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紅寺堡:“三治”融合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發佈時間:2019-06-19 09:10:07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作者:楊穩璽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鄉村治理,寧夏紅,55124,村級治理,糧食直補

原標題:寧夏紅寺堡:“三治”融合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新華社銀川6月17日電(記者楊穩璽)歷時20年,23萬群眾陸續從寧夏南部山區搬遷而來,移民群眾彼此之間原本缺乏了解和感情積澱,因此對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而言,鄉村治理面臨著更大的難度、需要更多創新之舉。近年來,紅寺堡區不斷探索深化村民自治實踐,規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以自治為核心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走出了一條“三治”融合發展道路。

選好群眾“代言人”

“一些群眾對村幹部缺乏信任,覺得我們優親厚友不公正;我們村幹部既缺乏解釋渠道,又害怕‘越描越黑’,這讓幹部和群眾之間隔閡加深,經常有人去鎮裏陳情。”紅寺堡區柳泉鄉沙泉村前任村主任莊沛説,沙泉村村民來自同心縣、隆德縣、彭陽縣等地,信任缺失成了辦好村裏事的“攔路虎”。

鄉村治理關鍵在於取信於民,取信於民關鍵在於選好群眾“代言人”。為做實做好這關鍵一步,紅寺堡區綜合考慮村組巷道佈局、姓氏家族等因素,按照每5到15戶推選1名代表的標準由農戶自行推薦,並將代表的照片、聯繫電話等資訊在村組張榜公示。

走在沙泉村的村道田間,與群眾攀談,他們都能準確説出自己選的代表、為什麼選他以及代表的“工作”亮點。李國強是他家所在巷道12戶村民共同選出的代表,談及為何推選李國強,村民們表示:“他能説出我們的心聲。”

在尊重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紅寺堡區在代表評選時明確“三不推五優先”的原則,即長期外出務工、違法違規、誠信缺失的堅決不推,優先推選辦事公道、仗義執言、群眾威望高、熱心村級事務和致富能人。譚峰是被推選的代表之一,開著一家汽修店。他説:“過去村裏事大概知道下就行了,現在成了村民代表,只要開會議事啥的,不管多忙、有多少事都得到。”

打造民主“議事廳”

“別看大家説我嗓門大,但要想真正不辜負村民們的信任,還得靠規矩和制度。多虧了‘五步工作法’,真正讓我們這些代表能起到聯結村民和村集體的紐帶作用。”李國強説。

五步工作法即提出議案、民主議定、公佈告知、組織實施、監督管理這五步。“落實村民代表會議制度、讓群眾當家作主的關鍵在於規範程式,我們嚴格按照區上設置的‘五步工作法’,建立起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核心的村民自治機制。”沙泉村黨支部書記李學銀説。

五步工作法,讓曾經的“各行其道”變為“照章辦事”,“封閉操作”變成“陽光運作”。“你説胡霞雲我不知道,你得説小胡,小胡經常來家裏了解情況,問問缺啥少啥,有什麼好政策都會惦記著我們。”沙泉村62歲村民張纏來長期患病,孩子又有殘疾,民主議事的公平公正和村民代表胡霞雲的“關照”,讓他們一家有了奔頭。

張纏來家2016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依靠産業發展補貼、扶貧貸款等政策支援,家裏養起了羊、種起了枸杞,2018年全家收入超過3萬元。

“看似是束縛我們村幹部的條條框框,但實際上讓我們工作多了很多保障,讓我們可以在框架內大膽放心地幹事。”李學銀如此評價“五步工作法”。

構築廉政“防火牆”

“大家剛搬來時日子都比較艱苦,在低保、補貼等事情上爭得比較激烈,經常在評選後有村民到村幹部家訴苦,覺得自己享受不到政策特別委屈。現在這種現象基本沒了,就算有人較真,也可以一起去村部查記錄。”如今也是村民代表的莊沛告訴記者,“55124”村級治理模式讓所有工作有跡可循,既給幹部構築起廉政“防火牆”,也讓村民吃下“定心丸”。

“55124”前兩個‘5’即五步工作法和五步工作法相對應的五份記錄表格,‘1’即村級組織的議事清單,‘2’和‘4’則分別是鄉村兩級監督和區市縣鄉鎮四級聯動督查。

“代表是我們自己選的,肯定放心”“有疑問,去村裏一查記錄就明白了”“上面不時有人來檢查呢”……對於“55124”治理模式,村民普遍認可。村民譚李花説:“我們家是開小賣部的,每逢村上有糧食直補、農村低保、徵地補償等和我們群眾關係密切的決策事項,都會在我們這和學校、村部等群眾去得多的地方公示。”

以自治為核心促進德治、法治,紅寺堡區近年來走出了一條“三治”融合激發鄉村振興活力的道路。如今的沙泉村成立了紅白理事會,道德講堂、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等開辦得有聲有色。莊沛説:“我既是村民代表,還是村民調解委員會成員和法治宣傳員,現在我們可以説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自治、德治、法治一起推動著沙泉村的發展。”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