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五大扶貧工程 用行動推動慈善事業發展

發佈時間: 2014-10-11 16:47:50  |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國務院扶貧辦  |  責任編輯: 魏博
關鍵詞: 扶貧 工程 醫保 兒童

鄧飛:五大扶貧工程 用行動推動中國慈善事業發展

因為有他,鶴峰縣所有農村中小學生吃上了“免費午餐”;因為有他,鶴峰縣16周歲以下的農村孩子有了最高賠付可達20萬元的“大病醫保”;因為有他,鶴峰縣所有農村學校全部“點亮了心燈”……他是春的使者,自2011年以來,他率領公益團隊在國家級貧困縣湖北鶴峰先後實施了“五大扶貧工程”。他就是“免費午餐”發起人、《鳳凰週刊》記者部主任鄧飛。

一、“免費午餐”計劃讓鶴峰孩子免於饑餓。2011年初,《鳳凰週刊》記者部主任鄧飛與國內500名媒體人和國內幾十家主流媒體,聯合中國社會福利教育基金會發起“免費午餐”公募計劃,倡議每天捐贈3元為貧困學童提供免費午餐。2011年10月8日,湖北省“免費午餐”計劃啟動儀式在鶴峰縣高原小學舉行,從此該校72名學生吃上了“免費午餐”。2011年12月1日,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與鶴峰縣委、政府達成合作協議,採取政府為每生投入1元,基金會資助2元的“1+2”模式,讓鶴峰縣43所村級小學的4381名學生吃上了“免費午餐”。2012年2月,國家實施農村中小學營養改善計劃。鄧飛和他的公益團隊將“免費午餐”計劃與國家營養改善計劃進行整合,將“1+2”模式升級為“1+2+3”模式,即政府投入1元、基金會資助2元、國家補助3元,免費為農村小學生提供3元標準的午餐和1.5元標準的“營養早餐”,並將受益學校由村級小學擴展到全縣所有農村小學,擴展升級後,“免費午餐”受益學校由43所增加到52所,受益學生由4381人增加到10502人。2013年10月,又將“免費午餐”計劃從農村小學擴展到農村中學,受益學生由10502人增加到14425人。至此,鶴峰縣所有農村中小學學生全部吃上了“免費午餐”。“免費午餐”計劃與國家營養改善計劃實現了完美對接。截止2014年3月,鶴峰縣免費午餐計劃學生受益資金已達2088.47萬元,其中免費午餐基金會撥入793.74萬元,地方政府投入251萬元,國家營養改善計劃資金1043.73萬元。

二、“大病醫保”公益項目讓鶴峰孩子病有所醫。2012年7月18日,中國鄉村兒童大病醫保公益項目在北京啟動。鄧飛再次把這一扶貧項目引進鶴峰,鶴峰縣成為中國鄉村兒童大病醫保公益項目全國首個試點縣。大病醫保公益基金為鶴峰兒童購買商業保險每人每年75元,最高賠付20萬元,解決了全縣0-16周歲37700名孩子患大病無錢醫治的問題。截至目前,全縣已有112個孩子受益137.9萬元。

三、實施“點亮心燈”扶貧工程。2013年12月,鄧飛發起中國鄉村兒童聯合公益項目——“點亮心燈”扶貧工程,鶴峰再次成為“點亮心燈”公益項目試點縣。點亮心燈公益扶貧行動,通過改善貧困地區孩子們的照明環境,保護鄉村兒童視力健康,為偏遠貧困地區的學童們照亮未來光明之路。12月24日,“點亮心燈”扶貧工程在鶴峰縣太平中學正式啟動。中國普天集團杭州鴻雁電器公司投資近100萬元,將全縣56所“免費午餐”學校的日光燈,全部更換成LED節能環保燈。

四、實施“留守兒童”關愛工程。2013年3月25日,鄧飛攜手台灣著名歌手、主持人、作家伊能靜,在鶴峰啟動實施“留守兒童關愛工程”。通過建立留守兒童檔案以及“留守兒童之家”,開通親情視頻和親情電話,開設心理健康和法制安全教育課,並與高校攜手利用“心理健康普查系統”,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和心理輔導。採取縣領導聯繫鄉鎮、縣直單位部門定點幫扶農村學校,每個幹部職工幫扶一名留守兒童的模式,全縣107個單位和部門與60多所學校結對開展幫扶活動。成立“鶴峰縣陽光助學志願者協會”,組織200多名志願者,與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子,開展幫扶活動90余次,幫扶留守兒童300多人,募集發放幫扶物品和資金50多萬元。在全縣範圍內基本形成了留守兒童的關愛機制。

五、實施“E農計劃”扶貧工程。為幫助鶴峰,鄧飛和他的100位中歐校友—國際工商學院的企業家又聯合發起了e農計劃項目,通過微網志、微信和其他網際網路工具,大力推廣鶴峰綠色食品;以建成全國知名生態養生旅遊目的地為目標定位,以爭創“中國長壽之鄉”和打造“中國之中●養生鶴峰”為主要內容,推進鶴峰旅遊産業健康快速發展,並以此擴大鶴峰知名度和影響力,推介鶴峰優勢資源。

鶴峰,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因為鄧飛,鄉村孩子因此有了“免費午餐”,有了大病醫保,從此遠離黑暗,不再孤獨;因為鄧飛,綠色産品、旅遊等優勢資源有了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平臺,有了展示和走出去的機會。在他的倡導和實踐下,“透明公益”、“人人公益”等理念正逐漸深入人心,其聯合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三方合作有效解決一個又一個重大社會問題的模式,將極大地推動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轉型和發展。(國務院扶貧辦供稿)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