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田沁鑫:要讓中國故事和世界對話

發佈時間:2020-10-23 14:41:02.0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田雲劍

      10月17日、18日歌劇《扶貧路上》在國家大劇院歌劇廳演出;10月22日至11月1日話劇《北京法源寺》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演出……短短時間兩部田沁鑫作品連續上演,從這兩部截然不同,但又同樣植根于中國土地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這些年她在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這方面的探索。

  歌劇《扶貧路上》講述了第一書記黃文秀戰鬥在廣西扶貧第一線並最終犧牲在扶貧路上的故事,從她身上也可以看到千千萬萬扶貧工作者的影子。這是一個非常傳統的主旋律題材,但它卻又一反大多數人對這類題材的認識,沒有説教,沒有口號,只是用飽含深情的音樂,生動可親的人物形象,新穎超脫的舞臺語言打動了許多觀眾。

  田沁鑫説,正面人物、正面事跡的主旋律題材做起來難度很大。但她的方法是,不要提前設置先入為主的概念,而是直接從人本身切入,“黃文秀是個非常陽光可愛的女孩子,她的堅持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樣的扶貧幹部應該被更多人記住。我們只是把自己對這個人的感動和喜歡放入其中,沒有更多的拔高和注解,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

  在《扶貧路上》她沒有直接呈現黃文秀被泥石流吞沒的情景,而是用黑白調子的視頻來展示泥石流的恐怖,讓黃文秀在想像中和父親進行了一次對話,最後一隻美麗的黃蝴蝶從泥石流中飛出來。劇中廣西的群山,山上的民居也都不是實景展現,而是用視頻和非常簡約又兼具多重功能的金屬結構來呈現。

  對於這樣的表現手法,田沁鑫起初也有點兒擔心自己會不會太大膽、太洋氣了,不符合人們對這類題材的認知。但是幾場演出下來,可以看到觀眾都能夠認可這種美,“中國發展到今天,藝術家的自信如何體現?我們可以用國際化的語言講故事,但又不盲目國際化,大的民族文化和小的地區調性要堅持,就如《扶貧路上》故事是樸實真實的,人物表演是質樸的,但舞臺結構是國際化的,這就是守正創新。”

  田沁鑫説,一直以來她都深刻熱愛著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化,這份愛很雋永。的確,當我們回看她的創作時會發現,在她的創作早期,正是中國戲劇界熱衷於向西方學習的時候,而她熱衷對中國小説進行改編,選擇做了《狂飆》《生死場》這樣非常中國的故事。當時,《生死場》的海報上寫著向中國現代文學致敬,在演出結束後她還向立在劇場門口的大海報鞠躬致敬,“我跟自己説要堅持住,繼續這麼走下去。”

  一路走來,她也的確堅持住了,這些年她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中國題材,如《1699·桃花扇》《紅玫瑰白玫瑰》《青蛇》《趙氏孤兒》《四世同堂》《弘一法師》《北京法源寺》,為數不多的西方作品改編,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也是將故事背景搬到了中國。可以説,她的成功離不開中國文化的滋養,隨著她的根扎得越來越深,她的作品也越來越有分量。對於自己的這種選擇,田沁鑫解釋:“我想的是如果有一天我們和世界對話,拿出來的應該是我們自己的作品。”(記者 牛春梅)


免責聲明:

中國網娛樂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