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科院:小馬鈴薯的大“錢景”

發佈時間: 2016-07-28 10:10:45  |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王振紅  |  責任編輯: 王虔
關鍵詞: 中科院,仲乃琴,馬鈴薯,馬鈴薯,生態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王振紅)7月26日,記者隨“走進中國科學院•記者行”活動,考察了呼倫貝爾墾區“生態草牧業試驗區”。

馬鈴薯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推進馬鈴薯(俗稱馬鈴薯)成為我國主糧産品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馬鈴薯在我國種植歷史已有400多年,面積達到8000多萬畝,但受消費習慣和市場需求等影響,我國馬鈴薯生産消費總體呈現增長速度不快、生産水準不高、發展參差不齊等特點。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仲乃琴是個種馬鈴薯的高手,她聯合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以及中科院西北生態資源環境研究院的科研人員研發出新型環保肥料增效劑、農藥控失劑及馬鈴薯撿拾機等多項綠色農業技術,建立了馬鈴薯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模式,並在黑龍江、甘肅、寧夏、內蒙等北方馬鈴薯産區示範近30余萬畝。談起心愛的綠色高值新主糧——馬鈴薯,仲乃琴滔滔不絕。

環保肥料增效劑是由微生物發酵産物和改性天然奈米材料有機復配而成,在促進作物生長髮育的同時,可以使氮素轉化延緩1倍以上,使肥料流失減少15%,肥料利用率提高8%。“平常一畝地大概要施100斤化肥,如果以5%-10%的比例在其中加入增效劑,每畝地多投入10-15元,就至少能增收200元,實際産投比大於14:1。”仲乃琴説,“加入增效劑之後肥料用量即使減少20%也不會減産;這個技術還可以免追肥。”該項技術已經實現産業化,並與多家化肥龍頭企業成功合作。

仲乃琴還牽頭設計和研製了可代替人工撿拾的馬鈴薯收穫機。“我們的這個機器連收帶撿,每畝節約1個人工,工作一天最少可以收20畝地,現在處於試銷售階段,已經顯示出良好的産業化前景。”

示範結果表明,整合的技術體系可以降低肥藥料用量20%,降低農藥用量30%,增産10%,每畝節本增收300元,有效降低農業面源污染,促進土壤生態平衡,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該技術體系可以有效提高馬鈴薯品質,減少窖藏損失,從而使農民獲得切實的經濟利益。只要有高科技,小馬鈴薯也會有大産業。

技術體系對照

技術體系對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