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納河余波盪漾著《牡丹亭》的迴響
發佈時間:2024-11-01 09:36 來源:咸寧新聞網 責任編輯:夏岩
【引】“最美的時刻是結尾,當杜和柳兩人走到一起,愛讓他們從死亡世界中解脫出來時——這真的很壯觀。我同樣喜歡夢境中非常感性和充滿情慾的時刻,這對不熟悉中國古老戲曲的法國觀眾來説,是不可思議的。第三個時刻,柳試圖問杜是否是鬼,但她不想説,她只是等待著、等待著,等待著,那一刻非常美妙。”“《牡丹亭》在波爾多這樣古老且文化上較為保守的城市裏被盛讚和熱議,充分證明,探尋一種文化,是如此激動人心。”
——法國波爾多大劇院(又名波爾多國家歌劇院)總經理艾曼紐·翁德爾
“極具震撼力!帶來這樣的傑作,你們一定非常自豪,這是理所應當的。這樣的藝術交流對中法兩國來説太重要了。”
——法國羅丹博物館館長艾美麗·斯密耶
“我們一個月前就買了票,今晚巴黎下雨,我們坐火車後再打車回家還有一個多小時的路程,但這些都非常值得,我們完全被中國的‘歌劇’迷住了。”
——白髮蒼蒼的丹尼爾和珍
“法國劇院裏的氣氛極為安靜,但不是冷冷的靜,你能感受到全神貫注的氣息,充滿期待,距離很近。”“謝幕開始掌聲如巨浪涌過來,幾分鐘後我發現掌聲節奏跟上了樂隊的起伏,法國觀眾太懂了。”
——上海昆劇團青年演員羅晨雪、胡維露
【正文】 今年10月22日,是梅蘭芳先生130週年誕辰日,距離他與俞振飛先生合作拍攝電影《遊園驚夢》也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這一晚,在梅先生從未到訪的巴黎舞臺上,上海昆劇團全本《牡丹亭》(精華版)迎來了首次法國巡演的完美收官。
羅丹博物館館長艾美麗·斯密耶在巴黎蕾博拉劇院觀演後,向中國駐法國大使館代辦陳棟先生盛讚中國戲曲之美,“這是真正人類文化藝術的盛宴”。陳棟則説:“今晚,是中法代表的東西方兩大文明的交匯碰撞,是文化交流的舞臺,也是全球文明交匯相融的展示。”
無論是巴黎蕾博拉劇院門口散場後風雨中等著求籤名的金髮“昆蟲(崑曲愛好者的昵稱)”,還是前一站作為波爾多大劇院歌劇抒情季開幕演出三場全部售罄,以及埃菲爾鐵塔、市政廳附近街頭挂起一排排《牡丹亭》海報……這一路,牡丹花開、盛景連綿,上海市文聯副主席、戲劇家協會主席、上昆團長谷好好忙碌著也感慨著。直到踏上歸途,一幕幕動人的場景流連在眼前,一場場碰撞與思考仍在繼續。24日淩晨,落地浦東國際機場後記者手機開機,一片嗡嗡震動中,跳出來自谷好好的兩行文字:古老戲曲翻時代新聲,我們逐夢而行;中華文化揚帆出海,我們含情奔赴。
“柳,穿著高跟鞋的超級英雄”
“柳夢梅是穿著高跟鞋的超級英雄,帶著愛人、女英雄杜麗娘衝出地獄、穿越生死……”當胡維露得知波爾多演出後,當地有社交媒體上如此“稱讚”她飾演的角色時,啞然失笑了。但隨後數日,更多主流報紙、專業評論網站的好評陸續到來,法國觀眾與劇評人深度解讀了生旦之間不同的聲腔共鳴方式,對崑曲表演中舞蹈、服飾、身段甚至手勢隱喻的討論之專業,讓她深為感動,“下半場的開頭能聽出柳夢梅嘆息中‘克制的陰鬱’,不愧是國家歌劇院的觀眾”。
同樣從忐忑到驚喜甚至幸福的,還有劇院總經理艾曼紐·翁德爾。早在今年五月到訪上海,向上海昆劇團發出演出邀約之時,他心裏不是沒有擔憂的。然而,三場演出早早售罄,每晚劇場內觀眾們熾熱的目光和真摯的掌聲,向他反覆證實著《牡丹亭》“怒放”的巨大成功。
第三場演出結束後,翁德爾先生告訴記者:“我們必須承認,這是傳統崑曲第一次來到波爾多。而在此之前,還從未有過來自歐洲以外文化的歌劇在這裡登臺。公眾的反應就是從驚訝到熱烈。一開始,人們會感到驚訝,有時甚至會笑,因為唱腔與歐洲歌劇太不一樣了,很少人習慣聽如此高亢的男聲和女聲。這笑聲不是取笑,而是出於驚奇和驚訝。然後,很多觀眾告訴我,他們感受到了詩意,豐富的、深厚的詩意。人們開始意識到,這部戲曲表達的比它展示出來的要多。換句話説,布景很簡潔,但文字和音樂喚起了對自然、對水、對夢、對愛的想像。而很快,我就感覺到觀眾已經進入了故事的深處。”連續幾天,崑曲成為波爾多文化界的熱門話題,這讓他非常開心甚至驕傲。“人們談的是文化,而不是奇觀、不是娛樂。確實,這需要做很多前期工作,付出很多努力,而我們的努力得到了收穫。”
這些前期的付出和努力,對上海昆劇團而言,更可以追溯到2017年—2018年數次歐洲巡演,尤其是《臨川四夢》曾為柏林藝術節壓軸,“中國戲曲單元”引發觀演熱潮,甚至有義大利、芬蘭等國觀眾打著飛的來看《牡丹亭》。這也為劇團積累了經驗,增強了信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國際,戲曲藝術是最好的代表,可以説,當仁不讓。”谷好好始終相信。
可以看到,中國戲曲的經典劇目走向世界有著前所未有的壯闊藍圖,“讓世界的友人看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賦予了他們一種新的期待——中國的舞臺藝術,會有源源不斷新的語匯和新的表演來征服世界”。從這個意義上看,一往情深的杜麗娘和“腳踩厚底靴”的柳夢梅,又何嘗不是湯顯祖筆下與莎士比亞經典人物平行而來,穿越多種語言、國家和文化的“超級英雄”呢?
字幕改了又改,中法文化雙向奔赴
“戰績輝煌!”吳氏策劃國際演出部總監張曉蕊告訴記者,“波爾多三場全部售罄,巴黎站開演前一週出票率超過75%,這是我們一張張賣出去、實打實的銷售記錄。”劇團在波爾多贏下的極佳口碑也為隨後的巴黎站助力不少。“最後一場開演前仍有觀眾來購票。中國戲曲演出在歐洲,不送票、不靠華人包場,最終平均上座率超過九成,並以本地觀眾為主。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百戲之祖的崑曲,能在法國開出一片姹紫嫣紅,背後是中國藝術家、海外演出經紀公司等各個環節的合力耕耘。當地時間10月21日下午,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迎來了一個“姹紫嫣紅開遍”的美好午後,上海昆劇團小分隊為近百名法國觀眾開展了面對面的崑曲交流推廣活動。主講人谷好好以非遺“崑曲”為主題,娓娓道來其六百年悠久歷史和藝術魅力,深情表達了崑曲人代代相傳的執著與熱愛,通過生動傳神的講述、聲情並茂的演繹將崑曲特有的含蓄溫婉之美及其深厚的文化積澱,細緻入微地展現開來。演員胡維露和韓宜伽等更在活動現場演繹了經典崑曲片段。法國觀眾沉浸于東方崑曲悠揚,席間不時傳來陣陣掌聲和由衷的喝彩聲。
法國巡演期間,伴隨每場演出的還有戲曲化粧展示、昆劇導賞、昆劇演員前廳迎賓等多元活動,讓法國觀眾得以近距離甚至親身體驗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之美,感受東方藝術的獨特韻味。在波爾多演出前,上昆演員婁雲嘯、馬填欽現場為觀眾勾臉的活動,總是大受歡迎,畫個帥氣的“凈”或者可愛的“醜”,點抹之間,盡顯崑曲化粧的精細與考究。巡演巴黎站的演前導賞活動中,在法國導演盧逸凡IVAN的講解下,旦角張頲和笛師束英,演示了崑曲欣賞入門ABC。
除了兩場大受歡迎的演前導賞,法國漢學家、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研究員盧逸凡還肩負了另一項重要任務:精益求精地不斷優化《牡丹亭》法語字幕。原來在波爾多三場演出後,他發現反饋巡演版字幕仍有不少可以提高之處,但巴黎劇場檔期時間有限,只能一邊演一邊改。“每場進步一點”“不求最好只求更好”,盧導演告訴記者,《牡丹亭》中文文本有多美,譯起來就有多難。比如杜麗娘遊園時有句唱詞“惜花疼煞小金鈴”,如直譯為“金色的鈴鐺”難免不知所云,也有譯本翻譯為“心疼金鈴般的花苞”,而更妥帖的譯法是“怕踩到花而小心翼翼走得腳都疼了”。其實,現存出版的英譯本和法譯本中也有不少爭議存疑處,更何況演出字幕還需跟著演員表演節奏甚至不同劇場不同字幕機的顯示方式作出相應調整。“準確已經很不容易,而法國人既是浪漫的,也是苛刻的,對語言的純正和美感非常敏感和講究。”
這位法國導演對字幕執著,只是崑曲《牡丹亭》跨國文化交流中“雙向奔赴”的美好之一。當晚演出結束後劇院門口,一位來自索邦大學的業餘刀馬旦女孩等候許久只為問谷好好一句:“在法國怎麼能更好地學習崑曲?”“結社(建立曲社)吧,讓志同道合的‘昆蟲’找到彼此。”“好的,但你們要常來啊。”“一定!”
與此同時,在上海浦江之濱世博園區內新近落成開放的羅丹藝術中心,“羅丹遇見牡丹亭”系列藝術作品正式亮相。是夜,在《思想者》雕塑的追光投影中,杜麗娘穿過歷史與語言的征途,款款而來。這一幕,不啻為古老崑曲對世界發出的青春宣言——
希望在未來,讓中國戲曲的情種在巴黎、在更多海外舞臺播撒、深種、發芽;讓戲曲人,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免責聲明:
中國網娛樂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