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減貧6600多萬人 脫貧攻堅的“中國方略”有何奇特

發佈時間:2018-11-16 10:16:24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張艷玲 | 責任編輯:趙斌宇

關鍵詞:貧困人口,脫貧,方略

中國網11月15日訊(記者 張艷玲) 2012年底,我國貧困人口有9899萬人,截至2017年底,貧困人口還有3000萬左右,5年累計減貧6600萬以上。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在今年1月表示,這創造了我國減貧史上的最好成績,我們離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越來越近。

中國是如何取得這樣的脫貧成就?14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的中國貧困人口畫像及精準扶貧評估研討會暨中國貧困人口追蹤調查數據庫發佈會上,與會專家從精準扶貧、土地制度改革、工業化、城市化、基礎設施投資、服務業等多方面勾畫出脫貧攻堅的“中國方略”。

精準扶貧短期效果顯現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鄭新業發佈的《中國貧困人口畫像及精準扶貧評估報告》顯示,因病、因殘、缺技術是中國貧困人口致貧的主要因素,務工收入成其主要收入。他指出,精準扶貧的短期效果顯現,勞動人口平均勞動時間延長,貧困戶收入顯著增加,工資佔比提高。但精準扶貧長期評估效果顯現要到2036年。

中國的脫貧方略

就業

到城市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是貧困人口脫貧的主要手段。鄭新業建議,中央政府能保持城市對貧困人口的開放,確保其能就業。同時,讓企業進入貧困地區,開發貧困地區的女性勞動力紅利,幫助女性脫貧,效果比男性好。他同時建議,地方政府調整激勵,警惕返貧。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賴德勝説,就業是解決貧困的手段,幫助貧困人口就業是解決其脫貧的重要途徑。國家有關部門多次發文,要求開發就業崗位、精準培訓,帶動1000萬貧困人口脫貧。

2018年9月,全國累計幫扶了859萬貧困人口實現就業。計劃是1000萬。

“引進産業項目帶動就業脫貧,把産業某些工序搬到貧困人口家門口去,讓他們在家裏也能工作、掙錢,這是很好的脫貧手段。”

培訓

新一輪科技革命對貧困人口脫貧産生一定影響。貧困人口學歷普遍偏低, 賴德勝建議,加強培訓,提升貧困人口就業能力;調整政策, 提高貧困人口就業意願; 共用就業資訊,提升就業扶貧品質;將産業轉移、就業轉移與人口轉移統一,提升基層就業扶貧能力。

土地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守英認為,土地制度改革與減貧有關,土地的作用貫穿于減貧不同階段,起作用的方式不同。

1985年前,中國主要靠土地制度改革,減貧1億人口。後來出現開髮式扶貧、綜合性扶貧、整村推進到精準扶貧,都把扶貧當成政府行為,通過政府政策進行干預解決扶貧問題。

劉守英説,土地的可得性和土地相關利益是解決貧困最直接的途徑。不同階段的減貧可採取相適應的土地制度安排。

工業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黃陽華認為,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基礎設施投資、服務業的發展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黃陽華説,中國的工業化促進經濟長期穩定增長,製造業帶動就業,實現大規模人口脫貧。1978年到近年來,製造業就業人口從7000萬人增長到現在的2億多人,增長3倍。

城市化

中國大規模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發展,城市化創造了大量 服務業就業機會,特別是低技能就業,又吸引很多人進城務工。

基礎設施投資

黃陽華介紹,中國在工業發展過程中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就形成基礎設施和工業之間良性互動。中國公路鐵路里程、港口、能源消費、網際網路接入數量,都出現明顯增長,給貧困地區帶來發展機會,便捷地獲得外界資訊,降低市場交易成本。

生態資本商品化

現在中國進入綠色發展、創新發展的工業化時代,大規模使用自動化新技術,製造業用工需求勢必減少。很多貧困地區是生態涵養區,要對這些地區投資,搞與旅遊、農家樂相關的産業,將生態資本商品化,讓貧困人員就地就業。

資金投入

國務院扶貧辦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研究員黃承偉表示,歷時七八年,針對脫貧,全黨全國全社會動員。從去年開始,中國每年對脫貧攻堅投入大概超1萬億元。每年派到村裏幫扶脫貧的幹部100萬人,脫貧人口1370萬。幾年來,移民搬遷1000萬人口。

做好總結

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脫貧攻堅故事

目前,中國脫貧攻堅已進入了決勝階段。黃承偉表示,脫貧攻堅是中國鄉村發展的一場深刻革命, 是中國共産黨執政宗旨的體現,是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特色發展道路的全面呈現。層層落實責任,一個不落地解決好貧困人口脫貧問題。這些成就在中國發展史上是了不起的,在全球人類發展上也可以載入史冊。

“我們要總結好這場脫貧攻堅戰,並把中國脫貧攻堅故事向國際社會講好,把帶有普遍性的模式、方法形成方案,成為國際減貧治理領域的公共知識産品。” 黃承偉説。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