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仔豬副傷寒是由沙門氏菌屬引起的一種嚴重危害仔豬生産的傳染病,主要危害斷奶後至30公斤體重的豬。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末春初氣候寒冷多變時節發生最多。本病呈散發,如豬舍陰暗潮濕、通風不良、衛生條件差、飼養管理不當、保溫不善、長途運輸、寄生蟲病、斷奶過早、去勢等惡劣因素均可促使本病發生,也可呈地方流行性發生。
臨床症狀
本病潛伏期為3天~30天,臨床特徵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多發生於斷奶前後的仔豬,常突然死亡。病豬呈敗血病症狀,突然發病,體溫升至41℃以上,精神不振,厭食,呼吸困難,初便秘,後腹瀉,排出淡黃色惡臭的稀糞,耳根、胸前及腹下皮膚有紫斑。病程多數為1天~4天,發病率低,但病死率很高。
慢性型為本病的常見病型,感染後症狀較輕,體溫稍許升高,精神不振,食欲減退,逐漸消瘦,生長停滯,常堆疊在一起,病初便秘後期下痢,排灰白或黃綠色稀糞,帶有血液或黏液,具腥臭味。有些病豬咳嗽。慢性型病程多在半個月以上,有的甚至長達兩個月,不死的病豬生長髮育停滯,成為僵豬。
預防措施
本病是由於仔豬的飼養管理及衛生條件不良促進發生和傳播的。因此,預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必須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首先應該改善飼養管理和衛生條件。消除發病誘因;其次是做好保健措施,增強仔豬的抵抗力。
實行封閉式管理,杜絕疫病傳入養豬戶不要相互串門,特別是春節期間人員交際頻繁,養豬場(戶)更要嚴禁閒雜人員進出,特別要杜絕走鄉串戶的畜禽商販、獸醫進入生産區,更不能去已有動物發病的養殖戶觀看。養殖場(戶)嚴禁飼養貓、狗等寵物,並定期做好滅鼠工作,以減少養殖場發生傳染性疫病的機會。養豬場(戶)應盡可能不上市場上買肉(可買魚、雞肉、牛肉等代替肉或自宰豬食用),走親戚、上飯館應養成盡可能不吃或少吃豬肉的習慣,以防止通過人員帶毒(菌)或肉産品帶毒(菌)造成疫情傳播。
堅持自繁自養,嚴防引進病豬養豬場(戶)要堅持自繁自養,儘量不從外地外場引進生豬,並實行全進全出的原則。如確需購進生豬,要從沒有疫情的地方購進,同時,購買前要查看檢疫證明,購進後先進行隔離飼養兩周以上,經確診健康後,方可並群飼養,以防外來疫病傳染。
防寒保暖,對豬舍進行全面檢修和維護對損壞的圈舍、墻壁、頂棚進行修理。為增加保溫效果,開放式豬舍應搭建塑膠保溫棚,封堵窗戶及多餘的通風口,在門口挂上棉簾、草簾,把欄舍漏風的部位堵嚴,關閉好門窗,防止賊風進入。初生仔豬,在使用供暖設備保持産房溫度在22℃~25℃的同時,還要設置專門的仔豬保溫箱,可選用仔豬電熱板、紅外線燈泡或普通燈泡等為仔豬保育箱提供熱源。
加強飼養管理提高仔豬免疫力仔豬自身神經調節和體溫調節機能尚不完善,對各種應激因素的適應性較差,易引起仔豬副傷寒病。因此,仔豬出生後應儘早吃到初乳以獲得免疫力,補料時要給予優質全價的飼料以提高機體非特異性抵抗力,改變飼料要循序漸進,逐步進行,飼喂要定時定量,禁止飼喂發黴變質飼料及冰凍飼料,避免一切能引起仔豬的各種應激。
強化消毒,把病原消滅在萌芽狀態清潔消毒是切斷疫病傳播,殺滅或清除停留在豬場及豬體表存活細菌的有效方法。要定期對豬舍內外環境,包括欄舍、場地和用具、器械,以及排水道、空氣以及母豬全身體表等方面的消毒,還應注意一些衛生死角,如裝豬臺、污水溝、儲水池、食槽等場所、設施的消毒。在正常情況下,養豬場(戶)應堅持每週對豬舍和環境進行一次消毒,如發生疫病流行時,應堅持每天消毒,平時應及時清掃豬舍,保持豬舍及用具的清潔衛生。定期對母豬乳房進行清洗消毒,特別是仔豬第1次吮乳前要用0.1%的高錳酸鉀水將母豬乳頭的積污洗凈。
強化免疫,確保免疫在有效期內目前多用豬副傷寒弱毒凍幹菌苗口服或肌肉注射。出生後一個月以上的哺乳健康仔豬均可使用,常發病的地方可進行2次,即斷奶前後各1次,間隔3周~4周。本菌苗注射免疫時,有些豬只可能出現較大的反應。口服免疫時,按規定稀釋和拌料,應空腹喂苗,用涼開水按每頭份5毫升稀釋,每頭灌服5毫升,或拌少量飼料喂服,保證每頭豬均能吃到足夠的菌苗,以確保免疫效果。
強化階段性藥物預防,提高生豬機體抵抗力按仔豬每噸飼料或每噸飲水中添加銀翹散1公斤和金黴素100克,仔豬斷奶當天開始使用,連續使用7天,可有效預防仔豬副傷寒的發生。
治療措施
發病後,應將病豬隔離治療,豬舍徹底消毒。對病死豬及糞便、墊料等污染物進行焚燒、深埋等無害化處理。未發病的豬可用藥物預防。
西醫療法
對本病有療效的藥物很多,但多次使用一種藥物後,容易産生抗藥菌株。因此在規模化養殖場大批仔豬發病時,最好將分離的菌株先作藥敏試驗,以選擇最有效的藥物。治療時應注意及早用藥,且劑量要足,維持時間要長。
本病首選治療藥物為氯黴素,其次為土黴素、新黴素、喃唑酮、磺胺類藥物。氯黴素口服量為每天50毫克~100毫克/公斤體重,分2次~3次內服,肌注量為每天10毫克~30毫克/公斤體重,分2次~3次注射,連用4天~5天,如果病情較重的,可多用2天~3天。
中醫療法
大蒜20克,搗汁後一次灌服,每天1次,連用2次~3次。
陳茶葉30克煎濃汁,加紅糖100克~150克,候溫灌服。
豬大腸一節,加黃連12克,煮熟喂服,連服2次。
馬齒莧45克、鮮竹葉40克、車前草30克,水煎汁,白糖為引,一次喂服。
鐵莧菜、地錦草、老鸛草、敗醬草各60克,煎水候溫灌服。
地榆80克、白花蛇舌草40克,水煎服。
高良姜、貫眾、苦楝子、石榴皮、大蒜、雄黃、大黃各15克,煎湯灌服。
敗醬草40克,薏苡仁30克,金銀花20克,丹參、苦參、土茯苓各18克,地丁15克,丹皮10克,廣木香6克,水煎服,每日早、晚各一次,連用3天。
連翹、金銀花各5克,花粉3克,槐花、白頭翁、秦皮、黃連、黃芩、蘆根、桉樹葉各6克,水煎,分3次服。
白頭翁20克,黃柏、金銀花、黃芩各15克,苦參5克,煎湯,候溫一次灌服。(據農業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