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昨日下午兩點半,小河鎮特大洪澇泥石流災害已致17人死亡,還有28人失蹤,43人受傷,其中11人重傷。目前搜救工作仍在緊張進行,河道和街道清理全面開展,傷者在醫院接受救治,受災群眾得到妥善安置,衛生防疫工作已經啟動。
昨天下午,昭通市就巧家小河鎮特大洪澇泥石流災害舉行了新聞發佈會,昭通市市長王敏正、副市長何剛以及相關部門與媒體記者面對面。
沿古道搜救失蹤者
記者:到現在是否還有生命的跡象,失蹤人員衝到牛欄江甚至金沙江後,生還希望還有多大?
王敏正:我們通過生命探測儀,沒有找到生命跡象。這是我們很不願意看到的結果,但是應當承認,其他失蹤者生還的可能性十分渺茫。一個可能是大量泥石掩埋在下面,找出來的時間要長。第二是沿江漂下去,高差最高有兩千米,人無法下去,我們會利用當年運輸銅銀的古道進行搜救。
傷者得到及時救治
記者:現在受傷者的情況怎麼樣?災民如何安置?
昭通市衛生局副局長邵光奎:這次災害造成的受傷人員中,8名重傷者已被送到巧家縣人民醫院救治,15名傷勢較輕的在小河鎮衛生院接受治療,還有一些傷者在鎮衛生院治療之後已經出院。王敏正同時表示:“我們對每個重傷者都制定了治療方案,確保他們得到良好救治,目前傷者都沒有生命危險。”
王敏正:我們通過集中安置和動員投親靠友的方式,妥善安置了1200多名受災群眾的臨時生活。民政部門也已調撥10噸大米、200頂帳篷、500床棉被和500件衣服運抵災區,陸續發放到受災群眾手中。
全面開展環境消毒
記者:目前災區食品衛生防疫的措施如何?
邵光奎:從14日起,衛生部門的重點工作就轉移到衛生防疫和食品安全保障上來。衛生防疫方面,昭通市疾控中心已調集消殺藥品到小河鎮,14日開始全面開展環境消毒;食品安全保障方面,衛生部門已經對集鎮上所有餐館和公共食堂進行檢查,並對店舖和居民戶發放食品安全知識手冊。
- 地勢調查
受災地曾被列為災害隱患點
缺少資金使得地質隱患沒能及時治理
昨日,記者獲悉,早在2008年,巧家縣就在災區進行過地勢調查,並在小河片區列出了10個地質災害隱患點,而此次發生災害的地方就在10個隱患點之內。但正是因為缺少資金,隱患點沒有得到及時治理。
昭通市長王敏正介紹,災後重建的規劃已經開始實施,規劃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確保安全。“我們不能只為了眼前一兩年不發生災害,而是再過50年我們都要避免此類悲劇的發生。”
記者獲悉,早在2008年,巧家縣通過省裏的安排,做過現有地勢調查的整個規劃,在小河片區列了10個地質災害隱患點,此次發生的也在此範圍。專家組分組排查,對以上3公里範圍內進行勘察,發現有兩處可能下一步會形成小的滑坡。
雖然專家認為此次泥石流的直接原因是大雨,但王敏正認為,災害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窮。昭通每年都撥經費排查,全市有2058處地址災害隱患點。但排查員卻拿著和鑼鼓預警,這是一種非常原始的方法,西部地區太貧窮了。昭通在西部州市倒排第六,“我們沒有多少錢可以拿來治理,一個縣就撥了7萬元專項資金來排查,尤其去年我們又新增了65個新觀察點。如果要治理好這些災害點,100億元都不夠。”因此,王敏正希望“國家加大對西部地區地質災害的治理。”
新聞特寫
民警事先發現洪水前兆
1小時大轉移救了千余人
特大洪水中,有著4000人口的小河鎮危在旦夕,緊急時刻,小河派出所及時預警並採取緊急措施,幫助疏散和轉移了1000多名受災群眾。
淩晨3時許,洪水衝斷電桿,集鎮突然斷電,24小時值勤的小河派出所7位民警立即手持電筒,冒風頂雨巡邏街頭,檢修電路查看汛情。
也就在這時,巡邏民警看見了瘋漲的洪水正在猛烈沖刷著河堤,看到水桶粗的大樹也漂流水面時,幾位有經驗的民警不禁失聲驚叫:危險,要發大水了!
儘管雷雨交加,洪水洶湧,但小河派出所立即兵分三路,按上、中、下等3個片區,對集鎮居民進行疏散轉移:逐戶敲門,沿街喊叫,電話催促,目的就是將“洪水要來了”這一緊急情況迅速告訴大家,看到人手不夠,民警還叫來自己的妻子、弟弟等一起前來幫忙,“當時一心想把群眾儘快疏散並轉移到小河鎮中學後面的球場和公路上,因為這裡地勢較高還相對開闊一些。”
聽到“洪水要來了”的緊急呼叫後,夢中醒來的住戶趕忙起床穿衣,迅速離屋,而在兩條溝邊的不少群眾,更是為儘快脫離險境而顧不上穿衣,紛紛跑向高處。
1小時後,洪魔來襲,瞬間衝斷河堤,衝卷房屋,聲浪滔天,溝邊一兩公里的富民街變成一片汪洋……見此,被安全轉移出來的1000多名群眾為自己的幸運脫險振臂歡呼。可是,幾秒鐘內,歡呼聲驟停,隨即嘆息聲聲、哭聲陣陣。原因是一些人的全部家當被洪水沖走,一些人的親人被洪水卷走。
“洪水要是再晚來一些時候,哪怕是10來分鐘,可能就不會有一個人被沖走了!”事後,參與疏散群眾的民警懊悔不已,恨當時為什麼沒能將群眾全部轉移出來。但獲救群眾卻非常敬佩他們:“要是沒有派出所同志及時通知洪水要來了,我們上千號人可能都要被水沖走了。”
- 原因解析
受災地水土流失比較嚴重
據省水文水資源局昭通分局發佈初步調查報告,認為巧家縣小河鎮洪澇泥石流災害成因有3點:一是持續強降雨天氣造成河水暴漲;二是流域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生態環境脆弱;三是河道防洪能力偏低,河道淤積嚴重。
報告稱,爐房溝流域小河鎮河段13日淩晨最大洪峰流量為每秒240立方米,洪水為70年一遇。專家組分析認為,自6月27日以來,小河鎮爐房溝流域連續發生強降雨,前期土壤含水量已經飽和。在13日淩晨強降雨後,加上暴雨中心從上游向下游移動,強度逐漸加大,從而造成河水暴漲,而小河鎮河段落差較大,導致洪水流速大,沖刷力強,容易導致在小河鎮河段形成山洪災害。
此外,報告還稱,由於流域內人口密度大,農業人口眾多,土地資源過度開發利用,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災害;三是由於小河街道房屋建設受地形條件限制,富民街房屋建設大都分佈于爐房溝沿岸,加之河道防洪能力偏低,河道淤積嚴重等原因,同樣是致災原因之一。
水文部門建議,一是加強爐房溝流域內的水土流失治理,退耕還林改變生態環境;二是加高防洪河堤,對河道進行治理,提高河道防洪能力;三是新建房屋儘量避免沿河建設,防止因建築房屋擠佔河道,人為造成河道行洪能力減小。 記者 申時勳 張雅棋(春城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