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項目名稱:5.12地震傷員康復項目暨NGO介入早期康復救援模式
發起機構:香港福幼基金會
發起時間:2008年
項目簡介:
2008年,康復未納入醫保與新農合;數量極為有限的康復醫師集中在大中城市,因缺錢,糾結于康復治療與重建家園的傷員大量返回基層;早期的多頭管理與基層醫療機構缺少康復意識導致無可資利用的傷員康復資料;康復領域捐贈多為建康復中心、送康復器材、短期培訓等間接方式。
為抓有效康復期,減少殘疾人,香港福幼基金會採取自組隊伍、自備器材,技術依託于大陸、香港康復醫學機構,專注院內康復,兼顧社區康復,在基層為傷員提供服務的直接方法予以應對。分別在4個縣、鄉建立4個康復中心(住院)、2個康復點(門診);與5縣級醫院合作,提供手術費;為災區19縣市、1704名傷員(截止2010年底)實施免費康復治療與後續手術;約為災區需康復重傷員1/5。治療後95%的傷員生活可自理,24%重返工作崗位。包括設備、團隊支出、治療費、傷員與陪護人伙食與路費補貼,每人平均康復費支出約為省內中型城市醫院的2/3,省會城市醫院的1/3;節約了善款。 在當地醫院、傷員學會使用方法後,留贈120萬元的康復器材。
項目核心在於有一支長期、穩定的專業志願者隊伍。項目的全高校康復醫學教育背景,以研究生、高年資醫師為骨幹,災區規模最大(30人),單人留駐時間最長(半年以上佔60%,其中72%一年以上,至今仍有2人)的隊伍,共為災區提供至少9,300天、74,400小時服務(工作量與治療師數量約為:普通2甲醫院康復科2-3年,或普通3甲醫院康復科1-2年)。團隊每週多工作一天,管理者主動考慮、解決志願者生活、減壓,特別是學習提高等方面需求,使團隊凝聚力、服務意識增強,獲得所有合作機構與傷員讚譽。被業內稱之為“創立了適合緊急情況,獨具人性化的管理方法”。
項目在綿竹人民醫院支援配合下,3年來與“國際助殘”通過資源共用、分工協作、重大事項統一行動,在院內康復與社區康復、人員培訓與社會宣傳、傷員自立、輔具發放與更新等多方面實現了NGO間的模範式合作。共同在綿竹地區初步普及了康復知識;建立了醫院與社區間的康復相互轉介、技術支援網路;幫助綿竹醫院康復科初步發展為區域內最大、技術與人員能力最強的康復中心。人員由08年的6人,發展到19人(其中,兩機構輸送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