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採購商
發展要聞  -6月中國宏觀經濟逼近趨熱警戒線 -"十一五"中國將建100個國家工程實驗室 促進産業升級 答問 -中國投資50億用於科技攻關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陸人可申請赴臺接受醫療服務 任何醫療機構不得規避集中採購 -上海世博會呈現兩大創新亮點 動遷工作獲99%以上動遷居民支援  -廣州決定收回80宗閒置土地 堅決打擊囤積 下半年房價將加速上漲 -今年洪災直接經濟損失525億元 因災死亡652人 陜西洪災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國大中型鋼廠實現利潤翻番 下半年鋼價不會有大回落  -滬深股市收盤續漲 滬指收盤4471.03點 兩市總市值逼近20萬億元 -《優撫對象醫療保障辦法》8月1日起實施 優撫對象可享受3項優待
從"輸血"到"造血" 中國扶貧模式求變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13 日 
字號:    列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中國扶貧模式已悄然生變。越來越多的非政府組織(NGO)、企業正積極參與到扶貧項目中,一改以往扶貧工作靠政府一手“包辦”的局面。在扶貧思路上,以區域經濟開發為主,促進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造血”式扶貧正取代以往單純救濟型的“輸血”式扶貧,成為中國扶貧戰略的核心。

近日,中國扶貧基金會組織參與“非政府組織與政府合作實施村級扶貧規劃試點項目”的NGO代表專程赴印尼,對新加坡金鷹國際集團旗下亞太資源集團實施的社區扶貧項目進行了考察和學習。中國扶貧項目參與者希望借他山之石,進一步探索國內扶貧的有效模式。

授人與魚不如授之與漁。為帶動工廠周邊社區的建設發展,亞太資源集團廖省漿廠每年用於社區建設項目的投入不少於四百萬美元,先後建立了四個農民扶助會,幫助周邊百姓建立了八十五個地方中小型企業,創造了一百四十份工作合同和一千三百0三個就業機會。該集團還與當地銀行合作,支援這些中小企業主聯合成立信貸中心或者農民扶助中心以幫助更多的人脫貧。

這一扶貧模式聯合了政府、NGO、企業,注重於村級社區的可持續性發展而非一次性的投入,注重於軟體的建設而非純硬體的改善,注重於對農民的觀念的更新而非純技能的培訓。其理念與中國政府正在推行的“造血”式扶貧極為相似。

中國扶貧基金會村級扶貧規劃項目負責人劉冬文指出,過去中國扶貧主要依靠政府“包辦”。政府“包辦”的扶貧,無論是整體性開發,還是專項資金支援,最後都無法有效地瞄準真正的貧困戶。在政府失效的領域,NGO和企業可以聯合發揮效益來補缺。金鷹模式給中國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隨著中國貧困人口的逐步減少,貧困人口的分佈日益分散,如何更好地瞄準貧困人口,並有針對性的採取幫扶措施已經成為當前中國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與政府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工作相比,NGO等社會扶貧力量在微觀層面更具優勢,更加講究專業化和精細化,因此也更易瞄準貧困人口,並更易採取靈活措施保證扶貧效果。

近年來,中國政府對“草根扶貧”的力量日益認可。“非政府組織與政府合作實施村級扶貧規劃試點項目”即是中國扶貧模式求變的一次突破。六家NGO通過該項目招標參與了正在江西省試點的村級扶貧規劃工作。這是中國政府首次將財政扶持資金委託NGO管理,並以招標方式選擇NGO具體實施政府扶貧項目。亞洲開發銀行和金鷹國際集團也分別提供了一百萬美元和八萬美元用於支援該項目。這些NGO和企業在當地實行了參與式扶貧,讓農民成為參與扶貧決策、實施和監管全過程的主體,在改變貧困村莊落後面貌的同時,也改變著貧困農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今年年初,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等五家NGO也獲得了參與政府扶貧項目的機會。(中新社記者 俞嵐)

此間專家認為,未來NGO和企業在中國扶貧開發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因其所採取的參與式扶貧,讓被扶貧對象轉變成自我脫困的主體,充分調動了貧困人口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從長遠上解決了社區的發展問題。(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相關文章:
河北武強創新扶貧模式 貧困戶可求助"窮人銀行"
福建創新扶貧模式 近5年4萬多名殘疾人脫貧解困
我國將探索農村"社區主導型"扶貧模式
中國“社區主導型”扶貧模式啟動 有三方面創新
創新扶貧模式 中國婦聯攜手社會力量共建新農村
圖片新聞:
長江上游強降雨形成新一輪洪峰 三峽工程首次發揮防洪功能
中國將在北部灣重點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緩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規劃/ 07年中國改革重點行業
· 中國經濟博弈高油價
· 投資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車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