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青壯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空心化、老齡化的農村如何扛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這一現象也引起國際機構的關注。記者日前赴山西採訪了多個亞洲開發銀行資助的中國農村減貧項目,這些項目共同的特點是將支援農戶融資與發展農業産業化相結合,傳遞農村致富脫貧的新動向。
大棚裏種冬棗:婦女能頂半邊天
夏末秋初,恰逢冬棗開始上市。記者從太原驅車5小時來到位於晉南的臨猗縣廟上鄉張莊村,眼前上千畝排列整齊的冬棗大棚非常壯觀。
“以前露天種冬棗,棗子容易開裂,賣不上價,一畝地最多收入八九千元,如今大棚裏種冬棗,比其他地方早上市半個月,一斤能賣十多元,産量和品質也提高了,每畝收入超過2萬元。”看著一串串青裏透紅的冬棗,52歲的張莊村婦女主任朱秀麗高興地説。
張莊村三千余畝地90%種植冬棗,但多年來由於種植技術落後,冬棗品質和産量較差。2009年,當地被列入亞行貸款河川流域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農戶利用亞行低息貸款,搞起了大棚種植,引入冬棗生産新技術,走上優質高效棗業發展之路。
朱秀麗的丈夫和兒子都在縣城工作。她目前獨自在家打理21畝棗林。“去年架了9畝大棚,一年收入十幾萬元。我們村1200多人,近800人是婦女,幾乎都在種棗,農村致富婦女頂上半邊天。”她説。
臨猗縣副縣長倚天亮説,借助亞行項目,縣裏推行“農戶+合作社”模式發展冬棗産業,由專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統一技術管理、施肥、生産、銷售及儲藏服務,真正實現規模化和産業化發展。目前全縣棗樹種植面積已達20萬畝,成為縣裏富民興農的支柱産業。
規模化養雞:農村大學生的創業新天地
位於山西中南部的汾西縣地處黃土丘陵殘垣溝壑區,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縣年收入低於2300元的貧困人口超過8萬人。結合特殊地理位置,當地利用亞行貸款,採用“企業+基地+農戶”模式搞起了肉雞養殖和核桃種植。
車行在蜿蜒的山路間,遠處山坡上一排排藍色屋頂的現代化雞舍在青山掩映中格外醒目。
汾西洪昌養殖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長水告訴記者,為幫助農民脫貧,亞行為農戶提供貸款建養雞場,企業為農戶貸款提供擔保,並統一提供雞苗、飼料、藥品、防疫和技術指導,解決了農戶的後顧之憂。
“雖然上半年H7N9禽流感讓很多地方養雞戶受損,但我們因為與企業簽署固定價格回收協議,沒有受到絲毫損失。”站在自家的養雞舍面前,24歲的農家女孩張紅記説。
2011年,張紅記從隔壁縣的榆次農校完成大專學習,之後回到家鄉永安鎮。她告訴我們,亞行支援建的現代化雞舍一個大棚需54萬元,去年她和兩個親戚各投18萬元合建了一個大棚,一年多來已出籠7批雞共7萬隻。按每只凈賺3到3.5元計算,一個棚一年可賺20多萬元。
“亞行項目給了我創業的希望。”張紅記説,她從亞行貸款10萬元,家裏湊了6萬元,政府補貼2萬元,湊夠了創業基金。“現在大學生就業很難,亞行項目讓我不僅學有所用,也在家鄉找到了未來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