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降低成績要求、擴大可選範圍、增加申請次數——轉專業更靈活,學生成長選擇更自主

2024-07-16 08:59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隨著2024年全國高考落下帷幕、招錄環節逐步展開,填志願如何“選學校”“報專業”成為考生、家長關注的話題。報了一個專業,是否意味著它必然會伴隨大學四年甚至影響終身?萬一“不喜歡”“不好學”怎麼辦?近日,多所高校在2024年本科招生政策發佈會上介紹,有關“轉專業”方面的政策靈活度更高,限制減少。

記者注意到,2018年教育部發佈的《關於加快建設高水準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就提出“擴大學生學習自主權、選擇權,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和課程”,為此,近年來已有部分學校試點“轉專業放寬”。這項改革給高校育人格局帶來哪些新變化,折射出哪些新趨勢?學生若考慮轉變專業發展方向,應注意什麼?

1、轉專業“新政”助力學生學其所長、學其所愛

“對於從小熱愛自然、喜歡動植物的我而言,園藝專業是學校涉農專業中最喜歡的專業,能轉到這裡我非常開心。在課程中學習蔬果花卉相關知識,增添了生活樂趣,提升了學習動力,我對未來的職業充滿期待!”中國農業大學寧同學開心地説。她此前就讀于資訊與電氣工程學院通信工程專業,經過一年的學習,發現自己並不擅長學習高階的數理基礎課以及艱深的理工類專業課,在學業方面缺乏自信;同時,通過學院開設的專業認知課,她也認識到通信工程就業方向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得益於該校轉專業政策改革,她在大二秋季學期如願以償轉至園藝學院園藝專業。

“中國農大自2011年開始實行‘無門檻’‘多次轉’的轉專業政策,目的就是希望每位學生都能找到匹配自己興趣和特長的專業,真正學其所長、學其所愛,實現個性化發展。”該校本科生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校內所有專業都面向學生開放,轉專業不設任何報名條件限制,除國家規定或錄取時有明確約定的學生外,學生入學後自第二個學期開始便可提交轉專業申請。

“每個學期末學校發佈通知,接收學生轉專業報名。下個學期前兩周內,相關專業與學生完成雙向選擇。每個學生擁有不止一次機會,即便轉專業成功後,也可以繼續申請再轉專業。”該負責人介紹。

並非所有想轉專業的學生都像小寧這般幸運。記者調研發現,不少學校不僅有學業成績的硬性要求,在實際過程中,還會面臨跨學院名額限制、是否應先修相應課程等多重“門檻”。而在2024高招季各校發佈的轉專業“新政”中,這些“條條框框”一定程度上有所鬆動。

武漢大學從2024級學生開始,推行“院內自由轉,轉出不限制”,充分尊重學生興趣和意願,原則上不設置限制條件,學院不限制、學校不控制轉出人數,且將申請時間延長到大三結束前;上海交通大學大一到大三學生均可提出轉專業申請,每次可選擇兩個志願,不限制學積分排名,不限制挂科門數;同濟大學學生進校後擁有7次選擇專業的機會,也有中外合作辦學轉出、醫科轉入、文科轉理工等自由。

華南師範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院長盧曉中表示,把更大的選擇自主權交給學生,可以激發學生潛能,鼓勵引導學生探索未來的“無限可能”。“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究竟適不適合?學生自己最清楚。在高考後報志願、選專業的時候,學生的意願、家長或教師的指導或多或少有一定盲目性。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學生開始慢慢了解自己的興趣、強項在哪。學校通過放寬限制,支援學生自主決定是否轉專業,更能體現‘以生為本’理念。”盧曉中説。

2、防止“一擁而轉”,引導與幫助需跟上

轉專業“新政”實施後,是否會對學生造成引導效應——報考時優先選擇院校,進校再考慮專業?是否會造成一所學校內“熱門專業”更熱,“冷門專業”更冷的情況?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這的確會成為不同高校間招生競爭的一個因素。“當一些高校轉專業相對寬鬆,另一些學校限制較多,學生填報志願時可能會優先挑選前者,對高校而言也形成一定壓力。”

“從近年來的實踐看,中國農大的轉專業政策並未造成‘冷熱失調’的情況。因為我們敞開轉專業之門的初衷,是引導學生找到心儀專業而非‘熱門’專業。”該校本科生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注重加強專業認知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專業特點、優勢與發展前景;同時開展“一對一”學業指導,幫助學生優化學業生涯規劃。“學校不斷優化專業佈局,實施大類培養與交叉融合培養,充分考慮國家戰略需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發展前景等要素,新增很多交叉融合的新興專業,停招若干發展滯後的傳統專業;根據歷年來轉專業實際情況,學校還對招生計劃進行優化調整。”

專業認知指導該如何發揮作用?盧曉中分析:“其一要讓學生明大勢、知學科。過去的專業概念相對狹窄,長期以來形成了‘領地意識’。如今,學科設置要支撐新質生産力發展,要依靠科技創新,依靠複雜性的技術突破。所以,學科是專業的基礎,對學生的專業指導要跟學校的學科發展規劃聯繫起來,跟科技革命背景下的産業發展、學科整體發展聯繫起來。其二是讓學生了解自己,不能簡單認為‘我有興趣’就轉,要了解專業課程難度、對能力素養的要求等等,讓學生有思想準備,為其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和方向引領。”

6月26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一中學,學生參加2024年全國重點高校現場諮詢會。張曉峰攝/光明圖片

3、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功能表”或不再遙遠

在盧曉中看來,學生轉專業的原因主要有兩種類型:發展性動因和問題性動因。“發展性動因是指學習目前的專業並未遇到困難,但根據獲得的資訊,認為選擇另一個專業對自身發展更好。這就需要輔導員、班主任綜合研判:學生是否對願轉去的專業有全面了解?如果學生確實對新專業足夠了解,學新專業很可能發展得更好,那麼在政策允許的前提下應該充分支援;如果只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則需要積極引導。如果學生轉專業屬於‘問題性動因’——學習原專業的確存在學習困難、挂科等情形,很難有興趣與能力繼續原專業學習,則應儘量滿足其轉專業需求。”

記者了解到,隨著“專業壁壘”在大類招生、微專業、“多元套餐”等新舉措的實施下越來越被淡化,轉專業已並非學生轉變發展方向的唯一選擇。如中國農大聯合北京理工大學設置了“生物技術+生物醫學工程”聯合學士學位,學生畢業時可拿到由兩校聯合認證的學位證書;“人工智慧+園藝”“人工智慧+動物科學”“人工智慧+水利水電工程”“土木工程+金融學”雙學士學位的開設,能夠滿足學生在校期間同時主修兩個專業的需求。此外,該校還在人工智慧、金融、合成生物學、大數據應用等備受關注的領域設置了豐富的輔修專業、微專業項目,讓學生可以通過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成長為“1+X”複合型人才。

“轉專業限制放寬,的確給了學生更大的自主權。但也要看到,學校對學生的了解程度、對人力資源市場的了解程度有限,未來應該全面推行規範的學分制和選課制,把學習選擇權真正交給學生。”儲朝暉表示。

盧曉中期待,未來的高教分類改革不僅要精確到學校,甚至要精確到專業內部。“學生選課時,可自主選擇‘學習功能表’,如果希望本科畢業直接就業,可以選擇側重應用的課程模組;如果願意繼續深造,就選擇側重理論的模組。”

《光明日報》(2024年07月16日 14版)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