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糧增收 山區稻漁種養助力秦巴山區脫貧奔康

發佈時間:2019-08-08 09:26:09 | 來源:央視網 | 作者:佚名 | 責任編輯:趙斌宇

關鍵詞:穩糧增收,秦巴山區,生態種養

央視網消息:記者從四川省水産局獲悉,廣元市昭化區地處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開發地區,屬全省88 個貧困縣區之一,全區總人口24萬人,其中貧困人口3萬人,廣元市昭化區創新農業産業開髮式扶貧新模式,以“穩糧增收”為根本前提,率先在國內成功探索出山區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新路徑,實現了“畝産九百斤優質稻,二百斤生態魚”目標。畝均稻漁綜合收益達3400元,戶均年增收5000余元,帶動昭化、蒼溪、劍閣三縣區2143戶貧困戶7218名貧困人口通過發展稻漁産業脫貧摘帽,走出了一條山區現代農業發展和脫貧攻堅新路子。

創新引路,山區稻漁綜合種養新模式。針對山區稻田相對分散、海拔較高、水溫偏低現狀,整合創新山稻漁綜合種養關鍵技術。在國內率先成功探索出山區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新路徑,發佈了《山區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範》市級地方標準新規範,形成了在國內山區地區可複製、可借鑒、可大面積推廣的生産技術標準操作新模板;在國內率先提出田內生態種養結合、田內種養與田外苗種培育結合的“兩個結合”的稻漁種養發展新模式,解決了山區地區稻田分散苗種下田成活率低的技術難題;探索出稻漁綜合種養條件下的富硒、富鋅、富鈣功能性大米生産新技術,在稻漁基地新建苗種培育配套池塘2000余畝,科學引進中科三號異育銀鯽、先科巨鯽、黃辣丁等新品種。創新“農技人員+龍頭企業+專合組織+農戶”模式,推動了山區稻漁綜合種養快速發展,形成可複製、可借鑒、可推廣的山區脫貧産業發展新模式。

穩糧為主,稻米研發成果豐碩。經過昭化區農業農村局的探索和努力,四川盆周北部山區稻漁種養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形成了三個水稻主導品種,稻漁綜合種養模式讓“劣質稻田變優質、單季收益反超兩季”成為現實,先後2項稻米發明專利通過國家專利局審查,2018年,昭化區稻漁米榮獲度全國稻漁綜合種養優質漁米評比“金獎”和“全國綠色農業十佳糧油地標品牌”,探索出的富硒、富鋅、富鈣功能性大米生産新技術,産出的稻米品質顯著提高,成功銷往北京、廣州等大、中城市。優質稻穀單斤售價平均達到2元/斤,比傳統稻穀提高了56%,大大提升稻米附加值,“劣質稻田變優質、單季收益超兩季”成為現實。經濟收益的增加激發了群眾種糧的積極性,在穩糧為主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稻漁綜合種養。

政策支援,幹群一心脫貧致富。先後爭取到浙江省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1200萬元、省水産局産業發展資金500萬元、區財政扶貧整合資金800余萬元用於稻田改造、優質稻種、有機肥料、魚種蝦種、水産配合飼料、統防統治得以順利進行,為貧困群眾發展稻漁種養穩定增收提供了強力保障。如今,在昭化區內一個個的山區稻漁種養領軍人物、土專家、明白人,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涌現。“一投二防,以漁促稻,以稻護漁,糧漁雙贏”理念已深深植入稻漁種養區幹部群眾心中,形成了廣泛認可和共識。稻漁種養日常管理方便、投喂飼料少、勞動強度小,正好可在山區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後,為留下的老、弱、病、婦人員提供了充分利用各自承包稻田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和就地務工的機會。

不斷探索,山區稻漁發展長效機制。一是規範化保障 “稻”“米”品質。實現稻田改造統一、水稻寬窄行栽培統一、魚種投放統一、飼料投喂統一、配套設施統一、産品銷售統一“的六個統一”,強力推進全區稻漁綜合種養産業規範化標準化生産,以規範促品質。二是打破分散銷售瓶頸。新建優質稻漁魚米交易中心,著力破解區內群眾稻田養殖水産品零星銷售起捕難的瓶頸,打通稻漁基地優質魚米的線下銷售渠道。三是線上線下相結合,暢通銷售渠道。投資200萬元新建全區優質稻漁米加工扶貧車間,註冊優質稻漁米商標,將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暢通銷售渠道。四是確保市場化運轉。實現“稻”“米”的綜合品質把控,做好原料端和市場端,保證市場化運作。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