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再來讀研,晚嗎?黎瑞(化名)的回答很明確:不晚。
去年,黎瑞考上安徽一所一本院校的研究生,她調侃自己是“大齡研究生”。為了全職讀研,她瞞著父母,辭掉還算體面穩定的工作。當時的男友知道後極力勸阻,她堅持走自己的路,男友慢慢從她的生活中“消失”。至於理由,兩人心照不宣——她不是他要找的合適的結婚對象。
今年春節,黎瑞回到老家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的農村,媒人打聽到她的情況後,極力撮合她跟村裏一位同齡男子相親。黎瑞一問才知道,對方的學歷是高中畢業,她哭笑不得,這就是媒人口中説的“你們兩個人的條件非常合適”。
她覺得“扎心”,為何自己拼盡全力讀書走出農村,去見識更廣闊的世界,到頭來卻因為“大齡單身”在婚戀市場上被世俗的眼光打上“貶值”的標簽。
但黎瑞沒有後悔自己的選擇。32歲重新回歸校園,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35歲研究生畢業後,又將是另一個開始。她並不害怕面對未知和變化,生理年齡只是數字的增長,沒有影響她的選擇,“我不會説這個年紀一定要幹什麼,不能幹什麼,人生在世,不要被年齡框住,我們的人生不該被限定在一個方框裏。”
以下是黎瑞的口述:
32歲讀研,男友反對然後“消失”
讀研晚不晚要看每個人的目的,如果有的人是為了讀完研找到更好的工作,可能有點晚,而如果只是為了自我提升,任何時候都不晚。
讀研對於我而言,更像是一個埋藏已久的心願,我想完成這個遺憾。2013年,我從安徽一所普通的一本高校畢業。大學剛畢業那會,我還沒有讀研的想法,工作之後,讀研的想法越來越強烈,感覺身邊很多優秀的人,學歷都挺高。
2015年,我在北京一邊工作一邊備考,當時工作很忙,每天下班回到家已經是晚上9點,我抽時間看書到淩晨12點,將專業課的知識點背了又背,抄了厚厚的幾本書,那是我付出努力最多的時候。但成績下來,還是給我潑了一盆冷水,連專業課的成績都沒過100分。
2021年,我結束了七年多的“北漂”生活,從北京回到安徽,找到了一份月薪過萬的工作,還談了一個男朋友。我們兩人的家庭背景和工作差不多,算是“比較合適的結婚對象”。父母以為我這個“不安分”的孩子終於要“安分”下來了。
但我又瞞著他們,偷偷備考4個月,最終考上了安徽一所高校的研究生。本來想給當時的男朋友一個“驚喜”,沒想到對方知道後,極力反對我讀研。他説,女生只要有個“大差不差”的工作,就差不多了,沒必要繼續讀書,賺錢比讀書重要。
男友跟我分析:這個年紀來讀研,等畢業已經35歲,邁不進公務員招考的“35歲及以下”年齡門檻;讀的學校不是985,也不是211,知名度不高;花三年時間讀研,既花錢,還不能賺錢;等畢業後,考不了公務員,還要去私企找工作,女性這個年紀未婚未育找工作,企業不願意要。最後,他的結論是:讀研有什麼用?還不如不讀。
男友可能希望找個人早點結婚生子,按部就班過日子。他説的有一定道理,但我還是堅持自己的選擇,不管他同不同意,我一定要讀研究生。後來,我們兩個人心照不宣在彼此的生活裏“消失”,一年多的感情就這樣説斷就斷了。我不後悔這個決定,人總要有取捨,可能對於我來説讀研比他更重要。
我一開始也沒有告訴父母,假裝平時在正常上班,但終究紙包不住火。我在社交平臺上發佈的視頻,被親戚看到,他們跑來問我父母。
父母不太能理解我的選擇,説的無非是那些話,“讀太多書沒有多大用,讀書也是為了工作,既然有工作了,為什麼還要讀書,繞一圈再回來工作?”“這個年紀讀書,畢業之後不一定能找到比現在好的工作,現在最重要的是找個對象。”
我不認同父母的想法。賺錢什麼時候都可以,找對象不是我想找就能找到的。但讀書不一樣,是我想讀就可以讀的。現階段對我來説,最重要的還是讀書。
從農村走出來:讀書改變了我的人生
讀書改變了我的人生。我出生在1990年,在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農村一個普通農村家庭里長大,小時候家住在山邊上,不管是交通還是經濟都不發達。
從小學到初中每天清晨6點,我就要摸黑出發,走了大概一個小時的鄉野小路,7點才能到學校。上了高中,我開始住校,基本上一個月才回家一趟,每次坐大巴車到鎮上,從鎮上到我家有一段路沒有通車,我在坑坑洼洼的田間小路上徒步三四公里才能到家。等到大學畢業四五年後,水泥路才慢慢修到了家門口。
黎瑞的老家。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為了支撐我和哥哥的學費,父母離家在外務工,我們成了“留守兒童”,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後來爺爺奶奶年紀大了,母親回到我身邊,但父親依舊留在大城市打工賺錢,只有過年才回來一次。
我父母幾乎沒讀過書,父親兄弟姐妹多,他是老大,只上了一年級,後來就沒上過學了;而母親甚至連小學都沒上過。他們對我的學習不怎麼管,也管不上,只告訴我要“好好讀書”。
村裏跟我同齡的孩子基本上只讀到初中就外出打工賺錢,他們幾乎沒有上高中和大學的機會。我和哥哥算是例外,都陸續考上了大學,我們相差9歲,在學習上,哥哥是我的引路人。
2009年,我考上了安徽農業大學,2013年大學畢業。當時我並沒有考慮過讀研,家庭條件不好,擔心浪費父母的錢,只想馬上找工作賺錢。
畢業後,我到北京闖蕩。手握著藥學專業的簡歷,一開始我想當醫藥代表,面試了很多家公司,每次別人説“回家等消息”,我就知道,沒戲了。
等了整整兩個月,還是沒找到工作,我轉念一想,要不試著做文字編輯。大學期間,我註冊了人人網,寫過很多散文和小説,文筆受到認可。果然機會來了。第一份工作,我做內容編輯,為一家整形醫院運營微網志,月薪3800元。我很清楚,這只是一個跳板。
為了省錢,我租在北京五環外城中村,那是當地人自建的房子,有三層,每一層被隔開好幾間房子,只夠擺得下一張床和一張桌子,房租六七百元,不過起碼比地下室好一些,有陽光,有暖氣。
“北漂”的前兩年,那談不上是“生活”,只能説是“生存”,工資低,住的環境差,也交不到朋友。在整形醫院裏上班的人,打扮穿著很時尚,消費水準也比較高。我觀察到身邊一位負責客服運營的同事每天背著名貴的包,同事談論的話題我也不懂,插不進去嘴,只能默默在一旁不説話,當個“透明人”。大家不是同一個圈子的人,我“高攀不起”。
工資勉強只夠自己花,沒有多餘的錢給父母,我也爭取不再問家裏要錢。父母偶爾會打聽我的工資情況,我模糊地説“要看情況”“夠用的”。父母沒有多説什麼,叮囑我要舍得花錢。
2014年,黎瑞住在北京的城中村裏,早上務工人員在地鐵口排隊的情景。
後來的7年時間裏,我一直從事新媒體運營,就職的公司從整形醫院到小型網際網路企業,再到共用單車、人工智慧企業,工資也蹭蹭蹭往上漲,第二份工作月薪達到了8000元,第三份、第四份分別漲到了1.5萬元、2萬元。一分付出一分收穫,這確實是真的。
租的房子也越換越大了,到後來我住上月租3000元的房子,遇上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終於有了“生活的模樣”。
被裁員拿錢走人,離開北京
工作的第七個年頭,2020年5月,我被公司裁員了。當時新冠疫情來襲,員工居家辦公幾個月之後復工。公司效益不好,好幾個項目“黃了”,加上部門沒有拿出成果,一輪裁員緊隨疫情而來。
我也在裁員名單上,擺在面前的有兩個選擇:一是不接受裁員,調到其他部門;二是接受裁員,拿賠償。我當時很樂觀地預期:被調劑還不如拿錢走人,找一份更好更高薪的工作。
我拿到8萬元的賠償金,離開了。剛開始,我面試了兩三家公司,提出了月薪2.5萬元的要求,但對方壓到了1.8萬元。工資比上一家公司還低,我不能接受這一點,拒絕了。沒想到,後續的行情越來越不好,面試的企業開出的工資也跟著降,最後都因為薪資談不攏。
就這樣“耗”了兩個月,我的腦子裏突然迸出一個想法——回家吧。
黎瑞在北京7年沒去過長城,離開北京前一天去了一趟長城。
如果你問我,喜歡什麼樣的生活?放在五年前、十年前,我可能喜歡比較有拼勁,但現在再來問我這個問題,我可能更喜歡找一個三四線城市,買個房子,養養貓狗。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心態不一樣,想過的生活也不同。我還是幸運的,趕上了網際網路公司發展的紅利期,賺了些錢,有了積蓄,在合肥買了房子。
從2020年8月回到安徽合肥,到11月正式上班前的這四個月裏,我去了西安、成都、重慶旅行,逛了一圈感覺挺好。2022年,我又在新疆帕米爾高原待了一段時間,那裏生活著罕見的白種人。我想去深入了解,思考背後的社會和歷史原因。
黎瑞在旅途中的照片。
旅行是我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疫情暴發前,我喜歡出國“窮遊”。有一回,去了菲律賓的長灘島,玩完後本來計劃坐飛機離開,沒想到遇上了颱風,飛機停運了。但同行的兩位好朋友擔心影響後續的旅遊住宿行程,堅持坐船走。
當船行駛到一半時,颱風吹得越來越猛烈,呼嘯著,海裏掀起了巨浪。那艘載著10余人的小船失去了任何依靠,被風浪隨意撥弄,差一點就被直接打翻。我緊緊抓住身邊能抓住的一切,心驚膽戰,那是我第一次感覺距離死亡這麼近。
幸運的是,我們出發前,民宿的老闆留了個心眼,後來給中國大使館打了電話。後來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及時趕到,把我們都安全接走了。
我不敢把這些經歷告訴父母,父母也不理解,他們會覺得自己賺的錢可以花,但為什麼要去旅遊,旅遊花錢還受累,吃力不討好。有兩年春節,我是在國外旅遊度過的,我不是獨生子女,只要過年有人陪著我爸媽就好,我在不在家也沒有多重要。
重新回到校園:不要為了混個學歷而讀研
我在社交媒體上發了幾期視頻,別人説我是走出來的小鎮做題家,我覺得自己不算。小鎮做題家,起碼是出身在城鎮以上的家庭,考上了一二線城市985、211大學,出人頭地的人。但我覺得我們家算不上城鎮,只是地地道道的農村家庭。
我從初中上學,到高中,讀書的錢都是東拼西湊借的,只有當我上大學之後,家庭條件才慢慢好一些。我頂多只是一個普通人,從農村出來,找一份工作,見識了稍微大一些的世界和天地,僅此而已。
有些網友給我留言,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們説,為什麼在國外好多30歲、40歲和50歲讀研的人,沒有人會問你為什麼這個年紀還要讀書,但在國內就有這麼多人會問:你30多歲了,為什麼還來讀研?
我覺得這還是和中國人成家立業的思想文化有關係,老一輩的想法是在什麼年紀該幹什麼事情。如果你不遵循這個軌道,別人就會覺得你離經叛道。
這幾年國內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大齡考研人,但我希望大家不是為了考研而考研,考研不一定適合所有人,要根據自己的實際來衡量是否適合考研。考上研究生只是一個開始,研究生三年的學習有所收穫,才是讀研的最終目標。
我讀研之後,周圍的同學基本都是00後,班上有四位同學是往屆生。我有工作經歷,加上年齡稍微成熟,跟授課老師溝通非常多。其實老師對我們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我自己表現太積極的話,可能會有點太突出。
因為我觀察到周圍的“小年輕”,他們更願意選擇“躺平”。很多人讀研只是為了要一個學歷而已,沒有看到他們身上有太多讀研和做研究的熱情。坦白來説,我覺得80%以上都沒有。
我一個室友也跟我坦白説,她讀研為了可以不馬上去上班,可以繼續讀三年書,三年以後考公務員,如果考上了就“上岸”,考不上的話繼續考。她直接跟導師説,只想“躺平”,不想做任何項目,訴求是希望能順順利利畢業,然後考公務員。
他們為什麼要“躺”三年來逃避就業,我也不太理解。他們也不需要我的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雖然可能會受到一點影響,但我來讀研不是為了和大家保持同一腳步或者頻率的,別人的行為對我形成不了價值觀偏差。就像我來讀研,他們可能也會覺得我是來混個研究生畢業文憑再去考公務員。別人也理解不了我,但我也不需要別人理解。
班上本來還有另一位30多歲的大齡讀研人,是全日制定向考生,畢業後要回到原本工作的單位。但她退學了。去年10月份,她來學校辦理退學手續那天,我匆匆見到她一面,她面容憔悴滄桑,整個人看起來有點浮腫,完全不像這個年紀該有的精神面貌,感覺她身上的壓力很大。
聽我們老師説,她從開學之後一直沒來上過課,因為身體不好,一直都在醫院裏,後來她的孩子又生病了,要回家照顧孩子,沒有精力來上課,只好退學。老師在給她辦理退學時還説,“好可惜”。
“女性和男性沒有本質區別”
我讀完研,如果成績比較好,可能會繼續讀博;如果成績不好,可能會去創業。
我覺得社會對大齡女性的要求太高,太苛刻了。一般女性去面試,人事都會問一個問題:如何平衡好家庭和事業?因為女性本來在求職中就處於劣勢,大齡研究生畢業之後找工作可能比現在還要難。
現在大家結婚和生育的年齡越來越晚,主要因為年輕人壓力越來越大。但社會點評我們不結婚不生小孩是只考慮自己的自私行為,感覺這是社會對大齡未婚未育女性的“道德綁架”。結不結婚、生不生育,應該是別人自己的事,沒必要上升到輿論層面去評價。
我覺得女性和男性其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都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存在的。30歲以上的女性至少要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經濟,追求由內到外的自由。
35歲好像離我挺近的,那時候我研究生畢業了,希望讀研有所收穫,三年之後對得起我今天的選擇。我要先把自己過好。如果我自己過得挺好,肯定也會吸引同頻共振的人;如果我連自己都沒有過好,就算組建家庭可能也過得雞飛狗跳。
我們村裏一般20歲左右就結婚了,過年的時候我都會被催婚。村裏的人知道我30多歲還去讀書,會在背後跟我父母説,“你家娃這麼大年紀了,還讀書,讀那麼多書幹什麼,還不如好好找個對象結婚生子。”
我不介意村裏的人評論我,但我介意他們在我父母面前講,給我父母形成很大的壓力。我父母在村裏算比較開明。他們在外面會幫著我説話,“她想不想結婚,想什麼時候結婚,她來定,又不是我過日子,最終過日子的還是她。”但私下的話,他們也會催我抓緊時間找個對象。
今年春節回家,媒人給我介紹了一位同齡的高中畢業的男生,我拒絕了。她當著我爸的面説,“你女兒眼光太高、太挑了。”我不是對學歷有歧視。我是研究生,要求對方至少本科學歷,這不過分吧。我花了這麼多錢,讀了這麼多年的書,也去外面看了更大的世界,如果最後結婚讓我嫁給一個高中畢業的人,我真的會心有不甘。
結婚這件事,不是我能控制的,不能説到了這個年紀就去迎合,趕緊找一個人結婚。我覺得女性首先要經濟獨立,這樣在婚姻關係裏才有底氣和話語權。怎麼過日子,我的人生,我自己説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