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教育>

研究生教育如何攀爬人才培養金字塔

2023-09-19 09:18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2022年,我國研究生招生人數達到124.25萬”“我國碩士以上學位授予單位已增長至779家,其中博士學位授予單位451家”……當前,研究生教育已成為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驅動要素。一系列數據顯示,我國研究生教育時代正加速來臨。

日前,首屆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大會暨中國研究生教育長江論壇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全國近700家研究生培養單位、用人單位、政府主管部門及行業企業負責人,以及100多位院士、高校書記校長齊聚一堂,圍繞當前研究生教育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及熱點難點問題,共話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

作為人才培養的金字塔尖,研究生教育與其他層次的有何不同?我國研究生培養體系還有哪些待改進之處?未來怎樣系統優化研究生教育體系?帶著問題,記者與現場專家學者一起,探尋從研究生教育大國向研究生教育強國邁進的時代新路徑。

“兩個大局”背景下

構建創新引領型科技文化

當前,面對“發展中的挑戰”“打壓中的突破”“開放中的博弈”等複雜局面,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使命任務發生了怎樣的重要變化?

在與會專家看來,作為學歷教育的頂峰,研究生教育已經成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乃至培養“大師”的關鍵環節。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教授趙沁平認為,高水準創新人才培養需要考量學習乃至創新能力之外的因素。培養科學技術大師需要一種創新引領型科技文化。一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孕育的主要是跟蹤追趕型科技文化,這種文化在追趕世界科技強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隨著我國科技創新由跟跑向並跑乃至搶跑轉變,亟須構建創新引領型科技文化。

“這是一個呼喚學術大師的年代。”在中國科協原書記處書記、北京理工大學教授馮長根看來,缺乏戰略型領軍人才是目前我國科技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大師之路是開闢之路、探索之路,也是不平坦的路。大師是概念、命題或者理論的化身。提出一個新概念並不太難,難的是得到世人認可,大師必須在概念、命題與理論構建上有所創新。”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主任范海林表示,高等教育邁向新征程,對內要不斷提升自身發展水準,對外要著眼世界一流,體現國際共性,在世界坐標係中看發展;要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充分的話語權和競爭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推出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加強關鍵技術攻關。

“相較于其他階段教育,研究生教育有著自己的鮮明特徵。”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會長楊衛認為,研究生教育在宏觀、中觀、微觀上都有獨特的結構,尤其是與學科建設緊密相連。作為知識創新的重要主體,研究生深度參與了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他們是我國科研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論壇上,楊衛從規模、結構、投入、思政、導學、品質、管理、産教融合等八個方面系統闡釋了高層次人才培養的特徵、存在的短板以及針對性舉措。

向“金字塔頂端”看齊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須補“短板”

自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實施以來,我國已累計培養了1000余萬名碩士、110余萬名博士。教育部發佈的《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我國研究生招生人數達到124.25萬。

“中國已邁入研究生教育大國之列,未來將堅定邁向研究生教育強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介紹,我國自主培養的研究生已逐漸發展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主力軍。2021年新增選的兩院院士中,超九成在國內接受過研究生教育,超八成由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培養並授予最終學位。

與本科教育不同,研究生教育旨在培育拔尖創新人才。趙沁平將高等教育比作一座金字塔,自下而上依次為本科、碩士和博士階段教育。博士階段的教育對應著金字塔的尖端,須更加關注創新、突破能力以及特定方向的相關知識。

“我國基礎學科繁榮發展,但科研前沿引領不足;基礎研究成果豐碩,但支撐發展驅動不足;科研隊伍規模龐大,但頂尖大師仍然相對匱乏。”楊衛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分析了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從專業結構來看,一些關鍵核心領域的博士生數量嚴重不足;從類型結構來看,我國博士生以學術學位為主,應用型專業學位博士佔比低,尚不能滿足産業發展升級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既需要一批探索前沿領域的科學家,也需要一大批能將科學技術運用到工程建設中的卓越工程師。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沈毅提出了三個關鍵問題:一是當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卓越工程師培養需求不符,教育培養目標存在錯位;二是一些高校重規模輕品質,建設重點特色學科的意識不夠,工程博士、碩士培養品質不高;三是高校針對創新型人才的持續性培養能力不足,培養學術大師、工程巨匠、業界領袖的能力不夠。

評價標準是引領人才培養方向和品質的指揮棒。不少與會專家提出,一些高校的研究生培養評價機制單一,儘管針對創新導向、分類評價、學科交叉、産教融合等評價體系形成了基本共識,但在具體實施中,仍處於探索階段,與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實際需求還需磨合。

“高教評價要扭轉‘重學術輕貢獻’的傾向。”范海林表示,高等教育要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用貢獻的尺子量高校,從“排座次”到跳起來“摘桃子”,加強應用性評價,扭轉“重學術輕貢獻”的傾向。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副校長宋保亮介紹,該校以服務需求提升高層次緊缺人才培養能力,建立了以培養績效與品質為導向的招生計劃配置和動態調整機制。該校設置研究生學術創新獎,建立以破除“五唯”為導向的學術評價機制,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構建研究生學分課程體系。除此之外,該校還嚴把關鍵關口環節,提高全過程品質管理能力:嚴把“入口”關,提高人才選拔品質;嚴把“出口”關,強化品質關口前移。

當前,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和培養類型的變化,研究生與導師之間關係的複雜性日漸凸顯,存在導師選聘考核機制不科學、制度不嚴格等問題。楊衛分析,上述問題主要由三個原因導致:一是思政系統與學術教育系統分離,沒有全面落實導師責任制;二是導師培訓不到位;三是未能實現對導學過程的多方監督。

朝“改革深水區”發力

發揮好學科交叉催化劑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部署、整體謀劃,從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角度強調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最緊密的交匯區。

不少高校分享了研究生人才培養的改革經驗,顯示出中國高校朝“改革深水區”發力的智慧。不少專家提出,研究生教育要瞄準世界前沿,發揮好學科交叉催化劑作用,促進前沿交叉科學與未來技術領域相關産業産出重大的有影響的原創性成果。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楊金龍介紹,該校不久前啟動了交叉學科建設中心,聚焦深空探測儀器、軟物質與生命科學三大方向,整合全校資源深入推進複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我們要堅定信心,我們是能培養出學術大師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認為,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緊緊圍繞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導向,促進人才培養鏈與産業鏈、創新鏈的有效銜接,培養高水準的拔尖創新人才。要正確認識研究生教育的新時代、新使命、新擔當。面對變局與變革,學校要找準新時代研究生教育的新方位,乘勢打造更加卓越的研究生教育,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培養高品質科技人才和學術大師,應鼓勵學生學術創新,讓學生敢於啃‘硬骨頭’,攻關關鍵核心領域的學術難題。”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姜培學介紹,該校為激勵學生挑戰科學“無人區”,完善了學位申請創新成果評價體系。這一體系克服了“五唯”傾向,更關注實際貢獻,發表文章不作為申請學位的前置條件。該校突出將學位論文作為學位評定的主要依據,相關成果作為重要參考。鼓勵研究生勇於挑戰前沿性、跨學科課題,不用顧慮發表論文的數量。同時,將學術權力下放到學科,增強各學科更大的自主性。

當前,高等教育已成為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支撐。研究生教育如何更好地滿足高品質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成為與會專家們討論的熱點。

“博士生培養品質的核心指標是創新能力,博士學位論文則是這種能力的系統性載體。”南京大學副校長王振林介紹,該校圍繞“博士學位論文創新成果評價體系”和“健全研究生培養品質保障體系”兩個關鍵抓手,建立了涵蓋28套差異化多元化博士學位授權品質標準的評價方案,引導博士研究生培養圍繞“四個面向”、堅持創新引領、激勵原始創新。

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洪軍介紹,學校系統設計了“四主體一聯合”的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在該模式下,校企合建的研究中心,企業必須是投資主體,運作管理主要人員由企業派駐,且建立了明確的成果共用機制,由此校企形成了強有力的共識,為卓越工程師培養提供了穩定的載體和平臺。

高等教育要實現高品質發展,依賴於科技創新,依賴於高端人才。三者之間的關係到底應該如何處理?經過充分研討,“唯有統籌規劃、三位一體,才能從根本上系統性解決高等教育高品質發展的難題”成為與會專家們的共識。

【責任編輯:曾瑞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