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廣元市朝天區:“三個功能表”搬出新生活

發佈時間:2019-01-10 17:06:16 | 來源:農民日報 | 作者:張艷玲 | 責任編輯:趙斌宇

關鍵詞:朝天區,易地扶貧,建房

原標題:“三個功能表”搬出新生活

鄢懷林本報記者張艷玲

“山高摔死雞,有馬不能騎,灘大不養魚,有病不能醫。”一首民謠,唱出了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人民曾經生活的艱辛與無奈。

朝天區地處秦巴山南麓、川陜結合部,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區)、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區、川陜革命老區和汶川特大地震重災區。全區幅員面積1613平方公里,轄9鎮16鄉214個村2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8.99萬。全區山地地貌佔91%以上,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土地瘠薄,全區耕地面積僅為幅員面積的10%左右,坡度在25°以上的陡坡耕地達75%以上。

2014年底通過精準識別,全區共有貧困村64個,貧困人口7421戶25518人,貧困發生率高達13.45%。面對基礎設施條件差、自然環境惡劣困境,近年來,朝天區精心制定安置方式、建房模式、發展途徑“三個功能表”,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實施。走出了一條可複製、可推廣的貧困山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新路徑。

安置功能表四種補助方式自由選擇

“不花一分錢就能住上新房子,交通水電都便利,這是我們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大好事。”與陜西省寧強縣毛壩河鎮毗鄰的兩河口鄉,地處高寒山區,群眾生産生活條件很差。大溝村4組的光棍兒兄弟羅賢貴、羅賢雙説起新房,眉眼間全是喜氣。

針對全區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後、經濟條件差的現狀,結合搬遷戶自身情況和意願,朝天區按照每人平均住房面積不超過25平方米、戶均自籌資金不超過1萬元的政策“紅線”,科學制定分散自建(每人平均補助2萬元)、規模集中(每人平均補助2.5—3萬元)、城鎮購房(每人平均補助4—5萬元)、政府兜底等四種安置補助方式,供搬遷農戶選擇。

蒲家鄉羅圈岩村就採用規模集中方式,安置點不僅各種基礎設施齊備,還有集益農社、“網際網路+”綜合資訊平臺、便民服務代辦站等多種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公共服務中心。安置點周邊已形成特色主導産業,貧困戶在自家門口就可參與産業或務工發展。

羅圈岩村二組貧困戶張健明分到的嶄新小洋樓裏,各种家具家電一應俱全;樓前的自留小菜園裏,綠油油的香蔥、嫩生生的小白菜生機盎然。

建房功能表四種建房模式分類施策

“我們家情況具體,如果不是有統一的施工單位建房,靠我自己不曉得猴年馬月才能修得起房子。”蒲家鄉羅圈岩村三組的貧困戶何青説。何青一家4口人,父親年事已高,且長期患病,需要一個人專門照顧,女兒也患有長期慢性病,家裏勞動力缺乏。村上根據易地扶貧搬遷農戶意見,組織搬遷農戶成立業主委員會,通過比選正規施工單位建房,搬遷農戶只需監督進度和品質,既如期住進了新房,又不耽擱農事生産。

在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朝天區根據不同的安置方式所産生不同建(購)房成本,推行“統規統建、統規聯建、工程隊代建、分散自建”4種建房模式,讓貧困戶既能在規定時間入住,又能節約成本不負債。

在分散自建安置方面,對勞動力充足的實行農戶自建;對勞動力缺乏的實行部門幫建模式,組織幫扶部門幹部職工幫助建房;對沒有勞動力或外出務工的經搬遷戶同意,委託村委會聘請施工隊實行代建。

在集中安置方面,對勞動力缺乏、不願自建的實行統規統建,如青林鄉場鎮、蒲家鄉羅圈岩村等15個安置點,由搬遷戶選舉産生業主委員會自主招標比選、自主監管,搬遷群眾交付自籌資金後就可入住;對有勞動力、資金不足的實行統規聯建,如兩河口鄉永平村、麻柳鄉石牌村等7個安置點,由搬遷戶按照統一規劃,聯戶建房,降低建房成本。

“真要感謝這個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讓我們這些大山裏的人也能像城鎮居民一樣生活。”易地扶貧搬遷戶黃萬興感嘆道。去年,他還是宣河鄉紅渠村6組的村民,每次進城看病,都得趕山路,僅路上的時間就要六七個小時。一年後,老黃搬進了朝天區錦繡家園小區內,出門走5分鐘就是醫院,小區裏健身設施、植被綠化樣樣有,過得還挺舒心。

在購房安置方面,根據群眾意願和産業發展情況,為群眾搭建城區和中心集鎮兩個購房平臺。在鑫地源、明月水岸、羊木水香等10個樓盤,精心挑選2-6人戶型房源600余套,並舉行“全區易地扶貧搬遷戶城鎮購房對接會暨購房意願簽約儀式”進行推介,組織群眾現場看房、選房。

發展功能表三産融合確保搬得出能致富

“搬遷是手段,致富是目的。”朝天區根據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和發展意願,通過做好産業增收、促進就業創業、加大政策扶持等三個方面,大力發展生態養殖、現代服務、鄉村旅遊“三大産業”,做強庭院經濟、休閒經濟、紅利經濟“三大經濟”,為貧困戶量身制定了産業發展功能表,確保他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種植了1畝黨參苗,下半年可移栽5畝,兩年後每畝可賣3萬元……”永平村七組村民劉漢福幸福地算起收入賬。劉漢福是村上有名的貧困戶,在易地扶貧搬遷後,因殘致貧的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通過發展産業脫貧致富。除黨參外,他還種植了2500椴金耳,2017年還被評為“廣元市脫貧示範戶”。

近年來,朝天區按照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産業化經營的思路,積極支援搬遷貧困戶發展“5+N”農業特色産業,鼓勵搬遷貧困戶成立或加入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村合作組織,依託6個AAAA、AAA級旅遊景區、鄉村旅遊環線和新村産業示範園,帶動1000余戶貧困群眾連片發展農業特色産業12萬畝,1200余名搬遷貧困群眾實現就近就地就業,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走出了一條靠山脫貧、靠山致富的産業扶貧之路。

同時,朝天區不斷深化“戶改場、場入社、社聯企、企接市”主體培育機制,積極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1+3”立體式複合型現代農業經營模式,大力促進農業企業和農民專合組織與搬遷貧困戶建立利益兜底、收入分成、入股分紅、二次返利等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戶平均年增收近1000元以上。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