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精準扶貧把“水”澆到窮根上

發佈時間: 2016-02-17 15:40:16  |  來源: 農民日報  |  作者: 常懷深  |  責任編輯: 楊霄霄
關鍵詞: 百色 精準扶貧

百色,廣西面積最大的地級市,是一個集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境地區、大石山區、貧困地區、水庫移民區“六位一體”的特殊區域。在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中,百色是全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有9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2個自治區扶貧開發重點縣(區),506個貧困村。全市貧困人口絕對數和貧困發生率居自治區首位,是全國、全區扶貧開發攻堅的主戰場。近年來,百色市傾全市之力投入扶貧攻堅,把扶貧列為最大的民生工程,逐家逐戶到府精準識別貧困人口,對識別出的264881個貧困農戶、1024411貧困人口全部建檔立卡,在此基礎上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根源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不留死角,不落一人,努力探索一條把水澆到“窮根”上的“滴灌式”精準扶貧之路。

産業扶貧“換窮業”

布堯村是百色市平果縣果化鎮的一個小山村,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資源匱乏、土地貧瘠、石漠化嚴重,在這裡種植糧食,歷來都是廣種薄收,當地農民群眾多年來只能基本維持溫飽。

像布堯村這樣一個貧困的大石山村,該如何改善生活增收致富?平果縣幾經篩選,確定了産業扶貧的對策——種植火龍果。如今,平果縣把漫山遍野低産玉米變成了高産值的火龍果。“火龍果耐旱耐寒耐瘠薄,成活率高、産量和經濟價值也高,對治理石漠化也有一定效果,可以説是一項最適合喀斯特地區脫貧致富的陽光産業。”果化鎮黨委書記梁其榮介紹説。

由於火龍果種植前期投入大,以前村民都認為這個産業“門檻高”,後來正是有了財政、政策幫扶,農民群眾看準了這是一項富民産業,參與熱情年年高漲。

2009年,政府推出種植火龍果的農戶扶貧政策,每畝補貼1500元,技術由鎮農技推廣站全程負責,指導農戶加強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控,提高果園品質。銷售方面,則在政府的引導下,線上線下全面鋪開。

目前,布堯村火龍果種植面積達2035畝,每年銷售火龍果達1萬元以上農戶45家,布堯村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7012元,已摘掉了貧困村帽子。如今,率先種植起火龍果的種植戶已經嘗到了石縫里長出的果實甜頭,摘掉了“貧困帽”,正向小康目標節節邁進。

在扶貧攻堅的大潮裏,百色老區人民發揮在山坳裏掘金的苦幹精神,依託一條條産業鏈,石頭縫裏刨小康。

淩雲縣隴雅村也是典型的大石山區,當地人曾用“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地無三尺平,神仙莫奈何”來形容這裡的生存條件。這裡,出了一名扶貧攻堅的好支書——吳天來,帶領著父老鄉親年復一年奮戰在改變貧窮命運的征途上。在他的帶領下,一個貧困村如今已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每人平均年收入近7000元的示範村。村民因地制宜,種植名貴中藥材,目前除了有鐵皮石斛主培苗示範基地,還種植有牛心李等特色水果。隴雅村如今風光優美,村容整潔,涌現出鄉村旅遊接待戶、種桑養蠶戶、鐵皮石斛種植戶等,戶戶都有自己的當家主業。

採訪中,我們看到百色各族農民在政府引導下,跳出單一産業發展局限,在突出培育支柱産業的基礎上,積極延伸拓展關聯産業,基本實現了所有貧困地區、所有扶貧村屯都有適宜的産業,宜工則工、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宜遊則遊、宜商則商,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的大格局初步成型。

金融扶貧“拔窮根”

田東縣城裏有一個金融扶貧展廳,記者一行到那裏觀摩並聆聽專業人士的解説,受到強烈的感染和震撼。精準扶貧工作啟動後,田東縣政府按照“因戶制宜、分類指導、一戶一策、措施各異”的思路,建立完善起一套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金融扶貧模式,並使之制度化,網格覆蓋,這套體系已經成為田東農民脫貧興業的強力支撐。

作為全國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田東縣以農村金融改革作為突破口,建立起一個到人到戶的農村社會信用記錄系統,在此基礎上,他們悉心探索,創新了農村金融扶貧機制,成功實現了金融扶貧由“輸血型”量的積累向“造血型”質的轉變。

田東縣以獲取全國第一個“信用縣”為契機,以全縣34個非信用村的貧困村為重點,在全縣國定、區定的57個貧困村中全面開展“貧困村轉信用村”活動,按照整村推進方式引導銀行資金投入貧困農戶發展生産。該縣朔良鎮那婁貧困村,在開展信用評定後,全村200多戶(超過一半是貧困戶),共獲得金融部門信用貸款1200多萬元,戶均6萬元。扶貧部門提供3年的扶持貼息,扶貧資金高效使用,收到了“四兩撥千斤”的良好效果,不僅改變著當地的生産形態,也為貧困農村邁入現代農業,融入商品生産大潮奠定了社會基礎。

田東縣作登瑤族鄉大板村的農新星,如今擁有近600平方米的養雞場,從2012年開始建設至今,已先後出欄商品雞5萬多羽。雞場的發展離不開“信用貸款”,正如他所説的:“我沒有擔保,沒有抵押,人家銀行憑什麼給我發貸款?多虧了這個信用貸款。”農新星的雞場2014年獲得收入8萬元,同時為同村20個留守勞動力提供著就業崗位,實現他們就地打工、家門口賺錢的夢想。如今,經過相關信用規則評定,農新星的個人信用等級也從A級升到最高的3A等級。

田東縣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方式,創建“農金村辦”,由村“兩委”、大學生村官、致富帶頭人等人員組成,協助銀行和保險公司提供金融服務,有效解決了金融機構網點不足、人員短缺的問題。同時還在全縣161個行政村建立“三農金融服務室”,搭建起了農戶與金融機構之間的橋梁。

在田東縣我們看到,財政出資建立了田東助農融資擔保公司,為數額較大的農業貸款提供擔保服務。目前,與其合作的農村商業銀行和村鎮銀行提供公司資本3000萬元,放大10倍即3億元的貸款額度。截至2014年,公司累計擔保超過150筆,種養農戶貸款規模超2600萬元。

成立資金互助社,解決貧困戶短期資金週轉難題。對一些極端貧困、信用等級太低,無法通過銀行貸款審查而又有貸款需求的農戶,田東縣自2010年開展了“貧困農戶發展生産互助活動”。截至2014年末,已累計成立了29家“扶貧資金互助社”,扶持了985戶貧困戶。

金融扶貧是百色市創新扶貧工作的一個亮點,如今,田東縣、西林縣都已被列為全國金融扶貧工作試點縣,農村金融扶貧創新工作成為了貧困戶“拔掉窮根”的有效“助推器”。

政策兜底“脫窮境”

2015年初,百色市借鑒老一輩革命家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的成功經驗,在右江區選擇部分村屯作為試點,建立起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講習所。

2015年4月,右江區第一個鄉村講習所——布林村講習所掛牌成立,自從第一個講習所建立後,右江區在鄉鎮(街道)、村屯(社區)建設講習所,區直單位建設理論學習室,目前已建成規範化講習所(理論學習室)51個。右江區還根據群眾的作息時間,以流動講習所的方式將國家的扶貧政策送到田間地頭。在講習所,講習員準確細緻地向群眾講解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並在現場回答部分群眾的疑難問題,與貧困群眾共尋致富路子。

在現場記者看到,講習員宣講完後,還會安排一個精準扶貧相關主題的文藝節目,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加深農民對政策的理解。為滿足邊遠山區群眾的政策宣傳需求,該區還把優秀精準扶貧宣講課製作成光碟,發放給群眾觀看,還向貧困山村群眾贈送精準扶貧山歌、快板彙編集,把黨的扶貧惠民政策送到了千家萬戶。

目前,百色市組建了60支講習員隊伍,組織了260多場次的宣講,參與學習的幹部群眾近20萬人次,小小的講習所,就是百色“好聲音”的傳播源。

由於百色市民族雜居,民俗多樣,群眾的文化水準、學習能力也千差萬別。為了讓不同的群眾都能“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百色市組織本地學者、專家以及一些來自基層的“田秀才”和致富能人,用當地語言,將扶貧政策和適宜技術編成通俗易懂的鄉土教材。

在百色市靖西縣,講習所在創建活動的過程中還大膽創新,挖掘農家資源,在南坡鄉、新靖鎮等地開設“水果農家課堂”“桑蠶農家課堂”“中草藥農家課堂”等新型講習所,聘用縣裏農村實用技術拔尖人才為講習員,面對面、手把手地進行講習,類似這樣的産學結合的基層講學所在百色市共有20多個,開展活動600多場次,深受群眾歡迎。

“心中為念農桑苦,耳裏如聞饑凍聲”。百色市整合各種扶貧資源,力求實效推進扶貧進程,秉持“不留一處死角,不落一個村組,不讓一個人掉隊,一個都不能少”的理念全力推進精準扶貧,正迅速改變著老區的面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