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我中心組織專家會商預測,2012年農區飛蝗總體中等發生,發生面積2420萬畝左右。其中,東亞飛蝗和亞洲飛蝗在局部地區將出現高密度蝗蝻點片。為有效控制蝗害,特製訂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農區飛蝗處置率達90%以上,生物防治佔20%以上;土蝗處置率達60%以上,生物防治佔10%以上,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實現“飛蝗不起飛成災、土蝗不擴散危害、邊境遷入蝗蟲不二次起飛”的目標。
實現“飛蝗不起飛成災、土蝗不擴散危害、邊境遷入蝗蟲不二次起飛”的目標。
二、防控策略
飛蝗防控策略為“狠治夏蝗、控制秋蝗”;土蝗防控策略為“挑治為主,普治為輔,巧治低齡,控制在擴散危害前”。
三、防控措施
(一)防控重點區域
東亞飛蝗:重點防治區域為環渤海灣大部蝗區、黃河中下游部分灘區、華南局部蝗區和沿淮部分蝗區。
亞洲飛蝗:重點防治區域為新疆阿勒泰、塔城、伊犁州和阿克蘇等地農區以及中哈邊境地區。
西藏飛蝗:重點防治區域為四川甘孜金沙江、雅礱江河谷地帶農區,青海玉樹金沙江河谷地帶農區,西藏昌都、山南、拉薩、日喀則地區金沙江、雅魯藏布江、年楚河河谷地帶農區。
農區土蝗:重點防治區域為內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吉林和遼寧西部、黑龍江中西部、新疆天山北部和東部、廣東北部等地區。
(二)主要防控技術措施
1、防治指標與適期
飛蝗防治指標為0.5頭/m2,防治適期為3齡和4齡盛期;土蝗防治指標為5-10頭/m2,防治適期為3齡和4齡盛期。飛蝗密度在5頭/m2以下和土蝗密度在20頭/m2以下的中低密度發生區、湖庫水源區和自然保護區,重點實施生物防治;飛蝗密度在5頭/m2以上和土蝗密度在20頭/m2以上的發生區,重點實施化學應急防治。
2、主要防控技術
生態控制技術:沿海蝗區主要推廣生物多樣性控制技術,採取蓄水育葦和種植苜蓿、紫穗槐、冬棗等蝗蟲非喜食植物,改造蝗蟲孳生地,壓縮發生面積;濱湖和內澇蝗區結合水位調節,造塘養魚、養鴨,改造植被條件,抑制蝗蟲發生;河泛蝗區主要在嫩灘和二灘區搞好墾荒種植和精耕細作,減少蝗蟲孳生環境,降低其暴發頻率;川藏西藏飛蝗發生區可種植沙棘,改造蝗蟲滋生環境。在土蝗常年重發區,可通過墾荒種植、減少撂荒地面積,春秋深耕細耙(耕深10~20cm)等措施破壞土蝗産卵適生環境,壓低蟲源基數,減輕發生程度。
生物防治技術:主要在中低密度發生區、湖庫及水源區、自然保護區,使用殺蝗綠僵菌、蝗蟲微孢子蟲等微生物農藥和其他植物源農藥防治,在新疆等農牧交錯區,採取牧雞牧鴨、招引粉紅椋鳥等進行防治。使用殺蝗綠僵菌防治蝗蟲時,可進行飛機或使用背負式機動噴霧機進行超低容量噴霧。使用蝗蟲微孢子蟲防治蝗蟲時,可單獨使用蝗蟲微孢子蟲或與昆蟲蛻皮抑製劑混合進行防治。
化學防治技術:在飛蝗平均密度5頭/m2以上、土蝗平均密度20頭/m2以上的區域使用化學應急防治技術。常用農藥品種有馬拉硫磷油劑等有機磷或菊酯類農藥。在集中連片面積大於500hm2以上的區域,提倡推廣GPS飛機導航精準施藥技術,可採取隔帶式防治。集中連片面積低於500hm2的區域,可組織植保專業隊使用大型施藥器械開展地面應急防治。地面應急防治應重點推廣超低容量噴霧技術,在蘆葦、甘蔗、玉米等高桿作物田以及環境複雜發生區,為減輕勞動強度,應推廣煙霧機防治新技術。使用煙霧機開展防治時,應選在清晨或傍晚等低氣壓的情況下進行。
四、關鍵工作措施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政府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的責任機制。及時調整、補充、完善各級治蝗指揮機構,分管行政領導任指揮長,各有關部門密切分工協作,落實防控措施和防控任務。
(二)及時開展蝗情監測。健全蝗蟲監測隊伍,按4~5萬畝一名長期查蝗員,每萬畝一名臨時查蝗員的要求組建蝗蟲監測隊伍,適時開展拉網式普查,準確掌握蝗情,及時發佈預報,為科學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三)落實值班週報制度。從5月份起,各級農業部門都要明確專人負責蝗情值班,公佈蝗情值班電話,每週逐級上報蝗蟲發生動態和防治工作進展,治蝗關鍵時期實行24小時值班,突發蝗情隨時上報,確保資訊傳遞暢通。
(四)做好應急防控。要建立健全蝗蟲應急防治隊伍,統一著裝和配備大中型施藥機械。提前組織應急防控演練。提早準備好治蝗農藥、藥械,儘早制訂飛防預案,確定飛防區域和範圍,簽訂飛機租用合同,及時完成治蝗機場的維修養護、各項地勤服務等準備工作,一旦出現大面積的高密度蝗群,及時實施應急防控。(據農業部網站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