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時辦公室設在了一家煤礦企業的值班室裏,沒有辦公電話、沒有網際網路,接手機要到村口信號才稍好一些,去縣裏只能搭鄰村的順風車,因為村裏沒通公交車……這就是2015年第一次走進山西和順縣義興鎮青楊樹村時,全國總工會幹部李孝海看到的情形。他要在這個貧困村駐紮兩年,挂職擔任村第一書記。
不過,艱苦的條件並沒有讓他退縮,而是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既然當了駐村第一書記,就要為村民辦實事、謀劃扶貧思路,真正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李孝海只是全總歷屆扶貧幹部中的一員。17年前,全總開始定點扶貧,幫助山西省榆社縣3年時間脫貧。2002年開始,定點扶貧和順縣至今。據統計,全總累計投入扶貧資金1800多萬元,先後有9批27名幹部駐縣工作,今年又新增派了一名駐村第一書記。這些工會幹部參與實施了近200個項目,為改善和順人民生産生活條件、加快脫貧致富步伐作出了貢獻。
接力扶貧打造“暖心工程”
最近,一個個喜訊傳到全總,令曾經的扶貧幹部們為之振奮:在2014年全總扶貧隊成功引進藜麥種植基礎上,今年全縣藜麥種植擴大到4500畝,目前喜獲豐收,預計農戶每畝增收1500元;“全總·和順勵志獎學金”扶貧項目啟動,已幫扶90名農村貧困學生;扶貧隊扶持引進的籽粒莧試種成功,將有利於全縣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增加土地收益,提高農民收入……
這樣的好消息,印證了這個革命老區逐步脫貧的腳步,其中也飽含著全總歷屆扶貧隊員們持續不懈的耕耘。
山西和順,地處太行腹地,是國家級貧困縣,“基礎條件差、縣窮民不富”。為此,全總歷屆扶貧隊因地制宜、規劃在先,制定扶貧工作隊方案,同時從和順實際出發,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屆接力一屆落實好定點扶貧任務。
如今的山西農村,節能吊炕已家喻戶曉。但很少有人知道,這項“暖心工程”出自全總扶貧隊之手。一個小小的吊炕,改變了當地農民傳統的過冬取暖方式,更節約了能源,清潔了環境。
在和順的13年裏,全總扶貧隊以培育産業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發展了屋檐集水、人畜飲水等建設項目,肉牛養殖、食用菌種植、藜麥種植、核桃林種植等種養項目。同時,支援衛生教育事業發展,聯繫北京、太原等地醫院專家到和順義診,並對鄉村醫生進行集中培訓,增強醫衛人員對農村常見病及多發病防治能力;成功申辦清華大學遠端教育和順教學站,引進北京專業院校和重點中學的優勢教學資源,提高了學校的教學品質,等等。
在全總扶貧隊的積極參與之下,和順扶貧工作連續三年在全市排名第一。目前,全縣農民收入已從2011年的2862元增加到2014年的4875元,年均增長23%,貧困村、貧困人口有序減少,農村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改善。
創新方式放大工會扶貧效應
2014年12月11日,和順縣委縣政府召開全總駐和順扶貧工作隊交接會議。扶貧的接力棒從第八批扶貧隊員交到第九批扶貧隊員手中。
秉承“以培育農業主導産業為抓手,以扶龍頭、幫基地、帶農戶、樹典型為基本途徑”的扶貧思路,歷屆全總扶貧隊不斷探索創新扶貧方式,力求將工會扶貧效應發揮到最大。比如,第八批扶貧隊提出改變“平均用力”的做法,讓扶貧不“撒芝麻”,在此基礎上,第九批扶貧隊則在探索扶貧工作的新路子。
全總每年投入150萬元扶貧資金,如何用好、用活這筆錢?全總扶貧隊的答案是:優化扶貧資金使用方式,由直接支出轉為“貼息帶動”“借款推動”,提高扶貧針對性、精準性和實效性。
全總第九批扶貧隊隊長夏成方告訴本報記者,“貼息帶動”是鼓勵農戶用好國家貸款政策,扶貧隊予以貼息幫扶,撬動金融資金的利用率,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而“借款推動”則是當農戶經營資金週轉困難時,扶貧隊免息借其資金渡過難關,返還後再用於幫助別人。“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資金池,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達到雪中送炭的效果。”夏成方説。
在扶貧工作中,縣委縣政府是責任主體,全總扶貧隊則是幫扶主體,應找準工會扶貧的優勢,充分發揮全總聯絡廣泛特別是各産業工會聯繫企業多的優勢,吸引更多力量積極參與扶貧工作。
找準了工作著力點,全總扶貧隊開始積極行動:與縣裏共同策劃包裝一批項目,通過全總各部門、産業工會向相關企業做好推介;吸引工商企業在轉産擴能時優先考慮到和順投資發展;希望相關企業可以幫助和順發展旅遊、電商、光伏等特色産業;動員企業定向幫扶貧困村,與駐村幫扶單位和駐村“第一書記”配合,實施“一村一策”,整村推進脫貧致富……
“扶貧就是一盞燈,燈光亮一點,貧困面就小一點。我們工作做得再多一些,貧困地區人民生活水準就更好一些。”上世紀90年代全總扶貧隊的第一任隊長已經退休,但這樣的理念敦促著一個個年輕人接過了扶貧接力棒。
攜手走向共同富裕的明天
“村集體沒有辦公場所,路燈都壞了老人晚上出門不安全,自來水設施老化,唯一的水井需要固化維修,貧困大學生的學費、生活費,勞動力流失,引進項目需要吸引社會資金注入……”駐村兩個月來,李孝海腦子裏塞滿了需要解決的問題。
李孝海所在的青楊樹村共141 口人,但長期留守村裏的只有不到30人,全部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輕人則進城打工。因為村裏沒有學校,孩子們都跟隨父母背井離鄉。更讓他著急的是,村裏沒有支柱産業,284畝地撂荒的佔了一多半,村收入主要靠財政轉移支付,是典型的經濟“空殼村”。
青楊樹村的情況在和順並非個例。截至2014年底,和順全縣共有貧困村173個,貧困人口50368人,偏遠山村農民長期存在增收難、吃水難、行路難、就醫難等問題。與此同時,自然條件差、農業基礎薄弱,農業加工轉化能力差;工業發展後勁不足,缺乏對縣域經濟發展起支撐作用的重大産業項目;旅遊資源豐富,但第三産業沒有形成産業鏈條……這些問題都是擺在和順扶貧工作面前的“老大難”。
“距離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不足六年,要完成全面脫貧,任務非常艱巨!”扶貧隊員們將積極展開調研,摸清貧困人口底數,制定好精準扶貧規劃。同時,他們也表示,關注扶貧、支援扶貧、參與扶貧,迫切需要動員全總各部門、各産業工會的力量,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為扶貧工作提供資金、産業、項目、智力等方面的支援,構建工會扶貧大格局。
據了解,2015年起,除和順外,全總還將對山西省壺關縣定點扶貧。與貧困地區百姓一起攜手走向共同富裕的明天,是全總扶貧隊的心願,更是全國工會幹部的共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