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全國首個慈善産業工業園——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弘德慈善産業工業園,近年來積極探索破解傳統扶貧模式後繼乏力難題,為貧困人口走出“後貧困”地帶奔小康提供了新動力。
紅寺堡區是一個因扶貧而産生的地方。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寧夏不斷把生活在惡劣環境的西海固山區群眾搬遷到交通便利、環境適宜的黃灌區。1996年,寧夏扶貧揚黃灌溉工程在紅寺堡開始建設,累計移民20萬人。
十幾年過去了,紅寺堡區農民每人平均年純收入已由搬遷之初的不足500元增加到2012年的4615.7元,扶貧效果顯著。然而,與寧夏農民每人平均年純收入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移民持續增收乏力,在紅寺堡區目前的20.4萬人中,貧困人口尚有10萬人,還有各類殘疾人1.4萬餘人。
紅寺堡區區委書記仇旭輝説:“如果要實現2020年與全國各地同步進入小康社會,紅寺堡區農民每人平均年純收入每年要增加700多元,這靠傳統扶貧模式難以解決。”
為了破解這個難題,紅寺堡弘德慈善産業工業園將産業經濟引入公益慈善事業,通過政策扶持降低企業投資和經營成本,企業為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和困難群體提供就業崗位,使企業做到利與義兼顧,進而增強慈善事業本身的造血功能。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從2007年開始,每年為紅寺堡移民免費提供1000萬元的棚膜,幫助當地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弘德慈善産業工業園開建後,中石化改變扶貧辦法,投資9000萬元在園區內建設了石油塑品生産線,專門生産棚膜、地膜等農業用膜。
為了扶持慈善産業不斷做大並增強産業園發展後勁,紅寺堡區出臺了十項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包括低廉的土地出讓金、配套扶持發展資金、優惠的稅收政策和貼息政策等。
目前,弘德慈善産業工業園共協議引進項目42個,已落地項目35個,完成投資11億元。入園企業已解決了1568名貧困群眾及殘疾人的就業問題,預計今年可達到4000人。
弘德慈善産業工業園在當地引進6家葡萄酒廠後,不少農民為脫貧致富而大力種植葡萄,紅寺堡鎮中圈塘村農民楊國文種植了20多畝釀酒葡萄,年純收入接近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