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古村 “保鮮”鄉愁(新時代·新僑鄉)

發佈時間:2019-05-10 13:37:11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聶傳清 嚴 瑜 | 責任編輯:劉晨曦

關鍵詞:騰衝,傳統村落,保鮮,鄉愁,古村落

  圖為騰沖和順張家坡的田園景色。

劉正凡攝

“遠山茫蒼蒼,近水河悠揚。萬家坡坨下,絕勝小蘇杭。”愛國人士、國民黨元老李根源先生曾作此詩,描繪位於雲南省騰衝市的“極邊古鎮”——和順。不必艷羨!這幅美景,在今天的和順依然可見。不僅如此,若將腳步邁得更遠,你還能在騰衝找到許多這樣如詩如畫的美麗村落。

明朝洪武年間,在屯田軍戶政策之下,10余萬將士奉命自南京、四川、湖廣等地來此安家落戶,在騰衝廣袤的土地上建起眾多富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村落。此後數百年間,中原文化和邊地文化在此相互交融,當地因“走夷方”的傳統,又興起馬幫文化,引進異域文化,令這些村落更具別樣魅力。

近年來,騰衝著力加強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截至目前,騰衝62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和順鎮、界頭鎮分別被列為全國首批和第二批美麗宜居示範小鎮。在這座西南邊境的知名僑鄉,古村煥發生機,鄉愁有所寄託。

村村各有風情

日暮時分,穿過高大的石牌坊,沿著石板路走進水碓村,小橋流水環繞著青瓦白墻,溫婉靜謐。不遠處,大片田野綠意盎然,農人已經荷鋤而歸,幾條黃狗仍在搖尾玩鬧。兩三名婦人端著木盆,走出河邊的洗衣亭,盆裏裝著浣洗乾淨的衣物。跟著她們的腳步往村子深處走,座座民居,密密相連,錯落有致,一眼可識徽派建築的特徵,仔細看去又能品出幾分西方建築的風味。

在這座位於和順古鎮的傳統村落,時間仿佛放慢了腳步,歷史與現代和諧共處。

騰衝,這片“極邊之地”,因其特殊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留下了眾多建築各具特色、民俗豐富多樣的傳統村落。近年來,依託中央財政“傳統村落保護專項資金”的支援,騰衝以傳統村落保護修繕和農村環境整治為抓手,讓眾多傳統村落煥發生機。

走在水碓村,最大的感受是一切都原汁原味。故居、宗祠、巷道,乃至洗衣亭,都被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古樹、農田也均在保護範圍之內。村民一如慣常地耕田、浣衣、放鴨。沿著山坡的石階拾級而上,便是他們世代居住的祖屋。這都歸功於騰衝對保護傳統建築和街巷肌理的重視。

正如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一座傳統村落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在保護和開發傳統村落的過程中,騰衝因地制宜,實施了村落特色保護工程。在古樹名木傳統村落,為古樹名木建檔、掛牌、砌圍欄,清除競爭植物,引導村民保護村落資源,打造出固東江東銀杏村、馬站和睦“紅花油茶第一村”等傳統村落;在馬幫文化濃郁的傳統村落,著重對茶馬古道進行修復,建設馬蹄廣場,再現馬幫文化,修建馬幫客棧;在抗戰文化傳統村落中,修繕抗戰遺址,新建抗日紀念廣場、抗日英雄雕塑和遊覽步道等……

一座村落,就是一種風情。它們散落在騰衝的山間地頭,拼接成一幅幅素雅清麗的山水畫卷。

留住“人文胎記”

有人曾這樣總結,騰衝與其他邊境縣份最大的不同,是在長期歷史演進過程中,中原文化與邊地少數民族文化、異域文化、商幫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發展,形成了以和諧、和順為核心內涵和以開放性、包容性為基本特徵的“騰越文化”,世代追求的是“內和外順”。同時,地處邊疆、高山阻隔的地理環境又在這裡形成文化的孤島效應,使得一些在中原已經消失的文化現象和文化傳統在此沉澱,幸運地完整“存活”下來。

這是騰衝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是其近年來保護和開發傳統村落的一張“王牌”。如何由外至內還原傳統村落之美?騰衝給出的答案豐富多彩。

有些村落從少數民族文化入手。

位於騰衝北部邊陲的滇灘鎮水城自然村,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生活在這裡的老百姓全是傈僳族。這些年,在鄉村建設中,水城村緊握傈僳族傳統文化的“金鑰匙”,建成水城民族文化活動中心,組建傈僳族文化業餘表演隊,對“上刀山、下火海”的“香通”、農民畫創作者等民族民間文化藝人進行登記管理,扶持他們開展民俗活動和藝術創作。一座極富傈僳族傳統民族文化特色的邊疆村寨躍然於世。

有些村落從“僑文化”破題。

位於高黎貢山西側的芒棒鎮張家村被稱為“騰衝南部第一僑村”,村民300多人,在外華僑則多達500余人,分佈于緬甸、泰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近年來,村裏在嘗試開發旅遊小村的過程中,重點打造以華僑文化為主題的華僑文苑廣場,還原先輩走南闖北的歷史足跡,讓回鄉尋根的海外僑胞找到“家”的感覺。

有些村落從呈現多元文化交融之美下工夫。

在水碓村,民居是清一色的合院式建築,從中可見中原文化的深刻印記;八大家族的宗廟祠堂錯落林立,彰顯著“貴和尚中”、“謙和好禮”等氏族文化;新建的大馬幫博物館則以豐富的館藏,全面展現西南絲綢古道上的馬幫文化。

留住“人文胎記”,讓傳統村落的這份古樸之美更富現代韻味。

守護“文氣”民風

水碓村的村口立著一座高大門樓,飛檐入雲,典雅莊重。順著臺階往裏走,兩進小院,庭院深深,古樸幽靜。一塊由胡適先生題寫的匾額高懸于一棟灰磚西式建築之上——“和順圖書館”。這是中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其源起可追溯至百年之前的清末。

説起這座圖書館,當地人格外自豪:在全國,平均60萬人共用一個圖書館;而在和順,幾千人便擁有一座藏書8萬多冊的“精神家園”,且其中頗多古籍善本。

如今,圖書館一如往昔,借閱者絡繹不絕。當年本鄉旅緬華僑為振興家鄉文化教育而捐資創辦的這座鄉村圖書館,已然成為水碓村乃至整個和順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從文善文的民風在此傳續。

在水碓村,這股“文氣”隨處可感,它藏于家家戶戶的楹聯牌匾之中,顯于男女老幼的舉手投足之間。當地朋友介紹,這些年,騰衝的古村落火了,日子好過了,老百姓們忙著搞旅遊的同時,卻絲毫沒有疏忽對下一代教育問題的重視。“富貴難傳三代,書香可繼百世”,“力行忠孝事,多讀聖賢書”,這些傳誦數百年的民諺,當地人而今仍朗朗上口,尊重文化、重視教育的傳統綿延不絕。

若説建築是傳統村落的形,那麼民風便是傳統村落的魂。只有守住了魂,傳統村落才能煥發持久的生命力。騰衝人深明其意,致力於此。在水碓村野鴨湖畔的石板小道邊,幾步一隔,立有多塊圖文並茂的石碑,其上文字詳細講述了讓當地人受益數百年的質樸民風:家國情懷,急公好義,尊師重教……

這是整個騰衝的縮影。幾年前,騰衝將實施文化遺産保護工程列為三大工程之一,加強對歷史典故、民間傳説等故事及文藝歌舞、節慶飲食等習俗的收集整理,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認定、培訓和教育工作,以此保護歷史記憶,對民風民俗進行搶救。守民風,續鄉愁,留住人們心中的精神情愫,騰衝始終將此列為題中之義。

對現在的城裏人來説,田園牧歌式的鄉村生活是令人嚮往的“詩與遠方”。而在騰衝,“遠方”並不遙遠,詩意棲居就是尋常生活。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