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書寫壯鄉反貧困歷史新篇章——廣西幹部群眾接續奮鬥脫貧攻堅觀察

發佈時間:2018-12-08 10:48:44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何偉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大德村,都結鄉,澳洲淡水龍蝦,貧困戶,貧困村

新華社南寧12月7日電 題:奮力書寫壯鄉反貧困歷史新篇章——廣西幹部群眾接續奮鬥脫貧攻堅觀察

新華社記者何偉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自治區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廣大幹部群眾接續奮鬥,用“繡花”功夫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100萬減少到2017年的267萬,貧困發生率由70%下降到5.7%。

50多萬黨員幹部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

廣西集“老、少、邊、山、庫”于一身,是我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廣大黨員幹部投入一線全力以赴幫扶,貧困群眾努力脫貧致富奔小康,全自治區貧困人口大幅下降,貧困地區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馬堤鄉東升村道路(2018年5月10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30多年前,田陽縣那坡鎮尚興村原黨支部書記莫文珍帶領全村群眾用8年時間將14個自然屯、220戶1300多人從“九分石頭一分土”的大山深處搬遷出來,在幾十座荒坡上種植芒果,發展副業、輸出勞務,使尚興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移民新村。去年全村僅芒果産業實現收入近千萬元,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8520元。如今已過花甲之年的莫文珍主動報名參加新時代講習所,培訓村民科學種植、管護芒果技術,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

作為粵桂兩省區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基地負責人,潘健章在廣西上林縣探索“致富帶頭人培育跟著産業培育走”的“雙培”扶貧模式,在貧困村培育出一批創業致富帶頭人。“跟著帶頭人,致富有盼頭。我家靠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和務工收入一年收益近5萬元,日子越來越紅火。”上林縣澄泰鄉大坡村貧困戶蘇益堅説。

  

在廣西隆安縣都結鄉念潭村隴伏屯,念潭村第一書記范小明(右)和貧困戶村民許懷悉核實資料資訊(2016年6月30日)。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曾任南寧市邕寧區百濟鎮新平村第一書記的楊修凱帶領村民建立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個“一窮二白”的貧困村短短兩年就實現脫貧摘帽;被稱為新時代“愚公”的灌陽縣西山瑤族鄉羅家村退伍軍人劉繼忠40多年義務開山修路,為群眾鋪就“幸福路”;博白縣江寧鎮長江村養羊協會黨支部書記劉入源身殘志堅、自強不息,靠養羊帶動37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自治區扶貧辦負責人説,截至目前,廣西共安排52.3萬名黨員幹部開展結對幫扶,選派5000多名第一書記和3.5萬名工作隊員進駐貧困村。

持續傳承扶貧“接力棒”

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廣西組織大約25萬人進村入戶,創新運用“一進二看三算四比五議”辦法,對照標準逐戶逐項評估打分,並將大數據引入精準識別工作,共識別出634萬貧困人口並全部建檔立卡。精準識別為接下來的精準幫扶創造了條件。

融水苗族自治縣大浪鎮大德村是深度貧困村。今年3月,來自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柳州機務段的吳李東接過前任第一書記的扶貧“接力棒”。他一上任就開展産業普查,擴大扶貧産業規模,通過育苗帶動周邊村屯種植指天椒400畝;支援一名返鄉青年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31戶貧困戶參與林下養雞、養鵝;引進公司與村民合作,種植優質紅薯120畝,養殖425頭黑香豬。“現在大德村扶貧産業已覆蓋所有貧困戶,計劃今年整村脫貧摘帽。”44歲的吳李東説。

在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龍灣鄉琴棋村,一名村民在養牛合作社喂牛(2018年5月30日攝)。2016年以來,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在脫貧攻堅中,把“貸牛還牛”作為精準扶貧項目在全縣推廣,拓寬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路。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自治區扶貧辦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楊宏博説,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全面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2012至2017年累計減少貧困人口709萬人,年均減貧118萬人。這與各族幹部群眾齊心協力打好産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基礎設施建設等“硬仗”密不可分。近兩年來,通過發展産業一項就帶動100多萬人脫貧。

在廣西融安縣,昔日荒山荒坡種上香杉,成了助力群眾脫貧的“生態銀行”。“政府每畝給造林和撫育補貼800元,不用另外投入資金,這兩年我家新種60多畝香杉,成材後會有一大筆收入。”融安縣板欖鎮麻江村貧困戶向世秋説,種香杉管護方便,他和愛人去年開始在一家香杉加工企業工作,兩人月收入共計6000元左右。

為解決“一方水土難養活一方人”問題,廣西2016至2018年計劃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0萬人,截至今年11月底,已搬遷入住68.7萬人,搬遷入住率達98.1%。崇左市龍州縣下凍鎮春秀村貧困戶蒙彩桃一家4口被安置到縣城附近的城南幸福家園小區,去年2月,她在政府幫助下,進入龍州北部灣現代農業公司工作,現在每月能拿到3200元工資。2017年,蒙彩桃一家順利脫貧摘帽。

“紅黑榜”制度嚴防“數字脫貧”

龍州縣去年減貧3.7萬多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91%。今年8月,這個縣正式脫貧摘帽,成為廣西首個脫貧摘帽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截至目前,廣西已實現1999個貧困村、11個貧困縣摘帽。

廣西對照國家“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從嚴從實開展監督考核,建立督查暗訪、協調和通報“三項制度”。2016年7月開始,廣西成立兩個脫貧攻堅督查組,每週定期開展督查暗訪,並進行“紅黑榜”通報。兩年多來,數十個單位和縣(市、區)被“黑榜”通報。

廣西上林縣白圩鎮趙坐村的澳洲淡水龍蝦養殖基地(2018年3月1日無人機航拍)。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在脫貧驗收時,對貧困戶脫貧實行‘雙認定’,要求貧困戶戶主、驗收工作隊員及幫扶聯繫人共同簽字確認,防止‘被脫貧’和數字脫貧。”自治區扶貧辦有關負責人説。

經國家統計局核定,2016年廣西111萬貧困人口脫貧,脫貧人數排全國第一位;2017年,廣西減少貧困人口9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5.7%。在國家組織開展的2016年、2017年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中,廣西連續兩年獲得“綜合評價好”等次。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