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深耕大地構造上的“絲綢之路”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3-11-17 | 責編: 羅天林

報道截圖

十年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研工作者在特提斯演化研究領域持續深入——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年來,中國地質科研工作者聚焦特提斯構造域的關鍵地質問題,從不同專業角度對整個特提斯構造域開展了深入的綜合性研究,並在古地理演化、成礦研究等方向取得了長足進展。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教授席黨鵬就是其中一員。近日,他向記者介紹了十年來他在“一帶一路”特提斯科研教學方面的最新成果。

“一帶一路”礦産和能源的形成與特提斯演化密切相關

席黨鵬的專業是古生物學與地層學,近年來的研究領域有兩部分:一是以微體化石為主要手段研究白堊紀地層;另一個就是圍繞“一帶一路”研究特提斯演化。

1893年,奧地利地質學家愛德華·休斯提出,在中生代曾存在一個從東南亞經喜馬拉雅至阿爾卑斯的東西向貫通的海洋,並將其命名為特提斯海。20世紀60年代板塊構造理論提出之後,特提斯海的概念逐步演化為特提斯洋。如今的地中海、黑海、裏海、鹹海則是特提斯洋的殘余部分,而特提斯洋的大部分,隨著板塊碰撞,已經消失于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造山帶中。

“特提斯被許多學者稱為大地構造上的‘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礦産和能源的形成與特提斯演化具有密切關係。”席黨鵬告訴記者,從地域上,特提斯與“一帶一路”有著明顯的一致性,如今的東南亞、青藏高原、中亞及伊朗高原、阿爾卑斯造山帶和北非等地區,過去均屬於特提斯洋的一部分,在大地構造上屬於特提斯構造域。“特提斯洋的演化可分為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等不同的階段,而特提斯洋閉合後則形成從歐洲的比利牛斯和阿爾卑斯山向東至土耳其安納托利亞高原和伊朗高原,經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進入緬甸和東南亞的長帶狀巨型造山帶——特提斯構造域。它的演化對全球構造及礦産與能源形成分佈有著重要影響,如中東地區的油氣資源、東南亞地區的諸多礦産、中亞地區豐富的油氣和金屬礦産等。”

近年來,特提斯已成為“一帶一路”地質科研的一個熱點,席黨鵬和許多同事就在致力於“古特提斯構造域岩漿作用和成礦學”“特提斯演化、造山運動和亞洲的增生”“特提斯構造域的能源及礦産資源勘探”等方面的研究。

揭開更多特提斯演化的奧秘

“亞洲內陸氣候乾旱化,與特提斯的演化,特別是特提斯海水退出關係密切。”為了更多地揭開特提斯演化的奧秘,席黨鵬從2012年開始對塔裏木盆地進行了重點研究。

他帶領課題組系統考察了中國塔裏木盆地和烏茲別克費爾幹納盆地白堊紀—古近紀海相地層,發現在晚白堊世—始新世,塔裏木盆地西部和費爾幹納等中亞地區屬於新特提斯洋的一部分。他們通過對微體化石的分析,佐證了塔裏木盆地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的存在,揭示了不同生物對該事件的不同響應,為全球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這一距人類最近的一次大規模快速增溫事件的研究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新證據。

席黨鵬告訴記者,近兩年他還聚焦喀喇崑崙地區白堊紀—古近紀特提斯演化,帶領課題組實施了“喀喇崑崙白堊紀—古近紀海相地層與特提斯—喀喇崑崙海的演化”項目,目前正在綜合和全面開展青藏高原及鄰區白堊紀地層、生物群和古地理的研究,並形成了階段性的成果。

共建“一帶一路”推動特提斯研究國際合作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和國際合作平臺,而席黨鵬的科研和教學也因此受益。

“隨著我國地學研究水準的提高,走向全球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特提斯研究是我國地學研究的優勢,也是國際地學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幸運的是,特提斯區域和‘一帶一路’高度重疊,共建‘一帶一路’為我國特提斯乃至地學研究加強與國際同行的合作提供了極佳的機會。”席黨鵬説。

席黨鵬本人,也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參與者。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歷來高度重視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之間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科技協同創新等工作,成立了“一帶一路”自然資源研究中心等機構,每年都有不少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留學生在此學習深造。對此,席黨鵬多次主動向學校表達意願:希望廣泛招收從事或有志於從事特提斯相關基礎地質、礦産和氣候環境變化等研究的留學生,成為自己的研究生或博士後。

目前,席黨鵬的學生中有7名外國留學生(包括博士後),來自東南亞、南亞、中亞和北非等地區,他們和席黨鵬的其他學生共同上課、出野外、做項目,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為席黨鵬身邊共建“一帶一路”、架設友誼之橋最鮮活的實例。

出乎席黨鵬意料的是,伴隨著科技人才的培養交流,他正全力投入的特提斯演化科研也迎來了更多的合作機會和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比如,他近兩年承擔的幾個基金項目都涉及與巴基斯坦特提斯演化的對比研究;他的博士後卡木然正在實施的一個科研項目,則是研究巴基斯坦新特提斯東部俾路支盆地大型底棲有孔蟲對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早期溫室氣候環境條件的響應。

(圖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