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提高豬群腹瀉嚴重影響豬場生産效益。腹瀉是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導致的傳染病,該病引起養豬生産的經濟損失僅次於呼吸性疾病,它們與呼吸性疾病相同,慢性或亞臨床的腸道病比急性病引起的損失還要大。豬群感染傳染性胃腸炎的主要臨床表現特徵為嚴重腹瀉、脫水,子豬嚴重失水,死亡率很高,特別是10日齡之內子豬死亡率接近100%,成年豬幾乎沒有死亡。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冠狀病毒科的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給規模化豬場造成嚴重的損失,特別是冬春季節,往往是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高發季節。近年來,豬場各種免疫抑制因素普遍存在,包括以藍耳病、圓環病毒等病毒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和黴菌毒素、飼養管理等非疾病性的免疫抑制因素,使豬群抵抗力普遍下降。
本病潛伏期12小時~24小時,有時長達4天,一般在3天~4天內暴發並迅速傳播,約經10天左右達到高潮,隨後呈零星發病。表現為嘔吐、嚴重腹瀉和脫水,不同年齡的豬均可發病。哺乳子豬發病會造成大批子豬死亡,死亡率與年齡的關係甚為密切,日齡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如不採取有效措施,5日齡以內的子豬病死率可高達100%,10日齡為50%左右,5周齡以上的豬死亡率較低,生長育成豬或公母豬發病幾乎沒有死亡。本病呈地方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以冬春兩季發病最多。
臨床症狀
50%左右的患病子豬有短暫的體溫升高(40.2℃~40.6℃),精神委頓,厭食,嘔吐和明顯的水樣腹瀉,糞便呈黃色、淡綠色或灰白色,水樣並有氣泡,pH值檢驗呈酸性,內含凝乳塊,腥臭,但不見有血液,病豬迅速出現脫水、消瘦等症狀;病豬有渴感,常找地方飲水,被毛粗亂,明顯脫水,衰弱死亡。在發病末期,由於脫水,糞稍黏稠,體重迅速減輕,體溫下降,發病後2天~7天死亡,耐過的小豬生長較緩慢,往往成為僵豬。個別懷孕母豬會出現流産。哺乳母豬常與子豬一起發病,母豬食欲不振,嘔吐,進而腹瀉,部分母豬體溫升高,高度衰弱。哺乳母豬患病後乳房收縮,泌乳減少或完全無乳,子豬因饑餓及脫水,死亡嚴重,屍體消瘦。
10日齡以內的子豬有較高的致死率,病癒子豬生長髮育較緩慢,架子豬、肥豬和成年豬發病率高,突然發生水樣腹瀉,糞便呈灰色或灰褐色,發生1日至數日的減食,無力,體重迅速減輕,有時出現嘔吐,體溫升高,嚴重腹瀉,泌乳減少或停止。一般3日~7日恢復,極少發生死亡。妊娠母豬和成年公母豬感染後常不發病,少數發病的僅表現輕度水樣腹瀉或一時性軟便。隨著豬日齡的增長,豬對該病的抵抗力不斷增強,生長育成豬表現為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或消失,體溫正常或偏低,水樣腹瀉,口渴,脫水,顯著消瘦,糞便呈黃綠色、灰色、茶褐色不等,含有少量未消化的食物或氣泡,一般情況下7天即可耐過,腹瀉一旦停止,不再復發,極少死亡。部分病豬體溫先短期升高,發生腹瀉後體溫下降。病豬精神委靡,被毛粗亂無光澤,戰栗,吃奶減少或停止吃奶,嚴重口渴,迅速脫水,很快消瘦,最終因衰竭而死亡。隨著日齡的增長致死率降低,
病理變化
剖檢可見屍體脫水明顯,病變主要在胃和小腸,哺乳子豬的胃常膨滿,胃內充滿未消化的凝乳塊;卡他性胃腸炎,胃底黏膜輕度充血、出血;腸內充滿白色或黃綠色液體,3日齡小豬中,約50%在胃橫膈膜面的憩室部黏膜下有出血斑。小腸壁變薄,呈半透明狀態,腸管擴大,充滿泡沫狀液體和未消化的凝乳塊,腸黏膜剝落,空腸、回腸絨毛萎縮,內膜變得粗糙,腸道充氣,內容物液體狀,灰色或灰黑色,腸係膜充血,淋巴結腫脹。腎渾濁腫脹和脂肪變性,並含有白色尿酸鹽類。有些病例除了屍體失水、腸內充滿液體外,並無其他病變可見。
防治措施
本病極易傳入豬場,豬場應堅持自繁自養,如確實需要引進種豬,則應避免從疫區或發病豬場引進,並對引進的種豬嚴格檢疫,隔離觀察1個月以上,確實無病時方可合群。禁止閒雜人員及車輛進入豬場範圍內,並做好豬場的滅鼠、除蠅、殺蟲工作。
可使用傳染性胃腸炎和輪狀病毒二聯苗進行免疫接種,母豬在分娩前5周和2周進行,可使子豬獲得良好的被動免疫抗體,有效防止該病的發生。對曾發生過傳染性胃腸炎病的豬場,應在秋季和冬季對保育子豬進行免疫接種。
加強飼養管理,實施“全進全出”的生産模式。分娩舍應重視做好保溫工作,特別是春季,日夜溫差較大,應注意防寒保暖,保持豬舍乾燥、清潔衛生;儘早使初生子豬吃足初乳。可在豬群各階段飼料中添加免疫增強劑,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
做好豬場的清潔衛生和消毒工作,臨産母豬轉入分娩舍前,應用溫水擦洗乾淨並進行徹底消毒。生長育成舍每週應進行不少於兩次的帶豬消毒工作,選擇在中午天氣最暖和時進行,消毒要均勻、徹底。
生長育成舍豬群發生本病時,應立即封鎖發病豬場和生長育成豬舍,隔離病豬,對豬舍內外環境及用具、運輸工具等進行嚴格消毒。生長育成舍工作人員應與其他豬舍特別是分娩捨得工作人員嚴格分開居住,分娩舍應固定飼養人員,避免發病豬捨得病毒傳染至哺乳子豬而造成嚴重的損失。
分娩舍哺乳子豬發病時,應加強保溫,加強飼養管理,提供溫暖、乾燥、無賊風的環境,並補充適量的電解質溶液,維持體內酸鹼平衡,防止子豬因脫水酸中毒而死亡,降低死亡率。可應用以下配方進行治療:氯化鉀1.5克、碳酸氫鈉2.5克;氯化鉀鈉3.5克、葡萄糖20克、“加康”50克加入1000毫升水中,每頭子豬喂服5毫升,每日5次,直至痊癒為止。使用含有溶菌酶的“潔體鍵”等環境調節劑,灑在患病豬水樣腹瀉糞便上,或涂在母豬乳頭讓子豬食用,對控制子豬腹瀉有一定效果,這對有條件的豬場適宜。當哺乳母豬發病、厭食無乳時,可用代乳品(豬寶樂、倣豬奶等)喂服子豬,並通過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鹽水補液,可加入適量的鏈黴素,預防發生細菌的繼發感染,以減少死亡。
抗生素藥品雖然對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無效,但為了防止生長育成豬感染其他細菌性疾病導致混合感染,造成死亡率上升,仍應使用抗生素進行控制。可在生長育成豬的飲水中添加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在每噸飲水中加1500克“安泰”、5000克葡萄糖粉,供豬連續飲用5天~7天,防止豬感染其他細菌性疾病導致繼發感染和混合感染而造成死亡率上升。同時肌肉注射痢菌凈+病毒靈,連用2天~3天。也可在飲水中添加適量高錳酸鉀等收斂作用較好的藥物。
育成豬、種公母豬可不用治療,而通過加強飼養管理,提高其抵抗力,使其自然康復。(據農業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