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訊 門源回族自治縣東川鎮尕牧隆上村,地處東川鎮政府北部,與尕牧龍中、下村毗鄰,屬於腦山地區。以農為主,生産完全“靠天吃飯”,産量低,耕種成本高,導致很多“山田”閒置。全村多數人束縛在貧困的“繭”裏,不能依靠自身力量實現“破繭”。
貧困人口多、産業基礎薄弱、特色産業幾乎為零的現狀,讓初來乍到的扶貧聯點單位海北藏族自治州發展改革委員會和門源縣委宣傳部兩家單位著實為難了一把。這樣的條件、這樣的困難,還真不好簡簡單單就能實現脫貧。
海北州發改委和門源縣委宣傳部派出得力幹將,聯合調查了解情況。經過多天的摸底調查和村民大會聽取意見,得出了該村貧困主因是低文化素質致貧、自然因素致貧、殘疾多病致貧、勞力缺乏致貧,並確定了特別貧困戶26戶80人,佔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
把診問脈,找出貧困原因就好對症下藥。面對貧困的實際,他們首先召開村民大會共商脫貧計劃。其次,從週邊角度、宏觀角度策劃該村脫貧方案。通過精準識別,基本確立了慢性病幫助3戶9人;重大疾病救助6戶21人;危房改造8戶20人;技能培訓16戶54人;教育扶貧1戶4人;貼息貸款扶貧6戶23人;殘疾人救助4戶11人;五保“兜底”2戶2人的幫扶計劃,為以後全面實施和推進結對幫扶、産業幫扶、就業幫扶等精準扶貧工作奠定了基礎。
目前,聯點單位完成了“結對認親”的初步探訪,對26戶貧困戶以慰問等形式,解了燃眉之急。
他們深刻認識到,僅僅幫助特困戶脫貧只是先期主要任務。而實現全村人達到小康水準才是真正的脫貧,才是更重要的任務。進而,在幫助特困戶實現脫貧的基礎上,聯點幫扶單位因地制宜,確定了更為宏偉的發展藍圖。
充分發揮已經建立的合作社作用,整合種植、養殖等産業,將閒置的約160公頃土地集約化種植飼草料等作物,使土地效益進一步增加,全村部分勞動力實現轉型就業,目前,已完成支農資金等項目的申報;採取就業扶貧,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按照年齡、知識等層級結構,因材施教,通過“雨露計劃”等項目支撐,使農牧民通過培訓實現一技之長,從而發家致富;將通過道路、水、電及通訊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實施綠化、美化項目,提高産業發展環境,改善人居環境,使整體環境得到大幅改善。目前,已落實項目資金230萬元。同時,將扶貧的觸手延伸到角角落落,在教育、新型産業、知識結構等領域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