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訊 近年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為改善農牧區生産生活條件,引導和扶持貧困農牧民不斷提高自我發展能力,拓寬增收致富渠道,使海西地區的扶貧工作從救濟式、輸血型向開髮式、造血型的形式轉變。
海西州以集中投入、規模扶持的原則,大力實施異地扶貧、整村推進等工程,集中力量改善了一部分事關群眾生産生活的基礎設施,貧困村水電路等基本條件明顯改善,農牧業設施初具規模,發展後勁顯著增強。按照“項目覆蓋到戶,政策落實到戶,幫扶措施到戶,培訓到戶,效益到戶”的原則,堅持以項目帶動産業發展,促進貧困農牧民增收,有效地解決一家一戶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解決了一批貧困村長期難以解決的實際問題,確保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人人受益。以全州農牧業産業佈局,積極引導貧困農民調整産業結構,促使貧困農牧區的産業結構由一産擴展到二、三産;進一步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增強其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自實施扶貧開發工作以來,州級93家黨政軍機關、企事業單位定點幫扶6個地區7個鄉鎮的21個貧困村,共下派駐村幹部和挂職幹部335人次,累計為貧困村協調落實資金587.3萬元、捐款捐物折資518.78萬元。2004年以來,累計幫助5790戶26206名貧困群眾實現了穩定脫貧,農牧區貧困發生率從23%下降到5.8%;實施整村推進以來,累計配發各類農機、運輸、加工機具1322台套,建立種養植加工基地5處,建立農貿市場兩處,發展商戶20余戶,發展後勁不斷增強,貧困地區農牧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持續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長;共完成整村推進72個村,累計投入扶貧專項資金4048萬元,建成節能溫室、畜棚等各類設施4020座,架橋49座,硬化村級道路122公里,解決了926戶5608人21365頭(只)牲畜的飲水困難。(作者:雷竣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