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廣西百色精準扶貧調查

發佈時間: 2015-08-17 09:30:46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孫志平 王軍偉 何偉  |  責任編輯: 楊霄霄
關鍵詞: 廣西 革命老區 百色市 精準扶貧 貧困戶 留守兒童 生態移民 貧困村

新華網南寧8月16日電(記者孫志平、王軍偉、何偉)全面普訪、建檔立卡、産業跟進、脫貧任務到村到戶到人、層層簽訂減貧目標責任狀……近日記者在革命老區廣西百色市採訪了解到,這個市當前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力實施扶貧攻堅,變過去的“大水漫灌”為現在的“精準滴管”,力圖不遺漏一個貧困戶。

進村入戶大普訪 不遺漏一個貧困戶

百色市位於滇黔桂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是廣西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全市12個縣(區)中,有9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2個自治區扶貧開發重點縣區。

近日記者一走進西林縣八達鎮坡皿村,就被墻上的“貧困戶一覽表”吸引住了,上邊寫著貧困戶戶主名字、致貧原因等資訊。坡皿村是個苗族貧困村,共有217戶947人,核定精準扶貧戶136戶、521人。因病、缺勞力、缺技術、自身發展動力不足致貧的較多。

西林縣縣長歐陽可爽説,去年實施了貧困戶建檔立卡工作,今年按照市裏對象、目標、內容、方式、考評、保障“六個精準”的要求,正在進行新一輪大普訪,目的是“因戶施策”進行精準扶貧。

記者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樂業縣新華鎮普訪辦公室看到,通過進村入戶訪談和摸底,每個貧困村、貧困戶都有詳細的檔案資料,並錄入電腦建立扶貧開發“數據庫”。樂業縣委副書記蘭田寧説:“目前樂業已完成全縣43個貧困村和1.5萬個貧困戶6.15萬名貧困人口的精準識別工作。”

“‘收入靠種糧,住的是茅草房,勞力少不強,殘障加文盲,小病拖大病扛,供不起孩子上學堂。’這是我縣精準識別貧困戶‘四法’中的‘觀察法’。”田林縣委副書記陳飛龍一邊翻著“田林縣精準扶貧工作指南”一邊告訴記者,田林縣採取觀察法、排除法、比較法、優先法識別貧困戶,在此基礎上實施結對幫扶、産業扶持、教育培訓、生態移民等舉措,真正做好精準扶貧到村到戶。

百色市委副書記歐波説,目前百色已經全面啟動了幹部普訪貧困村貧困戶、農村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工作。精準識別是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接下來是“對症下藥”“定點滴灌”,真正做到扶貧一戶、脫貧一戶。

特色産業促增收 生態移民“拔窮根”

精準識別後,接下來就是精準扶貧、“定點滴灌”。

田林縣舊州鎮位於黔桂交界處,山多田少,不少群眾屬於貧困戶。記者在舊州鎮看到,南盤江流域生態産業示範區正在建設,一眼望去,示範區的山坡上種滿了芒果樹,幾十位村民正在修補梯田、補種樹苗。

田林縣縣長彭斌説,示範區由國有田林惠民經濟果木林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發展芒果産業,貧困戶以土地和扶貧資金入股,公司投資建設後與貧困戶按比例分成,這樣貧困戶既有了一塊穩定收入,又不用擔憂市場風險。

舊州鎮鎮長李桂芳説,目前全鎮流轉土地1.8萬畝,種植芒果4500畝,還將流轉3.2萬畝土地發展芒果、油茶、竹子等特色産業。“芒果成熟後,僅分紅一項,每年貧困戶戶均能增收2000元以上。”

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鎮德峨村曾是一個缺少致富産業的貧困村,現在村裏已經建起隆林黑豬養殖基地,養豬成了許多貧困戶的重要收入來源。隆林縣委副書記羅智郎説,德峨村位於大石山區,山多地少,很難發展種植業,於是縣裏就引進一家農業公司到村裏發展養殖項目,公司統一提供豬苗、飼料和技術指導,農戶分散養殖,然後公司再按保護價統一收購。

對於生活在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大石山區的部分貧困群眾,百色市重點實施扶貧生態移民異地搬遷工程,到“十三五”末,百色計劃完成扶貧生態移民搬遷安置23萬人,其中貧困戶16.8萬人。

8月4日,記者在西林縣那勞鎮新區安置點看到,幾臺大型挖掘機在作業。西林縣委副書記張國革介紹,結合晚清岑氏家族建築群景區開發和城鎮化建設,整個安置點已經完成徵地240畝,計劃安置生態移民530戶。通過旅遊帶動群眾就業,讓貧困戶“搬得出、留得住”。

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百色市完成産業扶貧投資1億多元,覆蓋548個行政村,其中貧困村410個;覆蓋農戶31750戶,其中貧困戶21267戶。

老區新願:扶貧政策更優化、貧困縣“摘帽”有緩衝

部分基層幹群反映,百色貧困面廣、扶貧任務艱巨,扶貧攻堅正進入克難攻堅、“啃硬骨頭”階段,在三個層面有所期盼。

一盼在扶貧專項資金使用上,給貧困縣更大自主權。“專項資金是扶貧開發‘資金池’,但‘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縣一級要整合非常困難。”隆林縣縣長楊文德説,在專項資金使用上,希望給予貧困縣一定自主調配權,更好地量需為用、精準滴灌。

二盼進一步提高生態移民搬遷補助標準。張國革説,按照生態移民補助標準,貧困戶每人可享受補助1.2萬元,非貧困戶每人享受補助8000元。按一家四口人計算,貧困戶可以享受補助4.8萬元,但在鄉鎮或縣城周邊建房起碼要10萬元左右,一些貧困戶依然搬不出來。應當提高補助標準,讓生態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三盼給“摘帽”貧困縣一個“緩衝期”。多位基層幹部群眾表示,革命老區貧困縣基礎差、底子薄,但如果一摘了“貧困帽”,就少了扶持,會導致一些根基不穩的群眾返貧。建議實行脫貧不減扶持政策的辦法,給脫貧縣一個“緩衝期”,到2020年前仍保持各項扶持政策不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