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文學在貧困戶王學英家囑咐其小孩要好好學習
為民謀出路
“思變、求變、改變,為民而謀,要謀就謀大出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讓左文學看到了機遇,更堅定了他抱團發展、脫貧攻堅的信心。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要搞土地改革,就要讓農民得到真實惠。他通過召開院壩會,採取多種方式向村民宣傳土地確權的好處,讓老百姓知道土地改革是盤活土地資源,不改變土地的性質,不改變土地所有權,還可以貸款來搞種植、養殖、加工等,有利於更好的發展,讓農民吃下定心丸。
很快在村裏成立了土地確權辦公室。一場土地確權改革的行動在塘約拉響,2014年12月,成立了“土地流轉中心”,由黨員帶領村民可將土地流轉入或土地入股合作社,將農戶自家耕作的零散土地,集中起來發展,把人、錢、土地整合起來經營。按照合作社佔30%、村集體佔30%、村民佔40%進行利潤分成。2015年種植150畝淺水蓮就得了豐收,當年,村集體經濟分紅就達76萬元。
看到了合作社的效應,村民加入合作社從起初的十幾個人變成了2900多人。為把合作社的功能健全,左文學還組建了勞務輸出公司、婦女創業聯合會、建築合作社、老年協會、運輸協會等,讓每一個村民都有活幹。全村有210名駕駛員,磚、木、漆、電技術人員800人,汽車、摩托車修理工15人,大部分的留村青壯年都基本學會了一項技能,老百姓收入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土地確權的基礎上,他又順勢而為,同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小型水利工程産權和農村集體財産權“七權”精準確權,實現了産權所有權、經營權、承包權的分離,清晰了集體與個人的各類産權,為塘約村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塘約之約
“發展才是硬道理,要讓村民都過上好日子,就得大興産業,做強經濟”,左文學帶領全村黨員群眾,勇立潮頭,大膽嘗試,探索出“三變”改革的塘約模式,實施農村産業結構調整,採取規模化、公司化的農業經營方式,眾籌聯營、村社一體、抱團發展。全村4864畝土地流轉,發展了晚熟脆紅李520畝,核桃500畝,軟籽石榴200畝、綠化苗木612畝;蔬菜種植蔬菜150畝,淺水蓮藕150畝,2016年村集體收入從2014年的不足4萬元提到高202萬元,村民每人平均收入從2014年不足4000元提高到近萬元。
經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劉奇葆等中央領導同意,為探討《塘約道路》一書出版的意義,進一步研究總結塘約村基層建設經驗,深化農村改革,助力脫貧攻堅,由中央宣傳部《黨建》雜誌社、人民出版社于2016年12月10日在北京共同舉辦塘約基層建設經驗座談會暨《塘約道路》研討會。塘約村被授予“中宣部《黨建》雜誌社聯繫點”牌子。塘約之路成為新時期中國農村土地改革的典型,備受全國關注並廣泛推廣。2017年2月3日,《人民日報》發表《(塘約道路)的三個關鍵詞》,闡述中國道路、中國故事、中國力量是(塘約道路)最突出的主體,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生動注解和詮釋。2017年3月21日,省委書記、省人大主任陳敏爾同志到塘約調研,對塘約村扶貧模式給予充分肯定。陳敏爾與左文學定下了這樣一個約定:“什麼時候村集體資金能夠到500萬,甚至1000萬,農民每人平均收入什麼時候能到2萬元?來一個翻番之約。”對於省委書記的這個約定,左文學是有底氣的, 2016年,塘約村的村集體資金已經突破200萬元,他堅信用三至四年時間一定能完成這個“翻番之約”。
如今的塘約,一幢幢別致的民居,錯落有致地鑲嵌在綠樹叢中,顯得生機盎然。“三變”改革讓塘約走出了一條富民興村的脫貧新路,相信,在左文學這樣的“牛書記”帶領下,塘約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圖文由國務院扶貧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