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先扶智:京鄂對口協作 共用教育資源

發佈時間: 2015-12-08 10:51:45  |  來源: 人民網  |  作者: 熊旭  |  責任編輯: 楊霄霄
關鍵詞: 北京 十堰 對口協作 教育資源 扶貧先扶智

人民網北京12月7日電(記者熊旭 實習生 楊麗萍)“感覺什麼都是新的,過去那種對教師職業的厭倦感已經煙消雲散了。”昨天在從北京返回學校的路上,丹江口市涼水河小學副校長肖明濤激動地説。

在為期一個月的“北京——十堰對口協作校長培訓”中,肖明濤在聆聽了北京教育學院楊秀治教授所做的《讓幸福之花在工作中綻放》的報告後,感觸頗深。作為一名分管德育的副校長,他還著手制定了豐富多彩的教師活動計劃準備回校後付諸實施。“讓教師們在活動中加強交流,建立友愛互助的人際關係。光靠玩手機解決不了鄉村教師的寂寞和孤獨。”肖明濤説。

一江清水換來了教育智慧

十堰與北京,原本相隔千里,“八竿子打不著”,因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通水,這兩座城市才走到了一起。作為秦巴山區腹地的一個“窮家小戶”,十堰從此攀上了北京這個皇城腳下的“闊親戚”。所謂“扶貧先扶智”,如何借北京與十堰的對口協作,實現自己的“發家致富”,十堰將重點放在了努力爭取與北京的教育資源共用上。

2014年6月,北京?十堰教育對口協作項目啟動儀式在十堰市舉行,正式開啟兩地在教育數字化優質資源共用服務、學校手拉手結對、中職學校骨幹教師培訓等項目的交流協作。一年多來,十堰市縣兩級教育部門與北京市有關方面積極開展交流互動,先後有80所學校與北京市學校分別建立了手拉手合作關係,100多名校長和園長赴北京參加了由首都師範大學和北京教育學院提供的高端培訓,35名學生因此進入北京相關高校和中職學校深造和代培,全市所有中小學可通過對口合作與支援網共用北京市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口協作,正把北京市的教育智慧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十堰廣大學校和教師心坎上。

山裏孩子讀上了首都師大

在今年的高考錄取榜上,十堰市有四名學生的最終錄取結果特別讓人羨慕。原因就是這四名學生儘管高考分數不是太高,但卻幸運地分別被北京工商大學和首都師範大學錄取。其中一名同學只有521分,離首都師大在湖北招生的最低控制線559分還差38分。幸運的背後,緣于北京市對十堰市投放的高校專項招生計劃。出於對水源區的回報,今年北京市教委在去年十堰市11名考生考取北京市屬本科高校的情況下,由首都師大和北京工商大學拿出5個招生名額,專門錄取十堰市轄區考生。最終,來自丹江口市一中的4名考生成了這個專項招生計劃的受益者,還有一個名額遺憾空缺。

除本科高校優錄十堰考生之外,今年北京農學院也拿出了30個招生名額,專門面向十堰招生。房縣經北京房山區教委牽線搭橋,將房縣職業技術學校12名優秀學生送到北京房山區第二職高代培。“這些高職專科院校和中職學校的校園環境,看起來與我們的本地學校差不多,其實他們的師資條件和科研水準,是我們這裡的學校遠遠達不到的,將來學生的就業出路也更廣闊。”十堰市教育局副局長沈培軍説。他曾經在北京市豐台區教委挂職一年,十分了解這些學校的辦學情況,並對北京農學院最終在我市只招到19名考生的結果感到十分惋惜。

跟崗學習取來了教學真經

在近日由教育部開展的2015年“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評比活動中,十堰市鄖陽區實驗小學教師黃蕓的一節寫字課被評為“國優”。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與北京學校的手拉手對口協作功不可沒。“沒有在北京東交民巷小學的挂職學習,就沒有我這節課的成功。”黃蕓感慨的説。

去年8月,鄖陽區實驗小學與天安門廣場旁的北京東交民巷小學簽訂對口協作協議,黃蕓作為學校第一批教師之一,到北京東交民巷小學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跟崗學習,回來後及時將一年級的識字課重點轉移到對學生進行習慣規範的引導上,經過嚴格要求和訓練,班上每個學生的字都寫得非常清晰工整。第二批派出學習的王成周老師從北京回來後,將北京老師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寫結合、組合閱讀的閱讀教學方法運用到自己的課堂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書讀得更好了,感悟談得更深刻了,也更會説了。”王成周似乎找到了語文教學的真正價值,欣慰的説。

一年多來,鄖陽區實驗小學共派出2批12人到北京東交民巷小學學習,北京東交民巷小學也派來了由德育副校長為首的7人講師團,在鄖陽區實驗小學就如何實施有效德育作了專題報告,使這裡德育活動的有效性與針對性大大提高。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