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發展要聞  -證監會:券商須讓投資者理解"買者自負"原則 加強投資者教育 -北京:企業拖欠工資最高罰款3倍 出口企業調查:與人民幣升值賽跑 -民政部加緊慈善立法 將改變管理缺位現狀 將簡化捐贈免稅手續 -第四次生育高峰到來 粵年産一個百萬人口縣 06年200萬夫妻離婚 -滬深總市值首破18萬億 股市收盤下跌 B股持續重挫拖累A股 - 京流動人員檔案新規:不入社保不能存檔 滬探索居家養老服務模式 -四大鋼廠聯手開發海外礦産資源 中鋼協駁斥"中國鋼鐵威脅論" -新企業破産法將推出 政策性破産明年終結 鼓勵銀行向小企業貸款 -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閉幕 -中國明確義務教育政府負全責 經費須報人大批准 部分高校擬改名
廣東河源:探索貧困山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之路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1 月 04 日 
字號:    列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地處廣東省貧困山區的河源市,4年前幾項主要經濟指標在廣東省均為倒數第一,是廣東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短板"。2003年以來,河源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廣東省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珠三角"産業轉移的戰略機遇,堅持既要"金山銀山",又要青山綠水,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呈現出後發爭先的良好發展態勢。從"後無追兵"到增速的"排頭兵",河源初步探索出一條欠發達地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之路。

2002年,河源市GDP只佔廣東省GDP總量的1%,每人平均GDP為3542元,僅是廣東全省平均水準的22.7%,也不到全國每人平均GDP的一半。在廣東的21個地級以上市,河源的經濟總量、每人平均GDP、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等六項主要經濟指標均是倒數第一。而且該市轄5個縣全部是廣東省扶貧開發重點縣,佔全省16個扶貧開發重點縣的近三分之一。

2003年,河源市黨政領導班子明確提出,"別人走一步,河源走三步",以工業化為主戰場,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主動承接"珠三角"的産業轉移,全力打造"後發河源"。

加快經濟發展與加強環境保護,是河源面臨的最突出、最集中的矛盾。河源市處於東江中上游地區,是廣東省重要的生態屏障,境內坐落著華南地區最大的兩座水庫----新豐江水庫(又名萬綠湖)和楓樹壩水庫,這兩"盆"水以及東江,是下游惠州、深圳、東莞、香港等地4000多萬人的生産、生活主要水源,環境保護任務十分繁重。

河源市委書記梁偉發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河源要發展,比全省其他地區多一個'緊箍咒',那就是一定要保護好這兩'盆'水及東江不受污染。"

怎樣才能在不污染環境的情況下加快經濟發展?河源人在總結發達地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既要金山銀山,也要青山綠水"的發展理念,並從河源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園區式、低污染、好效益、帶動能力強、技術含量較高和投入産出規模較大"富有河源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産業化、城鎮化和旅遊特色化,推動經濟加快發展。2003年以來,河源人把園區建設作為工業發展的主戰場,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新辦工業項目全部集中進園,走統一管理、集中治污、降低成本的集約發展與迴圈發展之路。同時,在工業園區建設中把好入門關、日常監督關與出口關,對新上項目入園,堅持環保前置審批,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就在一個多月前,有一家外資企業計劃投資3.5億美元在河源建線路板廠,如這家企業建成投産,可對當地貢獻利稅1億元以上。然而,當市環保部門對其進行環評,推算這個企業每天的廢水排放量在3000立方米至4000立方米,河源果斷地將其"拒之門外"。

河源在招商引資中不是"饑不擇食"地接受"珠三角"等地的産業轉移,而是把著力點放在産業鏈條長、帶動力強的項目上,堅持"招商選資",嚴格控制高能耗、重污染企業入園。據不完全統計,3年多來,被河源的環境高門檻兒"擋在門外"的項目有200多個,投資總額超過300億元,按投入産出1:3折算,河源4年來犧牲了近千億元的工業産值。這對於一個工業基礎薄弱,又渴望快速發展的地區來説,是何等的誘惑,但河源人經受住了考驗。

擋住了誘惑,卻讓開了通路。一大批對生態環境要求較高的食品飲料、電子資訊、生物制藥等企業紛紛"搶灘"河源。2006年12月18日,在河源市舉辦的2006"後發河源"經貿系列活動上,來自"長三角"及"珠三角"等地的13家手機生産企業同時簽約落戶河源,加上此前已在這裡投資生産的西可、中寶等11家手機及零配件生産企業,河源已形成了手機産業集群。2006年,河源的手機産量達400多萬部、産值達45億元以上。不久前,"廣東省手機生産基地"和"廣東省通訊終端産品品質監督檢驗中心"雙雙落戶河源。

正是由於河源的高起點,使河源的增長方式一開始就走新型工業化道路。2005年,河源萬元GDP煤耗僅為0.94噸標準煤,比全國平均水準(1.22噸標準煤/萬元)低23%;萬元GDP耗電1166.4千瓦時,比全國平均水準(1358.5千瓦時/萬元)低14.2%;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0.98噸標準煤,僅為全國平均水準(2.59噸標準煤/萬元)的37.8%。

與過去視環保為河源最大"包袱"

形成的一個鮮明對比是,今天的河源人有了新的認識,"環保包袱"已演變成為今天河源的"環境優勢"。

2006年12月16日,記者來到碧波盪漾的萬綠湖,船行在378平方公里的湖面上,冬日陽光照耀下的萬綠湖宛如一塊流動的翡翠,澄澈剔透。隨行的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黃建仲介紹,"環保要求高,使河源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生態,這也正是今天河源的優勢所在。優良的生態環境成為加快河源發展的一個最有利條件。"

換個角度思考,河源人一下子打開了思路,他們提出以生態資源優勢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庫容139億立方米的新豐江水庫(萬綠湖),水質長期保持在國家地表水一類標準,是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惟一授予的"中國優質飲用水生産基地"。近年來,河源人"以水為媒",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有目的地吸引了一大批食品飲料企業聚集。

2004年,農夫山泉的管理層考察河源萬綠湖後決定投資10億元,在河源打造輻射華南及東南亞市場的飲用水生産基地。

同時,河源圍繞"綠色河源、文化河源"的主題,大力發展河源特色旅遊,實施旅遊旺市戰略,以旅遊業發展帶動第三産業發展,成為全市經濟新的增長點。2006年1至10月,全市共接待遊客424.5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8.52億元。

"地利不足人和補,硬體不足軟體補,規模不足速度補。"河源的決策者非常清楚,軟環境是招商引資中最具競爭力的因素。河源要後發,必須下功夫改善投資環境,為企業發展營造一流的服務軟環境。從幫助企業招工,到實行外商綠卡制度,再到市領導掛鉤聯繫項目,政府部門提供一站式、一條龍的全程服務。

河源市委書記梁偉發説,"河源這幾年的工作最突出的就是一個'實'字,幹部抓落實的水準有多高,發展速度就有多快。"

為了解決加速發展過程中的人才匱乏問題,河源市把東江河畔最好的一塊土地留給了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和河源技工學校,建設高技能人才基地,並且鼓勵學院突出職業教育特色,"圍繞産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産業",做好人才儲備,為落戶河源的企業提供充足的技術人才。

在河源採訪,令記者感觸最深的是廣大幹部群眾津津樂道的一個個"變化"---

4年前,那一串數字已被改寫:2006年與2002年相比,全市GDP增加1.5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5倍,地稅收入增加3.5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加4.5倍。2003年,河源終於改變了在廣東省經濟總量連續15年排末位的狀況。2005年,更是一舉超過了3個地市,2006年再超一個地市,4年間河源有了長足的發展。

4年前,河源的工業企業為數不多。

今天,以河源市高新區為龍頭的"一區六園",吸引了世界500強企業以及20多家上市公司在內的530多個企業落戶,投資總額達318億元,初步形成了以手機企業為龍頭的電子資訊産業,以龍記集團為龍頭的機械製造業,以農夫山泉為龍頭的食品飲料工業三大主導産業。到2006年年底,河源的三大産業結構從2002年的33.2:29.8:37.0優化為21.5:38.9:39.6。

更可喜的是,4年前的5個貧困縣全部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河源各貧困縣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得益於發展現代農業龍頭企業。"我們已帶動直接掛鉤的820個農戶走上致富路,每戶年均純收入增加1000多元,收入最高的農戶達到了10萬元。"2006年12月16日,記者在該市東源縣望郎回板栗加工廠採訪時,這家農業龍頭的責任人告訴記者。像望郎回板栗加工廠這樣的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河源市已發展到100多家,帶動12.62萬農戶,年戶均增收近2000元。

難能可貴的是,河源幹部群眾的精神面貌和發展觀念也一天天在變。2003年以來,河源先後出臺了30多個量化考核辦法,充分激發了幹部群眾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大家從"要我幹"到"我要幹",與過去的"等、靠、要",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反差。

有人問,"河源的一切都在變,河源的生態環境怎樣了?"

廣東省環保部門對河源市2002年至2006年主要環境保護指標的監測給出了答案:河源市空氣環境品質仍然保持在國家一級標準,新豐江、楓樹壩水庫保持在國家地表水I類標準,東江幹流河源段水質保持在國家地表水II類標準。2005年,全市廢水主要污染物COD、二氧化硫、煙塵和粉塵的排放量比2002年分別減少4.5%、20.3%、1%和66.7%。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地表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交接水域水質達標率連續5年為100%。在廣東省環境品質考核和珠江綜合整治考核中,2003年到2005年,河源連續3年獲得了雙"優秀"。

增速提高,數字變大,企業增多,農民致富,觀念更新……河源的一切似乎都在變,但依然沒變的是河源的綠水青山。

來源: 經濟日報

相關文章:
北京市今年擬在貧困山區建150個農村老年之家
新一輪扶貧開發使寧夏貧困山區45萬多人脫貧
寧夏貧困山區婦女衛生狀態堪憂 缺水引發婦科病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2007世界競爭力評比:中國大陸首度超過台灣地區
中石油稱冀東南堡油田可開採100年 開發成本近60億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 全國農業統計報告 / 農業發展報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