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環節依然很多
記者:目前我國的防汛能力如何?還有哪些薄弱環節?
張志彤:經過50多年的建設,我國大江大河的主要河段已經可以抵禦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最大洪水。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一般是5到10年一遇的水準,有的可以達到10到20年一遇的水準。但要清醒看到,防汛還有很多薄弱環節。
從工程基礎看,中小河流防洪標準偏低,山洪災害防禦能力較弱、易發區點多面廣,大量山丘區群眾臨山臨坡而居,遇強降雨極易發生泥石流、滑坡。同時,一些流域防洪體系尚不完善,一旦發生大洪水就可能出現險情。今年5月廣州發生的嚴重城市內澇,進一步凸顯了城市防洪排澇標準偏低、設施老化等突出問題。此外,我國病險水庫多、在建工程多、小水電站多,水庫安全度汛難度加大。
從防災意識看,前期的防汛抗洪工作中,暴露出部分地區一些幹部群眾對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狀況認識不足等問題。
記者:今後需在哪些方面加強?
張志彤:應對當前汛情,必須全面強化預測預報,科學制定水利工程調度方案。
同時,強化搶險救災。水庫、堤防等水利設施一旦發現險情,工程防汛責任人要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在防汛搶險過程中,要始終把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落實轉移避險措施,並做好受災群眾的安置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