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紀實 :從“漫灌”到“滴灌”

發佈時間: 2015-10-19 10:32:11  |  來源: 中國西藏新聞網  |  作者: 劉倩茹  |  責任編輯: 楊霄霄
關鍵詞: 扶貧開發 扶貧資金 西藏 精準扶貧

近年來,西藏以精準扶貧為核心,對扶貧對象由“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直接瞄準扶貧工作“靶心”,通過大力發展産業扶貧、深入實施“雨露計劃”、積極落實專項扶貧項目等舉措,不斷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準。

數據顯示:按照2300元的貧困線標準,全區低收入人口由2010年的83.3萬人減少到2014年底的56.6萬人,累計減貧26.7萬人。2014年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7741元。

産業扶貧——

“造血”興産業斬斷老“窮根”

産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有力支撐,産業興則經濟興,産業強則經濟強。産業扶貧對於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貧困群眾增收,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每天100元,一個月下來就是3000元。從去年開始在園區裏幹灌溉、除草的活,到現在,我已經收入3萬多元了。”算著賬,50多歲的尼瑪臉上始終挂著笑容。

尼瑪説,他家有4口人,孩子在職業技術學校上學。瑪卡種植園沒建立前,他到處打零工,一天30元至50元的收入,僅夠貼補家用。現在在自家門口工作,既方便照顧了家裏,收入也提高了不少。

尼瑪通過跨縣搬遷來到才納鄉,沒有經濟收入來源。一直以來,他苦於找不到脫貧致富的道路。最終帶給尼瑪新生活的是拉薩“産業扶貧”工程——拉薩凈土健康産業項目。

現在尼瑪自己有一畝多地,半畝種瑪卡,半畝種青稞。“只要這個項目存在,我就堅信我會脫貧的。”尼瑪告訴記者。

拉薩市採取“政府主導、産業引領”的做法,充分利用國家的優惠扶持政策,著力培育貧困地區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通過全域聯動,提升了“凈土健康”産業發展的檔次和規模,延長了産業鏈,使各區域的群眾尤其是貧困人口能夠參與特色産業發展,在政府的主導下,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和民眾廣泛參與,解決了生産與市場的連結問題。

與拉薩不同,那曲地區採取“規劃引領、産業支撐”的做法,立足於農牧區致貧原因複雜、産業基礎薄弱的實際區情,強化科學的産業規劃引領,圍繞提升産業發展能力上下功夫,培養壯大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努力增強自身造血功能。

阿裏地區採取“突出重點、統籌兼顧”的做法,將産業作為整合資金、做大規模的重點,探索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扶貧開發機制。

扶貧開發的根本在産業,産業扶貧的出路則在市場。

為有效激發貧困地區的脫貧動力,西藏在堅持政府主導的同時,注重用市場思維和市場機制吸引各類生産要素向貧困地區流動,通過積極探索政府+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民的股份合作經營模式,鼓勵支援各類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加快發展,帶動當地産業經濟發展。

智力扶貧——

培養農牧區發展能力

扶貧技能培訓的指導思想就是以促進農牧民轉移就業實現增收為目標,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自我發展為落腳點,最終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帶動一片”的工作目標。

次仁是日喀則市康馬縣南尼鄉的貧困戶,自從村裏建起了藏式傢具加工專業合作社後,他家便開始起變化了。“自跟著致富能人強巴老師學了電腦藏式繪圖設計後,在合作社工作一年,就能給家裏掙6萬多元。”次仁樂呵呵地説。

合作社採取“合作社+貧困戶”生産經營管理模式,採用現代化電腦雕刻、繪畫、加工技術,提高了生産效率和生産品質。該合作社大力培養新型能人,培訓能夠就業,懂技術、會經營的致富能手。截至目前,該傢具合作社已安排20名貧困群眾就業。今年,  25名貧困子女接受了木匠技能培訓。同時扶持帶動周邊貧困戶10戶、86人。該合作社工作人員月收入5000元左右,年收入6萬多元。

近年來,日喀則市採取“強化培訓、金融支援”的做法,針對貧困人口培訓實用技術,加大對貧困人口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扶貧企業發展的金融支援,旨在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貧困地區發展動力,為該區域持續性脫貧奠定了基礎。

為了阻止貧困代際傳遞,從課堂到田間,從城鎮到鄉村,轟轟烈烈的一系列培訓隨處可見——

瞄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針對不同年齡段和文化層次的富餘勞動力,堅持技能培訓到村到戶,分類制定和實施教育培訓;

對“兩後生”(貧困地區未能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學歷培訓,確保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都能掌握一門實用技能。

瞄準市場需求,加大種養業、加工業、服務業等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大力推行訂單、定向、儲備和創業培訓;

深化與産業園區的銜接,按照需要什麼、培訓什麼的原則,實施有針對性的培訓。

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訓,使得貧困群眾整體素質、貧困勞動力就業能力明顯提高。僅2014年,全區便開展扶貧技能培訓1萬餘人(次)。

精準扶貧——

確保貧困群眾精準脫貧

“突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紮實解決導致貧困發生的關鍵問題,儘快改善特困人群生活狀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西藏進一步做好扶貧開發工作指明瞭方向、提供了遵循。

隨著扶貧實踐不斷創新深化,我區扶貧工作已從救濟式扶貧、開髮式扶貧轉向多元參與式扶貧。山南地區採取“精準識別、整鄉推進”的做法,緊盯扶貧對象,多措並舉、整鄉推進、明確責任分工,確保“扶真貧、真扶貧”。

“在專業合作社工作,不僅能學到一門手藝,每個月還有3500元左右的收入,比以前強多了。”扎囊縣扎其鄉德吉一邊忙著手中的活兒,一邊告訴記者。以前德吉一家子收入全靠種地,沒有什麼經濟來源。現如今,家裏不僅添了新傢具,日子越來越有盼頭,孩子老人臉上的笑容更多了,德吉夫婦已打算年後買臺車跑運輸,提高家裏收入。

“十二五”以來,山南地區扶貧(農發)辦圍繞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突出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産業化經營和科技示範推廣,不斷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截至目前,山南地區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區10個,其中: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區6個,自治區級農業綜合開發區4個,以培育優勢産業發展為重點,大力支援農牧業産業化經營,實施産業化經營財政補助項目26個。通過産業化經營項目的實施新增總産值16784.56萬元,帶動農戶8779戶,新增農村勞動力就業492人。

林芝地區採取“全域扶貧、差別對待”的做法,緊盯重點産業發展,細化幫扶政策,充分借助援藏等外力作用,全面提升自我發展能力。

昌都市充分發揮扶貧資金的綜合效益,充分整合資源和資金,精準扶貧,解決重點區域突出的貧困問題。

正是有這樣一項項舉措,去年,全區如期完成了穩定脫貧的目標。

2015年的“任務書”早已明確——全面完成189個鄉鎮整鄉推進扶貧工作;努力實現貧困地區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長14%以上;力爭減貧8萬人,低收入人口占農牧區人口比例降至12%以內……

在下一步扶貧開發工作中,自治區扶貧辦將繼續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大力實施精準扶貧,鞏固完善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援藏扶貧、政策扶貧“五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記者 劉倩茹 見習記者 周婷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