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脫貧攻堅:綠色發展滋養“中華水塔”

發佈時間:2019-08-05 09:26:20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魏晞 | 責任編輯:趙斌宇

關鍵詞:三江源地區,曲麻萊縣,生態,中藥種植

三江源脫貧攻堅:綠色發展滋養“中華水塔”

  曲麻萊黃河源頭 魏晞 攝

中新網青海玉樹8月4日電 題:三江源脫貧攻堅:綠色發展滋養“中華水塔”

記者 魏晞

青海,這是一片古老而年輕的高原,資源得天獨厚,大山川、大江河,壯美磅薄;大森林、大草原,秀色綿延。青海面積72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58米。從自然地理上看,青海在國家生態地位極其重要,南有“中華水塔”三江源,孕育了長江、黃河和瀾滄江;北有中國西部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祁連山。

與這片大美山川相伴的,是高寒缺氧,地廣人稀,土地沙化……壯美的自然環境,也讓青海面臨産業發展瓶頸,不少地方至今深度貧困。

  曲麻萊沙化土地上種植的10萬畝中藥苗。 魏晞 攝

2019年,青海省將脫貧攻堅重點放在“深度”地區,計劃全面完成剩餘12個深度貧困縣、137個深度貧困村、6.4萬深度貧困人口的減貧任務,確保年底實現全省絕對貧困“基本消除”,為2020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打牢基礎。

下好生態“先手棋” 實現脫貧“加速跑”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2019年初以來,青海啟動“國家公園省”建設,開啟青海生態保護新紀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綠色發展理念成為上下共識。

“自然是人類的一面鏡子,生態環境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青海省委書記王建軍8月前往青海湖環湖地區考察時強調,要強化綠水青山出顏值、金山銀山有價值的觀念。

下好生態文明建設的“先手棋”,才能實現青海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的“加速跑”。作為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著力點,三江源保護和建設尤受關注。青海在全國率先制定了《關於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從2006年起取消了對三江源主要地區的GDP考核,確定了11項生態補償政策。10餘年來,青海省堅持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與改善民生、加快發展相結合,打出了綠色發展、脫貧攻堅的一手好牌。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恩光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青海林業和草原部門在發展綠色富民産業上,重點推出了三方面生態扶貧措施:

一是發展綠色富民産業,“全域有機”發展中藏藥種植。適宜的冷涼氣候、較大的晝夜溫差、廣闊的土地、各項指標遠遠優於國家控制標準的水土環境……青海獨特的高原自然條件無疑是中藏藥材的最佳産地。中藥材種植已成為林下經濟發展新亮點和林業部門精準扶貧新措施,中藏藥材種植突破20萬畝,是西部地區重要的當歸、黃芪生産基地。

二是設置生態公益性崗位。青海省建檔立卡貧困戶林業草原生態管護員達4.99萬人,每人平均年收入超2萬元人民幣,“一人連著一個困難戶,這樣就能帶動近5萬戶脫貧”。其中,三江源有1.7萬個生態公益崗位,每人每月收入1800元。

三是通過生態工程建設帶動增收。僅今年的上半年,青海各項林業工程就帶動了6.62萬人參與,每人平均增收2755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1.51萬,每人平均增收2415元。

“江河源頭第一縣”曲麻萊:沙化土地上的綠色“逆襲”

曲麻萊縣位於青海玉樹北部,地處三江源核心區,是黃河源頭第一個藏族聚居的純牧業縣,有“江河源頭第一縣”之稱。

這裡也是青海最高海拔的貧困縣。平均海拔4200米、處生態地位之要、貼著青海省最貧困地區之一標簽……曲麻萊在打贏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似乎沒有太多“逆襲”的條件。

2018年底經國家扶貧辦確認,曲麻萊縣建檔立卡貧困戶3365戶,共11328人,貧困人口占比高達四分之一。

曲麻萊縣委副書記李健對記者表示,曲麻萊縣是藏區乃至全國的深度貧困縣,貧困程度深,海拔高,氣候不利,發展産業各方面比較困難。“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推進,今年曲麻萊要脫貧摘帽。按照國家要求,曲麻萊從數字上脫貧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曲麻萊縣在思考,脫貧摘帽後如何奔向小康。”

李健説,産業是當地長期以來發展的瓶頸,作為第一大産業的牛羊産業因草場退化,面臨限牧或退牧。當務之急,必須再打造2-3個産業,既能保護生態環境,又能提高民眾收入。

“中藥種植讓我突然之間看到曲麻萊的一道霞光。”李健説,通過中藥種植,能夠把當地最大的潛力、最大的價值的“生態”,換成老百姓能用的東西。

曲麻萊所在的青海玉樹州,是北京長期對口支援對象。在多方努力下,曲麻萊引入了來自北京的正樂堂生物科技集團以及旗下的曲麻萊縣正百草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在北京平谷萬畝中藥種植園小試基礎上,正百草計劃在曲麻萊分期投入,用若干年時間,分步打造百萬畝以上的中國規模最大的中草藥種植基地。

這項生態扶貧計劃,已經在“江源極地”曲麻萊縣麻多鄉展開試點。正樂堂生物科技集團董事長孫建飛對記者表示,公司在曲麻萊麻多鄉規模化中藥種植,在去年5萬畝試種的基礎上,今後一期將是10萬畝,今後將逐步擴大到100萬畝的規模。

從曲麻萊縣城一路顛簸、跋山涉水6個小時,曲麻萊縣麻多鄉黨委書記洛周江措帶著記者來到了已經種植兩年的10萬畝中藥種植基地。這裡,曾經是10萬畝已經嚴重沙化的草場。因為土地沙化嚴重,全鄉接近70%的牧戶都外遷到了格爾木和稱多縣的清水河鄉等地。

洛周江措説,麻多鄉從來都是靠天養畜,沒有任何産業。曲麻萊縣正百草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是麻多鄉引進的第一家企業。由於氣候、鼠患和歷史上過度放牧的原因,這裡土地沙化特別嚴重,將近60%草場沙化;這裡沒有路,沒有電,沒有網路信號,“進來第一次,第二次誰都不想來”。

正百草來到麻多鄉,一方面看重的是這裡大面積可利用的土地、極優的可供中藥種植的水土環境,另一方面,他們也被草場嚴重沙化的情況所震驚,希望能夠引入中藥種植把當地牧民“留下”。

正樂堂總經理王立閣對記者説,規模化中藥種植將解決三大問題:一是本地中藥材的保護利用,可以極大地改變中國中藥材目前受環境影響帶來的品質惡化問題;二是曲麻萊縣三江源地區的規模化種植,解決當脫貧致富問題;三是大規模的中藥種植,不僅有利於涵養水土,更有利於防治當地的鼠患,有效地解決三江源地區土壤因鼠害而嚴重沙化的問題。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寒地區種植中草藥,是一項科技攻關挑戰。正百草公司匯集了來自中科院、中國農業大學、西南農業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等高等院所學府的專家學者,經過長時間的研究,掌握了高原高寒地區中草藥的種植、提純、提煉技術。

如今,經過兩年多的摸爬滾打,首批試驗已經獲得成功。李健感慨,“曲麻萊海拔太高,不適合搞種植業”的説法已經被打破了。

中藥種植也為當地牧民帶來了新的收入。中藥種植基地在麻多鄉流轉了將近10萬畝土地,涉及14戶牧民,僅每年土地流轉收入就超過200萬元;企業每年還會專門拿出一部分資金返給精準扶貧戶。2018年,正百草的中藥種植基地在麻多鄉招聘30多名牧戶務工,牧民們白天牛羊放出來後到基地務工,晚上下班後把牛羊趕回圈,不僅不耽誤放牧,一年下來在中草藥基地的打工收入最少的有7000元、最多的拿到了3萬元。(完)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