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贛州關注民生精準扶貧(助力老區扶貧)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15日 01 版)
本報贛州6月14日電 (記者劉士安、任江華)仲夏的贛南,花紅葉茂。江西贛州寧都縣東山壩鎮的幹部給剛搬進新居的殘疾人曾作興,送來了化肥、種子等農資。“黨和政府這樣幫扶,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曾作興高興地説。
近年來,江西省委、省政府將扶貧攻堅作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贛州市委、市政府把精準扶貧工作列為“一號工程”,推行市級領導包縣、縣級領導包鄉、鄉鎮領導包村、雙聯幹部包戶的“四包責任制”。作為精準扶貧的開卷之作,土坯房改造讓近300萬群眾告別了透風漏雨的寒屋舊舍。
贛南和陜北,同為革命老區,有著共同的紅色基因和精神信仰,也同樣肩負著扶貧攻堅奔小康的時代重任。今年3月底,贛州市組織15名來自扶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村黨支部書記,到延安市文安驛鎮梁家河村學習取經,把蘊含其中的堅定信念、一心為民、艱苦奮鬥、實幹擔當等“大學問”帶回贛南。贛州市委作出《關於“學習梁家河、當好村支書、打好攻堅戰”的決定》,立志以精準扶貧和振興發展為目標,興業惠民、錘鍊本領。
借它山之石,攻本地之玉。贛州以産業扶貧為重點,統籌推進片區扶貧、移民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金融扶貧和整村扶貧,在內外兼修中實現國家支援與自力更生的互促並進,增強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于都縣沙心鄉紅光村村民袁石原,一家四口靠幾畝薄地度日。縣裏實施深山移民搬遷扶貧“進城進園”工程,讓袁石原享受到一系列優惠政策,不僅在縣城安了家,夫妻倆還在工業園有了工作,孩子入學、家人就醫等難題也得到解決。“今年的收入超過5萬元,‘進城進園’幫我摘下了窮帽子。”
贛州變扶貧資源“大水漫灌”為“精確滴灌”,資金投向最重要的民生,並建立財政扶貧資金持續增長機制。今年,市縣財政通過壓縮行政運作開支、盤活存量資金籌集21.19億元,市縣挂點幫扶單位多種方式籌措資金30.82億元,用於向貧困村、貧困戶提供産業幫扶等支援。
2011年至2014年,贛州市貧困人口由215.46萬人減少到105.06萬人,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由4182元提高到6946元。精準扶貧,正讓贛南大地發生深刻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