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變“一把尺子衡量”為“分類多元評價”——職稱評聘改革 拓寬教師職業發展之路

2024-07-16 09:10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編者按

職稱評聘是衡量教師育人及科研水準、激發教師發展內驅力的重要舉措。將論文、項目等由必選條件改為選項條件,突出創新價值、能力和貢獻導向,不限製成果類型;推行代表作制度,加強同行評議;強化對師德師風、社會服務和科研品質的要求……近年來,隨著教育評價改革向縱深發展,教師職稱評聘也在不斷改進,力求以鮮明價值導向引導教師潛心立德樹人、推動學科發展。

如何進一步優化教育評價體系和績效分配製度,破除“五唯”定式,讓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本期,我們深度聚焦這一話題。

讀者在國家圖書館看書學習。光明日報記者郭俊鋒攝/光明圖片

讓教師服務鄉村的貢獻被看見

“研究農民最關心的事,把農業科技送到田間地頭”,這是中國農業大學理學院教授何雄奎的科研追求。然而,“深耕泥土”、成果豐碩的他,卻曾在職稱評定上深感困惑。令他欣慰的是,隨著學校職稱評價制度改革的推進,這個問題被逐步破解。

在很多高校,由於研究成果側重於應用等原因,農林學科教師評職稱曾是普遍難題。近年來,設立科研推廣型崗位、著重考察成果的創新和實際應用價值……越變越科學的評價“指揮棒”,正引領教師們紮根鄉土,帶著科技成果進村入戶、幫助農民齊心致富。

凸顯成果價值和能力貢獻

“當得知學校實行職稱評價改革後,我非常欣喜。我發現以往的‘必鬚髮論文’變成了‘不是必鬚髮’,又增加了專利轉化應用、技術開發推廣、社會服務等不同業績選項,不再‘以數量論成就’,成果價值和能力貢獻得到了凸顯。”何雄奎説,“學校在職稱評審中實行代表性成果評審制度,引入校外同行專家等多元評價主體,綜合考察教師學術水準、成果創新價值和實際應用價值。這樣的改革,符合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發展規律。”

記者採訪發現,中國農業大學結合學校農科特色,構建職稱分類評價體系,支援教師分類發展,讓高貢獻、高業績、高潛力的教師都能得到展現的機會。此舉發揮了職稱評定對教師隊伍建設的激勵作用,鼓勵教師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潛心研究。

何雄奎日常從事的,是農業機械化工程、植保機械與施藥技術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多屬於技術開發,比如他牽頭在北京平谷峪口鎮西營村建設的未來智慧果園鄉村振興示範項目,使得當地果品品質大大提高,綜合經濟效益提升32.5%。以往,此類成果在職稱評審中的權重很難與理論研究突破、發表重磅論文相比。正是得益於學校職稱評審改革工作,何雄奎憑藉在農業無人系統關鍵技術突破、推進智慧農業發展等方面的重要成果及其産生的經濟社會價值,于2022年獲評二級教授。

目前,中國農業大學仍在持續深入推進教師職稱分類評價改革。根據自身農科特色和獨特使命,學校還專門開設了成果轉化與社會服務型研究員崗位,為主要從事技術開發、應用推廣等研究的教師開闢專門發展通道。

鼓勵教師紮根一線搞科研

作為農林水學科齊備的高等農業院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一直在探索推進教師職稱評價改革。

2008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首輪崗位聘用中率先設立科研推廣型崗位。此後,學校不斷完善教師職稱評審辦法,在職稱評聘和崗位晉級中單列“推廣系列”,單設標準、單列指標、單獨評審;同時,暢通科研推廣崗位教師發展通道,打破崗位壁壘,可以“先轉後評”,也可以“先評後轉”。

一直致力於白菜新品種選育及高效栽培技術研究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師惠麥俠,走的就是“先轉後評”的路子:從教學科研崗位轉到科研推廣崗位。她依託太白蔬菜試驗示範基地,審定(登記)大白菜新品種10個,新品種和新技術應用覆蓋整個太白蔬菜産區,年輻射推廣15萬畝以上。2020年,惠麥俠晉陞為推廣研究員。

長期從事小雜糧優質抗逆高效栽培生理與技術的教學科研崗教師高小麗則屬於“先評後轉”:她創建了“戶—村—鄉”良種繁供模式,新品種新技術年累計輻射推廣120萬畝。2022年,她晉陞推廣研究員後,又轉為科研推廣崗位。

“學校很支援我們深入一線開展科技推廣工作,在制定科技推廣人員評價標準時,充分考慮我們的工作屬性,還把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表現作為科研推廣型教師職稱評審首要條件。”惠麥俠説。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研推廣型教師須在本單位舉行一次推廣業績彙報,評價結果達到良好以上方可參加職稱評審。評價採取推廣業績展示、個人述職、推廣業績考評、校外同行專家評審等多種方式結合,構建形成了“問東家、問專家、問大家”的評價機制。學校還建立了綠色通道,對於推廣業績和學術成果突出的教師,可突破任職年限、學歷等資歷限制申報職稱。

“比方説,我校張興華老師長期開展原創性玉米種質創制研究,負責多個玉米試驗基地和新品種示範園,主持或參與育成玉米新品種35個。撲下身子,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這樣的人才一定要認可,讓服務鄉村的貢獻被看見!2023年,他破格晉陞為研究員。”該校相關負責人介紹。

記者了解到,在這樣的激勵政策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研推廣型教師長期紮根科研攻關與農業生産一線,致力於解決産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促進農業全産業鏈提升,為強農興農灑下汗水、貢獻力量。

實踐型教授評定激勵我前行

講述人: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教授 曹永康

1998年,我初到上海交通大學時,建築學還是一個新辦學科。沒有歷史積澱,意味著它不像其他歷史悠久的建築學專業院校,有一套適合自己專業的職稱評價體系。

當時,上海交大的建築學評價體系主要借用自其他專業,比如土木、力學、船舶工程等。坦率地講,這些評價標準對建築學來説並不是很適合。所以,對於我們這些新引進的年輕教師來説,未來的晉陞路徑並不清晰。從我的研究志趣而言,相比學術研究,我更願意做建築遺産保護勘察設計等實踐性工作,這讓我更有獲得感和成長感。因此,我選擇了以設計實踐為主的發展路徑。但是,在交大這個理工學科為主的職稱評聘體系裏,我明顯感覺到這條路面臨的挑戰和壓力。

二十多年來,我完成了大量建築遺産保護修復設計作品,獲得了行業認可,也拿到了不少設計獎項。同時,我在實踐中關注、解決技術問題,同步形成了論文、專利。

但是,上述工作並不被彼時的評價體系所認可,因為拿到的課題、發表的論文數量不夠,我很長時間無法從副教授晉陞為教授。

2017年12月,上海交大設計學院成立後,考慮到建築、風景園林、工業設計等學科實踐性強的特點,學院將教師的實踐成果納入職稱評價體系中。後來,學院和學校一起建立了實踐型職稱系列的評價標準,把有顯示度的實踐成果作為評價的主體和重點。譬如,我之前獲得的國家文物局保護設計工程獎、上海市勘察設計一等獎、教育部勘察設計獎等都被認定為有效成果,再加上論文、著作、課題等學術成果,我終於圓了“教授夢”。

實際上,高校實踐型人才分佈很廣。傳統理工科評價體系過於注重理論研究和論文發表,卻忽視了教師在技術應用、産學研結合等方面的貢獻,不僅限制了教師的全面發展,也難以滿足社會對應用型、複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上海交大的實踐型教授評定標準,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創新。

分類評價引導我潛心科研攻關

講述人: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教授 羅德毅

3月1日,四川大學舉行了新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儀式,我被正式聘任為教授。從2014年留院工作後完成講師評定,到2017年被評為副教授,再到2023年被評為教授,歷時10年,其間我經歷了四川大學職稱評審的多項改革。雖然高校職稱評審的標準因地域、學術水準等差異不盡相同,但過去的評審普遍存在唯論文、唯帽子、唯學歷、唯獎項等現象,“一刀切”的情況並不鮮見。

近年來,四川大學致力於“破五唯”,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新型分類評價標準,分為教學科研、教學、科研、衛生技術等多個系列,每個系列都有不同的評價側重點。比如我所在的華西醫院,為了避免出現“發表論文數量不一般,實際業務很一般”“專業職稱挺高,醫療技術、臨床水準不高”等情況,把醫德作為最重要的評價指標,併為此專門設置了優勢技能系列,以引導醫學人才關注臨床診療水準提高和創新,重視患者滿意度、社會貢獻度等非固化指標。

分類評價的好處在於,能夠激勵大家努力奮進,同時找準自身定位,實現職業規劃。員工可以根據自身優勢進行選擇——教學做得好就報教學系列,科研做得好就報科研系列,不再受限于單一指標。我選擇了教學科研系列,因為我更希望在教學、科研、臨床方面得到全方位發展。對我來説,職稱評定只是一個結果,我工作的核心還是研究學問、致力於解決“卡脖子”問題。作為外科臨床的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圍繞泌尿係損傷這一難點疾病,探尋膀胱泌尿係損傷修復與重建的新策略。我還和同行共同組織成立中國泌尿外科修復與重建聯盟,推動提高西部乃至全國泌尿係損傷與修復診療水準,使膀胱損傷治療有效率從67.6%提升至92.8%。

在實際操作中,職稱評審需要經過初評、中評、高評三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會進行差額淘汰,在高評之前還要進行同行評議。基於此,我校創新性地建立了同行評議專家庫,邀請各知名院校、各學科領域傑出代表擔任評議專家。同行評議其實也是一種學術交流,通過內外兼評、分類評估等舉措,可以建立權威、公平、公正的評審體系,從而激勵教師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産出更多標誌性、開拓性成果。

《光明日報》(2024年07月16日 13版)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