)。70年來,“建設”總體是高位運作,但有幾個低點,分別是1962、1967和1978,1967年最低,1977後迎來建設熱潮,經過1978年的臨時調整,1979年後全面回升。這反映了國家整體的發展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新媒體不斷為語言傳播提速,同時改變了前30年單媒單聲的局面。當今,每個人都可以是記者,語言生活逐步務實,語言不斷走向活潑。各種來源的新詞語,各種新的表達方式,既出現于自媒體,也出現在大眾口中,更出現于各種“官宣”。

時代的發展也使語言生活的方式發生了變化。語言使用習慣正在改變:傳統書信已經成為罕見物,紙質書刊在不少情況下正在被電子讀物取代,而聽書成了一種新的閱讀方式。人們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提筆忘字已成為普遍現象。

價值取向逐漸多元

語言價值取向多元是當今語言生活的又一個重要特點。70年的語言生活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從追求語言的純潔,到重視健康的語言生活;從把語言多樣性看作問題,到把它看作資源進行監測、開發和保護;從把語言看作純交際工具到認識到語言意識形態的存在,進而認識到語言對認同的建構功能;從重視個人語言能力的培養,到提出國家語言能力的提升;從國家層面的語言文字規範化,到地方、社區、企業和家庭的語言規劃。這一系列的語言觀念正逐步演化為社會共識,影響著當今的語言生活。

語言逐漸成為社會各行各業都關心的話題,在中央到地方相關機構的文件中,涉及語言的內容越來越多,語言文明、語言扶貧、語言安全、語言傳承等等都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漢語盤點、漢字聽寫大會、成語大會等更是不斷引起社會對語言文字的關注。

多元取向帶來了語言生活的熱點不斷。漢語危機論、舊地名恢復、地名用字讀音、奧運會上的中國話、古詩文熱、“語保”工程、字母詞使用、方言進課堂、語言識別、中藥名稱規範、外語教育等,有的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有的則引發各種爭議。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在中國召開,會議起草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個以“保護語言多樣性”為主題的永久性文件——保護與促進世界語言多樣性《岳麓宣言》的正式發佈,更把語言價值取向多元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語言元素變化不斷

語言存在於語言生活之中。語言生活的發展和變化,同樣帶動了語言內部元素的不斷變化。

語音方面除尖音範圍擴大傾向明顯、輕聲兒化減少以及某個時期港臺腔流行外,總體保持穩定;語法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有+VP”的廣泛傳播以及流行性程度副詞頻繁更替、動賓式帶賓語增多;詞彙則是變中有穩,親屬稱謂和社會稱謂不斷簡化,農業社會詞語大量消失,新舊詞語更替頻繁發生。外語、方言、字母詞進入交際系統,經濟、科技詞語融入日常生活,網路語言和日常語言交織。

新舊詞語更替的頻繁發生是過去70年語言生活中最引人關注的現象之一。其中有幾點值得注意:一是舊詞的復活,例如“先生”“小姐”“當鋪”“夜總會”“交易所”等;二是一些詞語隨著隱性的詞義變化而被“毀掉”,如“小姐”“老闆”;三是新詞的産生和隱退,這尤其有特點,詞語更替頻繁與追逐時尚有關,語言時尚呈波浪式的變換發展,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語言時尚。

回眸70年的語言生活,我們越發感到它是一個豐富的語言寶藏,也是觀察社會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窗口。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中國方方面面的發展變化,為偉大的祖國驕傲和自豪。既往語言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腐朽文風根深蒂固,語言暴力也仍在繼續,語言矛盾不斷出現,語言焦慮已經社會化,需要我們予以更多關注。

1949年,新中國邁出了第一步,中國的語言生活掀開了新的一頁;今天,我們已經進入新時代,語言生活也正在步入一個全新階段。此時此刻,語言文字工作者當繼往開來,不斷關注社會語言生活,迎接語言新生活的各種挑戰,從語言中認識新時代,通過語言知識更好地服務新時代。

(作者:郭熙,係暨南大學海外華語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主編)

70年語言生活大事記

(1949—2019)

1951年6月,《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鬥爭!》,並開始連載呂叔湘、朱德熙合寫的《語法修辭講話》。

1951年9月,新中國頒布第一個標點符號方案《標點符號用法》。

1952年6月,教育部公佈《常用字表》。

1955年1月,《光明日報》改為橫排,成為第一份實行左起橫排的全國性大報。

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舉行,把“國語”改稱“普通話”。

1955年12月,《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發佈。

1956年1月,國務院公佈《漢字簡化方案》。

1956年2月,國務院發出《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

1956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掃除文盲的決定》。

1956年7月,《暫擬漢語教學語法系統》形成,在中小學語法教學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1958年2月,全國人大批准頒布《中文拼音方案》。

1959年3月,國務院發佈《關於統一我國計量制度的命令》,確定以米制(即公制)為基本計量制度。

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編印《簡化字總表》。

1978年12月,《現代漢語詞典》出版。

1979年7月,我國第一張用漢字鐳射排版系統輸出的報紙樣張誕生,標誌著漢字印刷“告別鉛與火,邁入光與電”。

1982年12月,“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寫入《憲法》。

1985年12月,《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公佈。

1986年10月,國家語委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共收2235個簡化字。

1988年7月,《中文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發佈。

1997年4月,《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範》發佈。

2000年10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頒布。

2001年12月,《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發佈。

2006年5月,首部《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5)》發佈,國家語言能力問題引起關注。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在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同時,要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

2013年6月,國務院發佈《通用規範漢字表》。

2018年5月,《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和《國家通用盲文方案》公佈。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