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經濟日報 | 作者: 李萬祥 | 時間: 2023-01-30 | 責編: 曾瑞鑫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需要怎樣的大學?怎樣建設這樣的大學?近日,記者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採訪時,一直在思考這兩個問題。隨著採訪的深入,答案逐漸清晰起來,那就是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國際社會公認的普及化階段。2021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7.8%。現在,全國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每年輸送數以千萬計畢業生,為各行各業持續注入人力資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佈的報告顯示,學校在保障充分就業的同時,引導畢業生到廣闊的祖國大地建功立業,44.94%的畢業生到京外就業;進入世界500強企業的畢業生佔就業畢業生總人數的28.22%,比上一年提升1.5個百分點。
但是,總的看,中國的大學還處於“有數量缺品質”“有專家缺大師”的狀況,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中國的大學首先要紮根中國大地,堅持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要從教師隊伍、行政管理、辦學模式、學術生態等方面走出一條新路,實現自主發展、創新發展。優化學科佈局,解決研究散點問題;統籌推進多學科發展,釋放學科發展潛力;推進交叉學科建設,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學科生態體系……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開展的“新時代高品質發展思想大討論”活動中,師生觀點碰撞、建言獻策。這樣的活動大大激發了師生同向前行,進一步統一思想,促進教育提質增效,找到更加適用且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
為推動高校高品質發展,我國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援。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例,2022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19項,位居全國高校第一位。從2020年起,該校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連續3年穩居全國高校首位。近10年來,高校牽頭建設了38%的國家高端智庫,承擔了90%以上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同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聯合印發了《面向2035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品質發展行動計劃》,分別從全面推進哲學社會科學課程思政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5個方面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揮育人功能。
教育既是薪火相傳、以文化人,也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近年來的教育改革實踐表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科技是關鍵,人才是基礎,教育是根本。在教育這個“根本”中,大學匯聚著高等學府的知識海洋,承載著青年學子的求知夢想,更是教育強國的競爭力所在。讓這支力量壯大起來,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