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防治低齡學生“四小”,需要“新處方”

2024-07-10 10:5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孩子放假手機不離手,眼睛玩壞了怎麼辦”“孩子整天悶頭不愛説話,怎麼都提不起精神”“孩子天天在家大吃大喝,整個人胖了一圈”……孩子們翹首以盼的暑假來臨,很多家長卻發了愁。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體質整體向好,但“小眼鏡”“小胖墩”“小豆芽”“小焦慮”等“四小”問題呈早發、高發新趨勢,引發普遍擔憂。

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事關國家和民族未來,事關千千萬萬家庭幸福安康。面對低齡學生“四小”問題,社會各界亟待加快轉變“重治輕防”的傳統理念,搭建起醫教協同、社會整體聯動的系統性干預機制,加強“身心共育”,築牢健康保護屏障。

部分孩子偏瘦或體重超標,超半數孩子近視,部分孩子錶示有心理壓力……近期媒體披露的北京某小學全校學生身心健康問卷調查結果,側面印證了兒童青少年令人擔憂的“四小”新趨勢。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1.9%;有媒體報道稱,我國約19%的6歲至17歲青少年、約10.4%的6歲以下兒童面臨超重和肥胖;2024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佈的《2024兒童青少年抑鬱治療與康復痛點調研報告》顯示,被診斷為情緒障礙的子樣本,首次確診平均年齡為13.41歲;有專家指出,我國中小學生脊柱側彎人數已超500萬人,並以每年約30萬人的速度遞增……

“小眼鏡”“小胖墩”“小豆芽”“小焦慮”數量增加,背後有諸多原因。

一是學習壓力大、體育鍛鍊缺乏,部分學生課間被“圈坐”起來,成為“久坐黨”。近視、肥胖、脊柱側彎、心肺功能差等兒童青少年健康問題高發,與一些學生的戶外運動時間不足密切相關,尤其近幾年部分學校體育課課時減少,春遊、秋遊和社會實踐被取消,不僅影響了孩子們的身體健康,更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他們的全面發展。

二是“重育分、輕育心”的傳統教育評價體系依然制約著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只要成績分數、不管近視度數”的理念,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三是干預體系割裂,缺乏整體協同的“大健康”預防機制。部分學校運動場地跼踀、心理健康教師匱乏、兒童專科醫院的資源配置和服務不足等頑疾仍存,面對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産品的“輪番誘惑”,社會和家庭對孩子的視力保護、體育鍛鍊、心理狀態等還存在關注不夠、認識不清等問題。

摘掉“小眼鏡”、減少“小胖墩”、挺直“小背脊”、化解“小焦慮”,亟待改變“重治輕防”觀念,給孩子們開出健康“新處方”。

首先,要加快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推動學校由“成績優先”向“健康優先”價值回歸。各地各校應不折不扣地嚴格落實學校體育課程開設的剛性要求,持續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鍊,讓孩子們開心地笑起來、愉快地跑起來,“既把學習搞得好好的,又把身體練得棒棒的”。

其次,要推動社會和學校樹立大健康理念,將身心健康融入中小學建設的全過程,“身心共育”才是解決之道。當前,多地正在積極推動建設健康學校試點工作,要擴大試點範圍,把近視率、肥胖率等作為重要指標,在制度設計上研發出一套健康學校的新認定辦法,系統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健康素養和健康水準。還應該鼓勵各地有針對性地開發體教衛一體化課程,全面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習慣,面向兒童青少年開展近視眼、肥胖症、脊柱側彎篩查和運動干預服務,針對兒童青少年抑鬱症等開展運動干預課程,既要“強心”又要“健體”。

此外,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問題需多方共治。這不僅僅是學校一方的工作,更需要政府、家庭、醫院等聯動起來,加快形成由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干預大格局,不斷織密“家校社政”全鏈條健康防護網。

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是“國之大者”“民之關切”,直面“四小”現象,推動“體醫融合”“體教融合”,不斷完善兒童青少年大健康處方是一項系統工程。強身又強心,構建良好的教育環境和生態,健全“治未病”的干預體系,培養孩子們健全的身心素質,仍需全社會協同發力。(董小紅 吳曉穎)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