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繡為“媒”:新疆哈密數千少數民族繡娘實現脫貧

發佈時間:2019-03-12 09:47:02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阿依努爾、宣力祺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繡片,衣典,MOODBOX,哈密市,新疆哈密

新華社烏魯木齊3月11日電(記者阿依努爾、宣力祺)37歲的繡娘熱娜古麗·素批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迎來人生“高光”時刻:由她“一針一線”參與繡制的高級定制服裝登上巴黎時裝周舞臺。這位貧困家庭主婦,成長為一名刺繡匠師後,親手繡制的“繡片”配飾賣出上萬元價格,並來到中國頂尖學府“深造”刺繡技藝……

在位於新疆哈密市伊州區的傳統工藝工作站,繡娘阿依古麗·伊斯坎代爾(左)在繡制繡片(3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熱娜古麗家住新疆哈密市五堡鎮,出生刺繡世家,媽媽是當地有名的刺繡能手。按照當地傳統習俗,女兒出嫁時,媽媽會精心準備一套親手繡制的被褥、坐墊、枕頭等嫁粧,刺繡技藝因此代代傳承。2014年,在當地政府扶持下,熱娜古麗開辦了刺繡專業合作社,吸納周邊鄉村婦女就業,並隨當地組織的學習班多次赴內地學習刺繡技藝。

在新疆哈密衣典刺繡紡織品店,包靜(右)在向顧客推介商品(3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2016年,上海服裝品牌MOODBOX創始人兼設計總監秦旭來哈密采風,被熱娜古麗及其母親精湛的刺繡技藝吸引,隨後創作出一系列融入哈密刺繡的時裝。如今,熱娜古麗訂單不斷,很多內地企業來找她合作,每年還要做數十件高端定制的時裝繡片,收入也一路水漲船高,貧困生活徹底改變。

近些年,得益於當地政府貼息貸款、品牌創建、獎勵機制等政策“紅利”,哈密形成了以手工刺繡企業和合作社為主的刺繡産業,相關企業達230家,通過刺繡賺錢在哈密市農村婦女中形成風潮,吸引了5600多名繡娘參與。其中,不少婦女因此實現脫貧增收,提升了家庭地位。

在位於新疆哈密市伊州區文化館的工作室,熱娜古麗·素批在繡制用於製作時裝的繡片(3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哈密市文化館館長崔建兵告訴記者,2016年3月,文化部在哈密設立首個傳統工藝工作站。與此同時,文化部牽頭,雅昌文化集團、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山西灌木集團和哈密市政府簽訂合作協議,共同致力於哈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傳統刺繡工藝保護傳承和市場化開發,共同打造“密作”品牌,讓哈密刺繡走出國門,為世人所知。

自2016年起,借助文化部和教育部共同推進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335名哈密刺繡傳承人、“密作師”先後赴廣州、蘇州、北京、上海等內地高校學習專業繪畫、刺繡、圖案設計、市場行銷等。哈密傳統工藝工作站成立以來,結合現代理念和傳統刺繡技藝,研發了1300多件哈密維吾爾族刺繡新産品,僅去年就接到1750筆刺繡訂單,銷售金額逾100萬元。

在位於新疆哈密市伊州區的傳統工藝工作站,卡德爾·熱合曼(右三)與阿依古麗·伊斯坎代爾(右二)、熱娜古麗·素批(右四)在討論刺繡技藝(3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哈密市陶家宮鎮蕎麥莊孜村46歲農民卡德爾·熱合曼,是當地唯一一位“男繡郎”。幾年前,他赴廣州大學少數民族刺繡培訓班“深造”,從普通農民變身山西灌木公司首席設計師、哈密市庫木西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不僅有了固定工資,還帶領當地100余名少數民族繡娘組成專業團隊,每年完成逾百萬元訂單,讓繡娘在增收致富的同時,對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進行保護和傳承。

在位於新疆哈密市伊州區的家中,卡德爾·熱合曼在繡制繡片(3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在哈密衣典刺繡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包靜根據市場需求和産品設計,購置了電腦繡花機。隨著合作社規模擴大,她吸納了14名建檔立卡貧困農村婦女就業,對她們進行免費培訓,邊培訓邊上崗。40歲的維吾爾族婦女斯尼塔古麗獨自撫養3個孩子、務農的同時,還能通過包靜提供的刺繡産品訂單“居家”賺錢,家庭經濟狀況越來越好。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