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本報訊(記者邱玥)日前,蓮花縣526戶貧困戶喜笑顏開,隨著科技扶貧綜合試點項目——洋根項目的建設與輻射,這些貧困戶每年戶均增收2000多元。據了解2003年以來,我省投入2.85億元資金,堅持以優勢産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扶貧攻堅為重點,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在促進貧困地區農業經濟和扶貧龍頭企業發展的同時,輻射帶動貧困戶共同脫貧致富,137個科技扶貧綜合試點項目,基本實現了“上一個項目、推動一個産業、帶動一片農戶”的目標。截至目前,受益貧困人口達62萬餘人,年均增加收入1.95億元。
多年來,我省積極創新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工作,在選定科技扶貧綜合試點項目時,立足當地實際,緊緊圍繞優質大米、茶葉、白蓮、食用菌等貧困地區的傳統優勢産業,擴大規模,增加輻射範圍。通過引進新技術、新品種和科技攻關,培育科普示範鄉鎮、科普示範村、科普示範戶,積極擴大和提升産業效能。大力開展科技培訓,積極建立縣、鄉、村三級科技培訓網路,通過舉辦專題技術培訓班、組織專家進行現場技術指導等形式,著力提升貧困地區勞動力的科技素質。在科技扶貧綜合試點項目實施過程中,積極推行和完善“企業(或基地)+農戶”、“企業+專業合作社(或産業協會)+農戶”等多种經營模式,項目公司出資金、技術和管理,産業協會或經濟合作社聯繫公司為項目參與農戶提供産前、産中、産後服務,並保價收購産品。同時,我省通過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和標準化種植基地、實施項目産品深加工等方式,對科技扶貧項目産業進行技術升級,以提升傳統産業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科技扶貧和産業扶貧的效益日益凸顯。
137個科技扶貧綜合試點項目實施以來,扶持、發展和壯大了一批優勢産業及其特色優質品種,南豐蜜橘、廣昌白蓮、泰和烏骨雞等特優産品享譽全國。並且,大大促進了貧困地區農業經濟發展,62萬餘貧困人口的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長。贛縣無公害蔬菜基地及深加工項目,覆蓋11個村,種植面積6500多畝,帶動農戶4100多戶,每人平均增收300元;樂安縣參陂村的蠶桑項目則成為全村的第一大産業,佔全村總産值的60%以上,每人平均純收入由發展蠶桑項目前的不足1000元上升到如今的29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