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侗錦“織”出脫貧致富新“通道”

發佈時間: 2017-07-27 10:57:12  |  來源: 華聲線上  |  作者: 盧小偉 陳前君 吳瑞雄  |  責任編輯: 向婷
關鍵詞: 旅遊扶貧,湖南,皇都侗文化村,脫貧致富

通道皇都侗文化村被群山環抱,風光優美。唐俊 攝

侗家織女用侗錦織出一條脫貧致富路。唐俊 攝

侗錦項目參與者、湖南大學博士郭寅曼在接受記者採訪。

華聲線上7月27日訊(記者 盧小偉 通訊員 陳前君 吳瑞雄) 在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侗錦是侗家姑娘祖輩相傳的獨特女紅。在過去,她們織好一匹匹侗錦,或待字閨中,或用於日常穿戴,讓這項傳統民族技藝藏于群山,默默無聞。如今,加入設計元素、創新材質、融入現代生活的侗錦,插上旅遊的翅膀,織就新樣式,織成遊客喜愛的文創産品,織出了侗家人脫貧致富的新“通道”。

7月26日,湖南省第六屆網路文化節之“旅遊扶貧 文旅興縣”全國網媒湖南行來到通道縣皇都侗文化村,探尋侗錦富侗人的脫貧故事。

通道侗錦“飛”出山外拿金獎

雪峰余脈,山重水復,峰迴路轉。採訪團一行駛入通道縣坪坦鄉境內,只見眼前豁然開朗,別有“侗”天。皇都侗文化村被群山環抱,一條河流穿村而過,一派古樸中點綴現代、靜謐中升浮歡動的景象。

在一棟名為“侗家樂旅館”的小樓內,琳瑯滿目地展示著製作精美的手工藝品,有服飾、有擺件、有織物。其中,用侗錦製成的圍巾、手提包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今年4月之前,侗家人祖祖輩輩習以為常的侗錦,還養在深閨人未識。4月15日,在由省文化廳、湖南日報報業集團聯合主辦的首屆湖南文創設計大賽上,“梭説侗錦亞麻系列作品”榮獲金獎,讓侗錦聲名鵲起。

這一系列作品的聯合創始人之一,是土生土長的侗家姑娘楊苗。從小耳濡目染侗錦魅力,楊苗對本民族的傳統技藝深懷感情。2009年,在湖南大學讀研期間,楊苗加入“新通道”設計與社會創新項目團隊。這一團隊由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和湖南省工業設計創新平臺牽頭組織,致力於傳承、挖掘侗文化內涵,豐富侗族地區旅遊業的內涵,提升旅遊發展的可持續性。侗錦是團隊著重挖掘的一個侗文化代表。

在皇都侗文化村現場,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博士郭寅曼告訴記者,團隊在系統學習了侗文化之後,對侗家女進行相關培訓,引入設計思維,把比較偏于傳統的侗錦進行再創作,增加亞麻材質,以符合現代審美和生活。並通過各種國際博覽會,把侗文化帶向到全球。

2014年,通過與侗錦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粟田梅女士的合作,全新的侗錦産品“梭説”在“新通道”中孵化出生,並一舉獲得大獎。

幫扶織娘一針一線織“錦”路

“新通道”項目落地皇都,以及楊苗設計侗錦産品拿去大獎,目的不僅僅在於傳承、發揚侗族文化,而是帶動織娘,通過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

郭寅曼介紹,項目團隊在皇都周邊的橫嶺村、牙屯堡鎮的文坡村建立了侗錦生産基地,購買織機提供給織娘,派設計師常年駐紮在基地,指導織娘生産侗錦産品,通過各種渠道銷售給全國各地的遊客。在設計師的幫助下,很多織娘學會了主動設計、創作新樣式和新産品。

7月27日下午,60多歲的歐婄余老人,戴著眼鏡坐在位於皇都侗文化村頭寨的家裏織布。只見她微弓著背,梭子翻飛,發出有節奏的聲響。

歐婄余一家原是村裏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由於老伴生病,兒子無法外出打工,一家人因病致貧。項目團隊入村之後,歐婄余接受團隊設計師的培訓和指導,織出手帕、毛巾等各種侗錦産品,賣給遊客,一年收入近萬元,減輕負擔,兒子得以外出打工賺錢。2015年,家裏成功脫貧。

在皇都,像歐婄余一樣通過侗錦來脫貧致富的織娘還有不少。為發展侗錦産業,通道縣成立呀啰耶侗錦織藝發展有限公司、侗脈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與織娘建立長期合作關係。通過兩個公司銷售産品,皇都侗文化村織女年收入可達到3萬-5萬元。

楊苗和她的“梭説”團隊,正與織娘積極合作,成立“織娘之家”,把30萬元獎金全部投入進去,把更多創意融入侗錦紋樣、産品設計中,一針一線地織成實物,再銷售給遠近四方的遊客。

“一代代祖輩傳下來的技藝,從自給自足變成帶動旅遊,進而帶動脫貧致富的手藝,讓鄉親們心情暢快,奔頭十足!”一位織娘的感慨,道出了侗家人的心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