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消息,新一輪對口援疆以來,江蘇省堅持“科學援疆、真情援疆、持續援疆”精神,突出“民生優先、人才為本、産業推助、廉潔援疆”要求,投入援疆資金39.9億元,實施援疆項目682個,選派援疆幹部人才474名,援疆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一、堅持民生優先,項目建設成效顯著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優先位置,民生項目投資佔援疆資金75%以上。富民安居、興牧定居、保障性住房、學校醫院、基層陣地等項目建成並投入使用。一是高水準完成“兩居”工程建設,有效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三年累計完成富民安居93078戶、牧民定居8274戶、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性住房2131戶的建設任務。二是高起點推進社會事業項目建設。結合民族特色,融入江蘇理念,高起點設計,高標準建成一批靚麗、科學、實用的學校、醫院等社會事業項目,大大改善受援地教學條件和就醫條件。三是高品質推進基層陣地建設。援建219個村級、66個社區陣地,均已經投入使用,夯實了聯繫和服務群眾的基礎。
二、堅持産業推助,受援地造血功能明顯提高
始終把“百企千億”作為産業合作重要突破口,著力提高受援地“造血”功能,全力打造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和清水河江蘇工業園區,全面推進産業合作。一是扶優扶強,著力扶持受援地傳統特色産業做大做強。新疆名特優農産品行銷中心成功地落戶南京。積極建立結對關係,扶持受援地特色産業項目24個。二著力舉辦“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産業招商暨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項目推介會”和“項目簽約儀式”、伊犁州霍爾果斯招商推介會等重要商展會議,三年共舉辦産業合作對接會、推介會30余次,組織20多批300余家江蘇省企業到伊考察、洽談,已有69個項目落地建設。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裝備製造基地項目、振發太陽能等項目的落地都將極大地推動伊犁州的經濟社會發展。
三、堅持人才為本,幹部人才援疆創新創優
積極開展高層次人才引進工程、黨政人才素質提升工程等“十大工程”。培訓各類幹部人才16.5萬人次,完成了2665名縣鄉村三級幹部培訓任務。如期完成3358名未就業大學生在江蘇42所高校進行崗前培訓和社會見習工作。創造性的組織開展了連心牽手、名家引智、杏林春風、青藍幫帶、暖心希望、綠色生態等“六大行動”。通過六大行動,與受援地結成601對友好鄉鎮、友好單位,開創了“大援疆”下的“小援疆”模式。促成江蘇省12所高等院校與受援地7所大中專院校建立了友好關係,幫帶受援地教師、醫生和農技人員696名。
四、堅持機制創新,開發區龍頭效應顯現
堅持把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建設作為重點,在規劃編制、招商引資、平臺建設、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等方面全力支援特區建設發展,開發區龍頭效應逐步顯現。積極參與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等編制工作。主動參與開發區籌建,借鑒蘇州工業園管理經驗,初步建立起快捷高效的開發區管理體系。強力推進産業合作。蘇州工業園投資15億元的蘇新中心、蘇新工業坊和蘇新公社等援建項目建設順利推進。緊抓人才培養。共舉辦了開發區領導和專業人才培訓班24期,培訓人數491人次,並積極參與開發區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創建工作。
五、堅持立體宣傳,奏響援疆宣傳新篇章
全面構建援疆宣傳立體網路,注重發揮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作用,組織編寫《此心安處是吾鄉》一書,全面展現江蘇對口支援伊犁工作紀實,綜合運用報紙、廣播、電視、網際網路和手機短信、資訊報送、攝影展、宣傳展板、宣傳畫冊等多種形式,及時報道援疆工作動態。《人民日報》內參連續刊發7期,對江蘇實施安居富民工程、加強幹部培訓、加強援疆監督檢查、推動産業援疆等方面進行了報道。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江蘇在新一輪對口支援中創新機制産業援疆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