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寧:“一體兩翼”新公益模式

發佈時間: 2014-10-11 16:55:33  |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扶貧辦  |  責任編輯: 王虔
關鍵詞: 蘇寧 扶貧 公益 捐贈 企業

二、強化“兩翼”發展,打造生態鏈公益和精準型公益新模式。

生態鏈公益模式和精準型公益模式,是蘇寧公益發展的兩個重要支撐。兩類創新型公益模式的推進均有效地契合了企業的業務特長和資源優勢。

首先,以生態鏈公益模式為方向,將企業優勢與公益實踐融合發展,確保公益實踐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作為網際網路零售商,蘇寧在公益實踐過程中,結合自身業務特長,運用新興網際網路技術,發揮企業線上電子商務平臺和線下門店網路的優勢,實現從輸血到造血、從單點響應到多級聯動的轉變,推動公益事業健康發展。

一方面,借助企業網際網路化運營優勢,探索造血式扶貧的新途徑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輸血式”到“造血式”公益途徑的轉變,是蘇寧運用網際網路技術發展公益事業的全新探索。

2014年,蘇寧與盱眙縣明祖陵鎮明祖陵村和泗陽縣盧集鎮成河村兩個省定經濟薄弱村的結對幫扶關係,並作為第一個非公企業正式加入江蘇省扶貧開發“五方掛鉤”幫扶工作序列。

在與盱眙的幫扶計劃中,蘇寧的電子商務扶貧工作正式啟動,通過充分利用蘇寧易購開放平臺渠道資源優勢,帶動當地特色産品、旅遊資源等進一步拓展市場,推動盱眙地區經濟發展。同時蘇寧向盱眙捐贈的100萬元資金,建造食用菌種植大棚,成立食用菌栽種培訓學校,引進台灣先進農業技術,打造集生産技術培訓、食用菌種植于一體的産業園,打造盱眙縣具有示範帶頭作用的食用菌生産、技術培訓基地。既可以為當地經濟帶來發展動力,同時也為低收入農戶拓展收入渠道,從而帶來增收效益。

在此之前,蘇寧已經在在南京範圍內,探索推進造血式公益模式:包括在高淳縣古柏鎮捐成立有機大米基地;在東壩鎮建立“蘑菇生産基地”;在六合新集鎮建立“水果生産基地”等等。

另外,蘇寧在企業內部啟動的針對大齡下崗者“4045”再就業人員工程,以及針對農民工技能培訓的“藍領工程”,在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設立的就業實習基地等,都是蘇寧利用企業經營優勢,實現“造血式”的公益援助行動。

另一方面,依靠遍佈全國門店網路和強大的物流系統,建立抗險救災的快速反應機制。

在7月初的海南“威馬遜”颱風水災過程中,海南蘇寧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援助災區並參與災後重建工作。比如,蘇寧物流車輛將3000斤大米、1200斤油、8400平防雨布等物資第一時間送往災區,派售後工人到府為災民檢修家電,並承諾受損的電器均可來蘇寧享受以舊換新服務等。借助蘇寧的物流資源和售後服務優勢,蘇寧在此次救援過程中得到了海南當地人民的一致好評。

2013年,浙江余姚水災期間,寧波防汛指揮辦公室發佈了余姚急需充電寶等相關設備的消息。看到消息後,蘇寧寧波大區立刻響應,組織大區辦公室及門店同事,派物流車輛緊急將3000個充電寶送往災區,同時,組織十余人的救災小分隊迅速奔赴災區,投入到當地的救援工作中。從接到消息到人和物抵達災區,蘇寧借助門店網路和物流系統優勢,只用了數小時時間。

在半個多月前的魯甸地震中,蘇寧應對災情的快速響應機制進一步得到體現。在地震發生的當日下午,蘇寧立刻啟動從大區分公司到總部的聯動機制,並於當日晚間確定了捐助計劃。在第二日,蘇寧便宣佈通過雲南慈善總會向雲南魯甸地震捐贈500萬元,支援災區抗震救災。

在面對自然災害等重大突發事件時,蘇寧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快速救援應急機制。基於蘇寧分佈在全國的60個大區和1600多家門店,與總部形成多級區域聯動。在災情發生時,分公司可直接與總部高層溝通制定救援計劃,同時分公司具有完全的自主權,充分借助企業當地物流、設備等資源優勢,在最快的時間內對災區形成有效的救助。

借助企業經營優勢,蘇寧一直衝在抗災最前端。2008年汶川大地震,蘇寧董事長張近東第一時間捐款五千萬,創下當時國內個人捐款之最;與此同時,蘇寧迅速動員公司力量,安排物流車輛運送物資、組織員工搶險。此後,在南方雪災、西南旱災、甘肅舟曲山洪泥石流以及青海玉樹、雲南昭通、四川雅安、甘肅定西地震等特大自然災害發生時,蘇寧積極支援災區救援和重建,累計捐贈約3500萬。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