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技術] 高産奶牛生産配套技術

發佈時間: 2014-06-30 18:01:06  |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農業部  |  責任編輯: 王虔
關鍵詞: 犢牛 高産奶牛 規模奶牛場 脫脂乳 早期鑒定

高産奶牛良種擴繁

超數排卵和胚胎移植技術(MOET技術)可以迅速獲得大量優秀後代,性別鑒定技術與精液性控技術可以獲得單一性別的雌性個體,利用MOET技術與胚胎性別鑒定技術或精液性控技術相結合則可以在繼承父母雙方的高産性狀的同時迅速獲得大量雌性個體;用多産疫苗主動免疫母牛並控制其使用量,然後進行人工輸精, 2~4胎犢牛的成功率高達90%以上,且性別是統一的,從而有效避免95%左右異性雙胎母犢無生育能力的弊端。加強選育,提高奶牛品質要加速高産奶牛的培育工作,必須不斷減少低産奶牛品種,並重視對原有品種的選育工作,採取有計劃的不斷引進優良種公牛或冷凍精液,進行血液更新,達到儘快提高同品種奶牛的生産水準。

早期鑒定預測産奶能力,定向培育高産奶牛

初生犢牛的乳頭和母牛的皮膚厚度與血統有密切關係。乳頭扁平、有彈力,皺紋較多,基部稍寬,長度約為20±2毫米的,轉群後乳房發育良好,乳腺發達,放奶快;相反,乳頭為園形,彈力差,皺紋少或不明顯的,容易出現肉乳房,下垂,口緊,因而放奶慢。

加強犢牛和育成牛的飼養管理

犢牛生後30~60分鐘必須喂上第一次初乳,一般第1天初乳喂量為犢牛初生重的1/6,以後每天增加0.1千克至第3天或第5天,此後可用部分人工乳或代乳料替代,初乳不宜喂得過多,以防下痢。喂奶時要做到定量、定溫、定時和定人。10日齡左右使用人工乳替代牛奶,一般人工乳中含脫脂乳、動物脂肪、乳糖及其他必需礦物質和維生素。儘快訓練犢牛吃草料,可促進瘤胃的發育,犢牛瘤胃的活動隨著吃青草或乾草量的增多而增強,一般犢牛出生後第8天便可訓練開食優質青乾草,一般在犢牛30~45日齡斷奶,犢牛斷奶後的飼料以青綠多汁飼料為主,補給一定數量精飼料。犢牛斷奶時,精飼料日喂量為1~1.3千克,以後緩慢增加精飼料喂量,至6月齡時精飼料日喂量達2.8千克。每天飼喂3次,先精飼料後多汁飼料,再次是青貯飼料,然後是優質乾草,最後飲水。小母牛的粗飼料中,秸稈飼料不能喂得過多、過早,而且此時正值犢牛消化、吸收、迴圈器官系統生長髮育旺盛期,養分需要量大,要多喂優質或中等品質粗飼料,按幹物質計算,粗飼料約高於精飼料的50%,養成多吃粗飼料的習慣,可促進瘤胃的發育。43日齡到1周歲,牛的性器官和第二性徵發育很快,軀體向高度和長度方面急劇生長,消化器官容積擴大1倍左右。對這一時期的育成牛,在飼養上要供給足夠的營養物質,除給予優良牧草、乾草和多汁飼料外,還必須適當補充一些精飼料。從9~10月齡開始,可摻喂一些秸稈和谷糠類飼料,其重量約佔粗飼料總量的30%~40%。12~18月齡,奶牛消化器官容積更加增大,為促進消化器官的進一步發育,日糧應以粗飼料和多汁飼料為主,其重量約佔日糧總量的75%,其餘的25%為混合精飼料,以補充能量和蛋白質的不足。18~24月齡正是奶牛交配受胎階段,自身的生長髮育逐漸變得緩慢。這階段的育成母牛的營養水準要適當。過高易導致牛體過肥造成受孕困難,即使受孕,也會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和分娩;過低易使奶牛排卵紊亂,不易受胎。因此,這階段應以喂給奶牛品質優良的乾草、青綠飼料、青貯飼料和塊根類飼料為主,精飼料為輔。到妊娠後期,適當增加精飼料喂量,每天可喂2~3千克,以滿足胎兒生長髮育的需要。在有放牧條件的地區,育成牛應以放牧為主,並根據牧草生長情況對飼料喂量酌情增減。犢牛滿6個月齡後轉入育成牛時,公母應分群飼養。應儘量把年齡、體重相近的牛分在一起。生産中一般按斷奶到12月齡,12~18月齡,18~24月齡進行分群,以便於飼養管理。

加強運動。在沒有放牧條件的地區,應對拴係飼養的育成母牛,每天在運動場驅趕運動2小時以上,以增強體質、鍛鍊四肢,促進乳房、心血管及消化、呼吸器官的發育。對育成牛,每天至少刷拭1~2次,每次5~8分鐘。在舍飼期間,應注意保持環境清潔。晴天還要多讓其接受日光照射,以促進機體吸收鈣質和促進骨骼生長,但要嚴禁在烈日下長時間暴曬。

按摩乳房。為促進育成牛特別是妊娠後期育成牛乳腺組織的發育,應在給予良好的全價飼料的基礎上,適時採取按摩乳房的辦法,對促進乳房發育效果十分明顯。對6~18月齡的育成母牛,每天可按摩1次,18月齡以後每天按摩2次。按摩可與刷體同時進行。每次按摩時要用熱毛巾揩擦乳房,産前1~2個月停止按摩。但在此期間,切忌擦拭乳頭,以免引起乳頭龜裂或因病原菌從乳頭孔侵入,導致乳房炎發生。

利用“奶牛人工TMR飼養技術”實現從日糧途徑調控奶牛營養物質分配的目標

根據不同規模奶牛場的實際情況,結合當地奶牛常用飼料資源進行日糧配合併優化組合,通過人工TMR生産供應方式飼喂奶牛,充分發揮奶牛應有的生産潛力。對於具備TMR飼喂系統的規模奶牛場可按奶牛生理和生産階段以多個TMR為主要生産供給模式。

應用奶牛營養檢測技術,及時反映奶牛的生理和生産狀況生産人員根據所反饋的資訊,利用日糧營養平衡技術和飼養管理技術對現行的飼養管理方式進行不斷改進,從根本上控制奶牛營養代謝病的發生。

制訂嚴格的奶牛疫病綜合防治措施,保障奶牛生産的可持續發展。(據農業部網站)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