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技術] 保育仔豬藍耳病的防治

發佈時間: 2014-06-26 18:05:23  |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農業部  |  責任編輯: 王虔
關鍵詞: 仔豬 豬鏈球菌病 豬肺疫 胸膜肺炎 高熱病

流行形式與特點

藍耳病已成為危害養豬業發展的嚴重疫病,在豬群中廣泛存在,我國豬群中藍耳病的感染率(包括抗體陽性和病毒陽性)非常高,幾乎找不到藍耳病陰性豬場。母豬隱性感染,持續帶毒,可向外排毒達112天,經胎盤感染胎兒,出生後的仔豬帶毒可達86天之久。繁殖與呼吸綜合徵病毒是引發豬高熱病和呼吸道病綜合徵的主要病原,造成豬只大批發病而死亡。當前藍耳病的發生與流行,在流行病學上是以持續性感染及垂直傳播和水準傳播為特徵;在臨床上則是以免疫抑制及與其他病原混合感染和繼發感染為特徵。仔豬發病多出現在5周齡~13周齡的豬群中,一般從5周齡~6周齡開始發病,8周齡~9周齡為發病與死亡高峰,以後逐漸減少。症狀表現為體溫升高達40℃~41℃,呼吸困難,呈腹式呼吸,減食、消瘦、皮膚發白、被毛粗亂、眼瞼水腫,少數仔豬耳部和體表皮膚發紫,斷奶前仔豬死亡率為80%~100%,斷奶後仔豬發病死亡率為20%~50%,如出現多重感染其死亡率更高。當前在臨床上多見藍耳病常與圓環病毒2型感染、豬瘟、偽狂犬病或豬流感發生混合感染,並繼發感染豬鏈球菌病、豬肺疫、氣喘病、傳染性胸膜肺炎、副豬嗜血桿菌病及仔豬副傷寒等,使症狀複雜化,增大了防治的難度和死亡率,雙重感染與多重感染的病例約佔發病總數的83%。目前在我國豬群中流行的病毒株仍為美洲型,但近年來在全國不同的發病地區也分離到藍耳病病毒變異毒株。免疫組織學檢查發現脊髓中央管、中腦導水管、單核細胞胞質呈繁殖與呼吸綜合徵強陽性反應,説明分離的變異毒株對腦組織有很強的親嗜性。

防治措施該病是一種新的病毒性傳染病,

至今還沒有切實可行的防治方法和特效藥,應以綜合防治為主。

堅持自繁自養:胎盤傳播是本病的重要傳播途徑,所以堅持自繁自養,不從疫區和有本病史的豬場引種是及其重要的預防措施。

嚴格的檢疫制度:確需引種時必須嚴格執行隔離檢疫制度,並採血送到有條件的實驗室進行藍耳病的抗體檢測,抗體陽性豬絕對不能引進,抗體陰性豬也應該隔離觀察,直到母豬懷孕後無繁殖障礙、所産仔豬無藍耳病症狀才可與其他豬混養。

疫苗接種:目前有滅活苗和弱毒苗兩種疫苗可以用。我國也已經研製出適合我國流行毒株的滅活苗,據報道免疫後20天抗體達到高峰,並可以持續6個月左右,可用於種豬的免疫預防,對發病的豬場應用後也能大大提高母豬的産仔率和仔豬的成活率。對於弱毒苗的應用一定要謹慎,如果豬場經血清學檢查確實已經感染了該病,可以考慮用弱毒苗接種以緩解仔豬的呼吸道症狀,降低死亡率,提高母豬的繁殖力,減少經濟損失。弱毒苗的免疫程式是:後備母豬配種前2周~3周免疫一次,確保其高效價抗體水準以有效保護懷孕期不受病毒的侵害;仔豬23日齡~25日齡使用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滅活疫苗進行免疫接種,作後備種豬使用時,于配種前再免疫接種1次。仔豬每頭每次加入豬用轉移因子0.25毫升,與疫苗分別肌注。可有效地促進抗體形成,提高抗體滴度和機體免疫力,減少免疫麻痹,免疫耐受的發生。

接種疫苗並不能産生100%的保護,而僅能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用了疫苗後還有發病的可能,尤其是弱毒苗的使用更應該慎重。

發病時的措施:一旦豬場發病,要對病豬和外觀健康的豬儘快隔離飼養,料糟、水槽嚴格分開,豬只之間不能相互接觸以防傳染。(據農業部網站)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