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行走京華大地,譜寫青春樂章|清華大學“‘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暑期活動紀實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3-09-12 | 責編: 羅天林

前言

為促進高校人才培養,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讓首都文化資源引進校園滋養學生成長成才,也讓學校學生走出校園,參與到如火如荼的首都文化建設中,北京市委宣傳部、市委教育工委共同開展“‘京’彩文化青春綻放”行動計劃(包括六大機制14個具體項目),清華大學作為16所在京高校之一成為行動計劃首批試點。

5月23日,“‘京’彩文化青春綻放”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簽約暨啟動儀式圓滿舉辦。清華大學高度重視《行動計劃》推進工作,抓住暑假這一寶貴契機,從理論宣講、社會實踐、課題研討、紅色尋訪、志願服務等方面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以《行動計劃》助力高品質人才培養和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一場場催人奮進的青春報告會,一次次走出校園的社會實踐,一個個感受文化魅力的精彩瞬間……

這個暑假,圍繞信仰行、紅色行、古都行、文藝行、志願行、園區行六大常態化長效化機制,清華學子們參與到豐富多彩的首都文化建設中,“‘京’彩文化青春綻放”行動在京華大地氣氛熱烈地展開。

信仰行


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

清華大學第三十八期暑期團校(研究生班)“聯學·聯講·聯評”活動現場

8月23日,清華大學建館報告廳內座無虛席,掌聲雷動。

非遺傳承人、人民警察、快遞員等7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百姓身邊榜樣逐一登臺,面向清華第38期暑期團校研究生班的330余名學員,講述來自平凡、創造不凡的新時代百姓故事。

這已經不是百姓身邊榜樣第一次登上高校講臺了。“‘京’彩文化青春綻放”行動計劃自5月啟動以來,推出了“信仰行“之“生動實踐面對面”——首都高校學生體驗新時代首都發展項目,邀請北京榜樣、勞動模範、百姓宣講員、行業先進代表等走進高校,通過榜樣故事引領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

“聽這些代表的宣講很感動,他們講述的都是自己的真實故事,我們青年人從中能獲得精神力量。”環境學院學生陳思佳説。

互動交流

報告會後,宣講員們還與學生代表進行互動交流,分享自身的宣講體會。聯學、聯講、聯評,同學們圍繞宣講員們的個人事跡、工作表現進行提問,現場氣氛熱烈。

“通過宣講,把黨的思想更深入更廣泛地傳播到基層、傳播到更多人,這對於新時代青年尤其是黨員是非常重要的。”工程物理系學生李焱深有感觸地説。

“無論身處哪個崗位,不論職務高低,幹一行愛一行,努力成為社會發展的脊梁。”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汪邦彥説,作為博士生講師團成員,自己也要多深入基層宣講,助力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門頭溝消防救援支隊、東城區前門街道、昌平區未來科學城中國商飛北研中心、豐台區麗澤雲客廳、石景山區首鋼工業園瞭倉藝術館……暑假期間,清華大學開展20余場“走一路,學一路,講一路”宣講實踐活動,將參觀調研與理論宣講深度融合,面向京內多個單位團體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題開展理論宣講。

“對於學生來講,這是一個以學促建、以建促行的過程,我們在宣講的過程中也會得到能力和思想教育的提升。青春向黨,老師們也在不斷勉勵我們,在接下來的科研、學習、社會工作等方面,把責任擔起來。”李焱説道。

在這場生動的實踐宣講“大思政課”中,提升自身理論學習能力也至關重要。暑假期間,清華大學“信仰行”之“理”讚青春項目積極發揮學生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協會等社團功能性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組織全校448個黨課小組購置7000余本理論書籍,開展讀書會、理論交流共117場,並邀請馬克思主義、社科理論專家為本科生新生骨幹做報告,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清華精神。

新學期將至,學校將繼續組織更紮實深入的理論學習活動,引導同學們自覺提升理論水準,深入首都多地開展基層宣講,用青春話語講好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體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京華大地的生動實踐。

紅色行


在歷史印記中傳承紅色精神

以北京紅色印跡為站點開展研學,用短視頻記錄紅色記憶、講述紅色故事……在“‘京’彩文化青春綻放”行動計劃推出的“紅色行”行動中,清華師生積極參與到紅色文化研究與傳播之中。

在香山革命紀念館,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安妮和同學們跟隨講解員的步伐,參觀《為新中國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基本陳列展,在一張張珍貴的歷史照片和一段段厚重的史料文字中重溫紅色往事。

為什麼選擇香山革命紀念館這一路線進行拍攝?安妮表示,香山革命紀念館展示了中國共産黨的奮鬥歷程。“通過‘我的紅色記憶’隨手拍活動,我們希望借此機會,重溫學習一遍這段偉大的歷史,從中汲取力量,更希望可以通過影像的方式,二次創作表達出我們的理解與闡釋。”

學生們在香山公園雙清別墅前聽講解員講述雙清別墅歷史

活動感受

“在講解員的娓娓道來中,我們沉浸在毛主席曾經生活過的這一方天地。也許只有真正看到偉人曾經的生活痕跡,才能切實地感受到一場隔著時空的對話。”安妮説,在這裡,她看到毛主席曾經辦公的桌子,看到放滿魯迅文集的書架,看到床邊放置的一摞摞書籍,看到他那滿是補丁的衣服。“這裡的諸多細節與點滴生活氣息使我們心目中毛主席的形象變得更為豐滿與親切。這一次學習與拍攝,不僅是對歷史的一次回望,更是一次重新的認識。”

除了在歷史文跡間用鏡頭記錄紅色記憶,結合專業背景,深入紅色故地開展調研,傳承紅色基因,也是開展“紅色行”活動的一大亮點。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教授吳起民擔任“紅色行”之“覺醒年代”研學行活動的團隊指導教師。他不僅組織同學們開展讀書會,圍繞“李大釗與北方各地黨團組織創建研究”“新時代紅色文化價值傳播研究”兩個研究課題研讀相關史料,還帶領同學們赴北大紅樓等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系列舊址,開展實地調研。

“這是一座具有百年曆史和文化底蘊的建築,我在這裡看到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和圖片,感受到了革命先輩們的精神風貌和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岳穎是課題小組的成員,在參觀北大紅樓的過程中,她和同學們對李大釗産生濃厚的研究興趣。“我們希望梳理出來的李大釗人際關係圖譜不只是一張歷史文獻,還是一本生動的教科書,首先教育了作為研究者的我們,然後啟化讀者,讓當代青年能夠從不同角度和層面認識李大釗這個歷史人物,從中汲取智慧與力量。”

“研學行有助於學生領會偉大建黨精神,回到中國共産黨早期革命的歷史現場,在實踐中將理論知識學深悟透。”吳起民説。

古都行


與文物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嚴志斌教授給同學們講解青銅器

“堇鼎並不是正圓的,而是會向銘文方向凸”;“饕餮紋中饕餮腳部有細小的羽毛”……沒有玻璃阻隔,近距離觀察文物,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分享對眼前文物的細節觀察。

8月21日,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嚴志斌教授與首博帶教老師的帶領下,6名清華同學赴首博近距離觀摩了堇鼎、“成周”卜甲等首博所藏珍貴文字文物。

活動感受

日新書院學生陳曦是第一次來到首都博物館,“此次觀摩活動對我而言是一次難能可貴的機會,讓我得以在展櫃之外近距離觀察到包括堇鼎、攸簋在內的幾件珍貴的青銅器,加之嚴老師細緻的講解與引導,一下午的參觀學習我頗有收穫。”

作為“古都行”之“慧眼識文物文脈心中傳”首都高校學生參與文物研究項目帶隊教師,嚴志斌深有感觸地説,“在首都博物館多位老師的熱情、積極、高效的支援下,同學們得以面對面、近距離接觸文化,感受文物的氣息,觀察文物的細節,這種直面文物的狀態,對研究文物、感受文物,是一種難得的體驗。同學們在現場的熱烈討論、大膽創想,確實是激發思考的很好的途徑。”

紙上得來終覺淺,現場近距離接觸文物,感知歷史文化底蘊,同學們紛紛表示獲益匪淺。

求真書院學生駱歡是課題研究項目裏唯一一名理科生。他表示:“從小我就對古文字中的地理資訊十分感興趣,這次選擇堇鼎等文物作為研究對象,希望能從銘文中的歷史地理角度對文物進行深入的研究。”

日新書院學生程澤這樣形容近距離觀摩文物的感受——對器形紋飾印入腦海,發現之前被忽視的諸多細節,閉眼仿佛能浮現文物的樣貌。“現場的觀察給予我們豐富的想像空間,我們的腦洞也逐漸打開——看到攸簋器蓋下面的鳥喙狀突出,結合器蓋上的兩個眼球狀的凸起,我們聯想到了鸮尊中鸮的形象,對更好理解文物的造型提出了嘗試性思考。希望此次研學可以促進首博所藏文物的學術研究和活化利用,讓沉睡千年的文物更好地走向大眾!”

陳曦表示,期待自己能夠像首博獨特的青銅幕墻所寓意的那樣,在進一步學習的過程中,挖掘出文物背後更多的內涵,努力讓文物“活起來”,更好地走向大眾。

志願行


擦亮首都志願服務的青春名片

“書香未來”志願行啟動儀式現場

“曾幾何時,知更鳥、松鴉、鴿子一起在清晨合唱,如今卻了無聲息,田野、樹林、沼澤到處一片靜寂……”

7月15日,“志願行”啟動當天,一場生動的讀書會在海澱區東升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舉辦,清華學生志願者劉國豪帶領社區青少年閱讀科普讀物《寂靜的春天》,了解農藥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的雙重危害,引導青少年關注生態問題,理解人類與環境以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和諧共處的意義。

清華大學與北京市海澱區東升鎮結對組建“書香未來”志願服務隊,發起“清升讀書會”活動,大學生志願者精心開列了“清升書單”,並走進東升鎮,與少年兒童們一起讀書。

活動感受

“‘書香未來’志願行項目為我們在校大學生走進社區、參與社區服務構建了橋梁,讓文化類志願服務成為大學生服務社區的結合點,將高校學生的文化活力注入社區。為培養社區青少年閱讀習慣、豐富社區居民文化生活貢獻力量,這是我們大學生力所能及地服務社會的有效方式。在實實在在地為社區文化建設、氛圍建設貢獻力量的同時,我們也收穫著服務社會的獲得感。”在社區帶領小學生讀書後,劉國豪深有感觸地説。

線下讀書會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線上讀書分享活動同樣辦得有聲有色。8月,電子系團委招募志願者圍繞“清升書單”中環保主題的書目開展書評交流活動。志願者們發揮所長,以文字、小視頻等形式展現圖書內容,分享閱讀思考。其中,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研五黨支部集體參與,結合環境政策和環境管理的專業方向為青少年兒童讀物《地球,好熱!》製作書評,發揮專業特長,彰顯專業特色。

“作為一名社區讀書活動的志願者和書香京城的建設者,不僅能夠發揮我的所長將環境知識和生態文明理念傳遞給孩子們,也幫助我在閱讀志願服務實踐中進一步體會首都文化、感應時代脈搏。”“青年人應當肩負使命責任,在志願服務中成就自我價值。”志願者們紛紛感慨道。

這只是“京彩文化青春綻放”行動計劃“志願行”的一角掠影。在中國國際服務貿易會、中關村論壇、北京文化論壇等大型活動籌備中,也不乏清華學子身上的那一抹“志願紅”的身影。青春,始終與志願同行。

文藝行


京腔京韻縈繞清華園

首屆國際基礎科學大會清華大學專場文藝演出

7月22日,北京京劇院走進清華大學,在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舉行了由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辦、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承辦、北京京劇院協辦的首屆國際基礎科學大會清華大學專場文藝演出。

這是北京京劇院落實“‘京’彩文化青春綻放”行動計劃“文藝行”的重要舉措。北京京劇院的經典劇目豐富了暑期高校在京師生文化生活,提升了學生藝術素養。

活動感受

清華大學學生陳墨淵激動地説:“經典劇目《三岔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劇中演員的身段動作充滿了藝術張力,表演引人入勝,演員之間的配合也十分默契,鑼鼓配樂也為整齣戲增色不少,讓觀眾們連連叫好掌聲不斷。京劇藝術博大精深,希望以後能有更多人了解我國的傳統藝術,讓這閃光的民族文化傳承下去。”

用藝術點亮青春,讓青春激發藝術新的活力,既要有“戲聚高校佳作有約”的“引進來”,也要包含“大團小團手拉手”的“走出去”。

北京京劇院同清華大學學生藝術團京劇隊結成“對子”,組織了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邀請北京京劇院名師指導,舉辦京劇隊“萬年歡”、“風入松”專場演出;開展北京京劇院實踐活動和多次化粧沙龍,了解專業院團的訓練日常;開放北京京劇院演出觀摩機會,現場學習感受京劇魅力。

在北京京劇院的一樓展廳中,詳細了解了北京京劇院的發展史,更深入地體會到北京京劇院在繼承傳統和創新發展、融入時代方面做的貢獻。林澤詎同學表示,與京劇院的“手拉手”,激發了自己對京劇的興趣和對大師們的欽佩。“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有機會上臺接受老師的指導,並學習了開工與開門的動作。雖然看起來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但若要想把這些動作做到極致,卻需要下足時間上的功夫,而這個過程無疑是枯燥的,看著大師們臺上的驚鴻一剎,戲外的艱辛付出也在這一刻流露。”

單明悅同學感嘆道,“京劇如今能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觀眾,不僅因為其博大精深的藝術性,還與其內容與傳播形式的與時俱進有關。作為清華大學學生藝術團京劇隊的一名新隊員,我希望更多的學習這門藝術,也希望盡我的微薄之力,讓更多年輕觀眾了解京劇。”

園區行

“金點子”點亮首都文化産業園區


一個由老工廠改造而成的文化産業園區,如何在城市更新和發展中實現蝶變?

8月12日,由市委宣傳部、市委教育工委推出的“‘京’彩文化青春綻放”行動計劃舉辦“園區行”活動,來自清華大學等3所高校的20余名師生帶著“金點子”走進朝陽區751園區,為園區的高品質發展建言獻策。

“園區行”團隊在751園區參觀調研

互動交流

建築學院學生周楚昱著重關注751園區在設計和運營方面的實踐經驗。她表示,在校學習更多專注于城市更新中的空間設計及功能定位,而這次實地調研讓她對園區的可持續發展有了更為直接的觀察和了解。在看到動力管廊改造的空中步道是如何在不同時段提供文創集市、空中步道、街頭表演場地的功能後,她對城市設計的可變性、多用性有了更為透徹的感悟。

“‘園區行’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讓我更加深入思考文化産業園區的發展和更新,思考園區如何在傳承歷史文脈的同時,走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周楚昱説。

作為“園區行”導師,建築學院副教授黃鶴就文化産業園區發展也提出了建議,“751園區可以在可持續發展方面下功夫,讓減碳環保與文化相結合,設計環保可持續的文創産品,打造專屬於751園區的品牌形象。”在黃鶴看來,這不僅對於整個園區的業態提升有幫助,還可以在整個北京産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方面起到示範作用。

從理論走向實踐,從課堂上的紙筆設計走向真實的運營場景,同文化産業園區的雙向聯動,為同學們提供了將規劃專業知識與園區建設場景相結合的實踐實習機會。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潘懿錕目前正在隆福寺文創園戰略研究崗位實習,以親身參與工作的方式深入體驗這片園區的魅力,“我在實習中最大的感受是,項目組的老師們願意讓我深度參與到實際工作中去鍛鍊。”

“這個項目幫助我從管理者、商戶、消費者三方的視角去切入宏大的數字化問題,我會通過分解、整合,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中。隆福寺項目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文化産業園區建設,還要兼顧對周圍衚同區域的發展,進行老城改造、騰龍換鳥,實現整片城市區域的更新。”潘懿錕説道。她想跟著部門的前輩們去進一步調研一些優秀企業,多學習借鑒,“希望能夠交出一份比較完整翔實的調研報告”。

結語

奮楫揚帆正當時,篤行致遠再啟程。

下一步,清華大學將繼續依託“信仰行”、“紅色行”、“古都行”、“文藝行”、“志願行”、“園區行”六大機制開展“‘京’彩文化青春綻放”行動,通過內涵豐富、生動多彩的文化實踐凝聚青年力量、激發青年活力,以實際行動參與首都建設,助力首都文化綻放“京”彩。

文章來源: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