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2023中國詩詞大會》寒暑不輟研詩道 季節交替品人生

發佈時間:2023-01-29 12:42  來源:北青網娛樂    責任編輯:曾勝玉    合作推廣:wfp@china.org.cn

“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的《2023中國詩詞大會》日前正在央視綜合頻道熱播。

自開播以來,《2023中國詩詞大會》就受到了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不僅收視率在播出當日全國綜藝、專題類節目中排名第一,在各類網站的榜單上也是名列前茅,足可見節目的精良與詩詞文化的魅力。

春天萬物復蘇,“寒暑”交替近在眼前。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寒暑交織成歲月,冷暖匯聚成人生,中國詩人將寒來暑往的變化寫進詩中。本期節目就帶領觀眾一同去細品這人世間最平易的日常冷暖。

百態“寒暑” 感受不同人生

“寒暑”本身只是季節變遷,經由詩人之手,就展現出了不同的魅力。四季輪迴,本來只是自然規律的變化,但因為有詩詞,讓我們能夠從喧囂當中沉靜下來,聆聽驚蟄時分的春雷滾滾,感受芒種時節的耕稼繁忙;我們可以一起欣賞秋天的明月如霜,用雙手去迎接冬天雪花的飄落。因為有詩詞,寒暑四季不再是無言的時間流逝,而是我們每一個人精彩故事的人生長卷。

同一場春雨,孟浩然看到的是“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淡淡哀怨,杜甫卻寫下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讚美;夏天的炎熱,白居易在為農家的艱辛感到煎熬“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辛棄疾卻為豐收的年景感到由衷的喜悅“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同一番光景,詩人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心境,讓我們有幸從不同角度看待世界,感受生活。

在本期節目的“大浪淘沙”環節中,考驗了選手們關於節日和二十四節氣的相關知識。“清明時節種瓜點豆”、“芒種不種,再種無用”,各類節日與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不僅指導著農耕生産,更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倒計時採用的正是二十四節氣,最後落在立春上,象徵著萬物起始,驚艷了世界。

季節變遷,藏著祝福與希望

在中國,季節變遷總是和美食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其中既有中華民族“民以食為天”的思想,同時也包含著對美好生活的祝福與希望。本期節目中,我們就跟隨著《2023中國詩詞大會》了解古人在不同季節的美食文化。

“好佩茱萸食蓬餌,菊英滿泛九霞觴”重陽節食用糕點,取“步步登高”的吉祥寓意;元宵節品湯圓,有著團團圓圓、闔家幸福的美意;還有中秋的月餅、春節的餃子等等,從舌尖到心尖,都是我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康震老師為觀眾帶來了一代詩聖杜甫的消夏涼麵——槐葉冷淘。翠綠色的麵條,筋道中藏著自然的清香,配上醬汁與菜碼,讓人垂涎欲滴,詩詞的記錄讓我們有機會了解到古代的日常美食。

文化傳承,勾勒出幸福畫卷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寒暑”的呈現形式多種多樣。本期民間出題人郭巍就用一幅金絲琺瑯畫為觀眾呈現出“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的景象,高超的傳統技藝、美好的季節祝福與盎然詩意相結合,構築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哈爾濱的冰雪文化同樣富有魅力。民間出題人范京銳用雪雕還原出“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場景,令人震撼。季節不斷更替,新老文化傳承,不變的是中國人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期盼。

現場選手們還為來自內蒙古科右前旗的優質大米帶起了貨。“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香甜可口的大米,在選手們充滿詩意的描述下顯得格外誘人,説到動情處不忘替觀眾嘗上一口,實在是色香味俱全。點評嘉賓康震老師更是用“珍珠無價玉無瑕”來形容大米,既有詩情畫意,也有人間煙火,中國人的浪漫就藏在這日常生活裏。

日前,《2023中國詩詞大會》已于1月25日開始十期連播,CCTV-1 20:00首播,CCTV-10次日21:40播出。新一年,賞詩歌,品美食,體味四季變遷。



免責聲明:


中國網娛樂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