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中國故事|德爾根曼:教育是利他的托舉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知雨 彭可馨 | 時間: 2022-05-31 | 責編: 雷後蘭

導語:

“德爾根曼”,在蒙語裏的意思是孕育無限希望,含苞待放的花蕾。時光荏苒,已在深圳教育行業深耕十七年的她,從教學一線到幕後培養再回到一線管理,無論哪種角色,都沒有動搖過德爾根曼對於教育的初心。

“菜沒菜味,人沒人味”,對於在北地風情中成長起來的德爾根曼,初識深圳這片嶺南的土地時,她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潮濕的天氣總讓她更加想念北方的艷陽。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機會在深圳這裡落地生根,人們紛紛投入畢生的勤懇,立志在深圳闖蕩出更大的天地。眼見著深圳從一個小漁村逆襲成現在的“北上廣深”,德爾根曼知道,這與每一個深圳人的真幹、實幹、苦幹、快幹,永葆“闖”的精神和“創”的勁頭,緊密相連。漸漸地,她以這座城市為榮,期待用自己的青春作深圳發展的注腳。

德爾根曼

“閃光的不都是金子,還有玻璃碴子”

教育的傳遞,從歷練到反哺

2005年,德爾根曼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獲歷史學、法學雙學士學位。在一次偶然的招聘會上,優秀的德爾根曼在100多名畢業生中脫穎而出,被深圳市福田區南華中學錄用。彼時的她,只從哥哥拍過的照片裏看過深圳蛇口港的樣子,能談起的只有深圳金句“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恰恰是這句話吸引著德爾根曼,與這座城市結緣。

“沒想到深圳這麼潮濕,我的皮鞋和皮包都長毛。”初來深圳,德爾根曼遇到了很多“沒想到”。工作後的宿舍條件,給她澆了一盆冷水。發黴的墻壁,時不時竄出蟑螂、老鼠的驚喜彩蛋,多人輪流共用一間小小的洗手間……回憶起這些初來深圳的生活細節,讓人憶苦思甜。然而對於一個獨自在外求學多年的女孩來説,適應這種環境根本不是難事兒。

大學期間,德爾根曼從烏魯木齊坐火車到長春要花上整整7天時間。每次回家,媽媽都會把炒好的新疆羊肉裝在玻璃罐子裏,和著沉重的行李肩挑手扛著帶回學校。來回奔波的德爾根曼總遇上一些“人在囧途”的難關,諸如無限延期的發車時間、突如其來的暴雨天氣等,以至於現在的她,一看見火車黃金伴侶的速食麵,就會條件反射胃裏反酸水。

雖然很多年過去了,德爾根曼還清晰地記得自己小學班主任的勉勵,“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他們那一代人總是沒吃沒喝,餓到全身浮腫,走路沒勁兒一路扶著墻根去上學……”這些故事讓德爾根曼深刻體悟到人生充滿著艱辛和挑戰。

正是人生中經歷的這些磨礪,讓德爾根曼的教育意識早早萌芽。大學競選學生會幹部時,德爾根曼就擲地有聲地説到:“閃光的不都是金子,還有玻璃碴子。”她一直覺得,班級裏不被關注的隱形學生佔到了2/3,而教育就是要看到更多的“2/3”,讓他們發光讓他們自信。在接下來的教育路上,她始終保持著這份對教育、對孩子的良善和敦厚。

德爾根曼在大學期間就表現出了極強的學習力。因為歷史專業並非自己的最愛志願,她主動修習了第二學位——法學。她還常常泡在吉大的英語角和校外的學人書店,現在一口流利的英語就是那時候練出來的。她富有感染力的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精神,都源於大學期間能自覺地持續深度學習。德爾根曼的品格特質和學習能力與深圳這座城市不謀而合,這也是她快速融入深圳工作節奏的原因之一。

一個好老師就是一種好教育。剛到南華中學就開始學著做班主任,德爾根曼就主動家訪,因為她知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她迫切地想要努力了解班上每一個孩子。她班上的學生當中,有的在青春期遭遇家庭變故,有的患有先天性疾病需要特殊照顧,而這些學生的家長大多都是深圳移民家庭,很多在華強北做手機零配件的小生意。“作為班主任,我要視家長為教育的同路人,讓家長成為班級建設的同盟軍。學生只有差異,沒有差距,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希望他們能讓更多人看見和關愛。”

課堂改變,學校才會改變。為了讓這些性格內向、不愛發言的影子學生發光,德爾根曼在她的歷史課堂中採取“one by one”的課堂教學方式,讓每個同學在每節課上,至少有兩次站起來回答問題的機會。基於對學生的了解,她還會發掘學生的特長與天分,鼓勵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參與課堂表達和課堂活動。一些學生的歷史思維導圖故事作品會被德爾根曼彩色列印出來,在她任教的三個班級裏互傳分享,讓學生“名揚”三個班。

“所有學生都敢自信地表達自己,教育就是成功的。”德爾根曼爽朗地笑著。任教過程中,德爾根曼也在不停思考創新教學方法,譬如倡導學生畫思維導圖梳理歷史時空框架、指導學生做歷史學科的專項筆記、給學生作業配講解語音、錄製早期的“微課”等,試圖找到最有效好玩兒的歷史學習方式。

10年來,德爾根曼在南華中學體驗了很多角色,包括班主任、備課組長、科組長、教科室副主任、校黨總支紀檢委員、婦委會宣傳委員、工會組長等。在不同崗位的歷練當中,她更加感受到學校應該是純凈揚善的,應該用心用愛去哺育每一個學生。

德爾根曼無疑是學生們心中的精神燈塔。“我想要活成你的樣子”,不少學生對她説。德爾根曼的學生們升入高中後,歷史總是能考到年級第一,他們也有了想成為歷史老師的理想。德爾根曼的影響逐漸變成學生生命軌跡裏的催化劑。

“我變小了,世界就變大了”

強師培訓,開創深圳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

隨著初中學段需求增加、義務教育發展,南華中學從職校改建為初中,又擴建為九年一貫制學校。學校在為解決深圳教育的時代命題不斷改變著自身屬性。作為教育事業的一份子,德爾根曼也在為破解深圳教育的難題改變著自己的人生軌跡。

2015年年初至2022年年初,德爾根曼借調到深圳市教育局機關黨委(人事處),負責面向深圳教育系統的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師培養工作,包括海外培訓、赴港培訓、校園長培訓、教師培訓、資訊技術2.0提升工程、碩博培養、教師發展中心建設等。生命的機緣巧合,讓德爾根曼從“學生”的班主任,變成了“校長和教師”的班主任。深圳那些優秀的校長們,大多有著前沿的教育理念、革新的精神和審辯的思維能力。當我們驚訝于他們開闊的國際視野時,如今,在德爾根曼這裡找到了滋養成就他們的源頭。

在海外兩個月的培訓中,無論是赴英、赴德還是赴美的海培班,均由理論學習和校園走訪構成,赴德海培班還增加了實踐操作體驗。在英國,培訓根據老師們的學習和日常工作需求,量身制定課程,主要包括英語語言、英國文化、教育技術、客座教授講座、訪校和文化研學活動。赴德海培班則以學習德國的優秀職業教育經驗為主,探索“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而在美國,老師們能近距離了解美國基礎教育現狀。曾有學員表示,“在美國兩個月的時間裏,從英語ESL課程的學習到美國教育文化的培訓,從深入學校訪問到教育學院及教育工會的答疑,到世界頂尖高校的訪問……無論在感觀上還是在思想上都受到了很好的啟發和碰撞。”

深圳教育系統赴美海培班

在德爾根曼的帶班組織下,校長的培養力度遠不止如此。“一年全脫産培訓學習,很多人想都不敢想,深圳市教育局和班主任德老師卻把它變成了現實。”深圳市龍華區創新實驗學校校長葉志青是2018年首期中學校長培訓班的成員之一,他對德爾根曼的開拓稱讚不已。一年時間內,葉志青校長隨優培班到北京大學、中共中央黨校以及江蘇、上海等優質名校跟崗學習,“我們還在深圳市教育局挂職工作了一段時間。”這些經歷,對葉志青來説是極好的歷練。他在培訓期間,靜下心來梳理自己在多年教育實踐中生成的教育理念。發表論文十余篇,並提出“學本治理”理念。他認為在“學校治理客體是誰”這個問題上,需要正本清源,將學生作為學校治理的客體,把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當作學校治理的問題。

葉志青和他的校長同學們極為珍惜在北大未名湖畔那些孜孜不倦的學習時光。“好像又回到了學生時代。”葉志青回憶起來,依然心生美好。更重要的是,這段沉下來靜下來的學習思考,在學術理論的啟迪下提升了教育理念,在日後的教育教學中,可以更好地指導學校的管理實踐。

2020年,葉志青又參加了首批赴港研修班,在香港教育大學碰撞思想的火花。“兩次培訓讓我在教育上從‘術’上升到了‘道’。”他感慨到,正是在北京大學思考的“學本”“學養”概念、在香港教育大學研究的“創新素養”主題,啟發他推動學校課堂、評價的改革。

葉志青並非個例,無數的校長、教師在深圳市教育局、在班主任德爾根曼潛心打造的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受益終身。僅2018年第一期優秀中學校長培養工程,就開展了284場講座,25位學員形成了上百萬字的學習簡報與研究論文。7年來,班主任德爾根曼和各類學員一起交流、成長,在每一位學員需要幫助的細微處,都有她的身影。

深圳市優秀中學校長培養工程

“班主任德老師非常有服務意識,完全不計較自己的成本。”時任深圳市高級中學副校長歐陽四波回憶自己參加赴港研修班的經歷。他説,從赴港簽證辦理到開課準備、結課彙報,德爾根曼都給了學員們很多的幫助。有學員第二天要發言,德爾根曼晚上十點多還在耐心指導。

為了讓培養課程更見實效,德爾根曼梳理提煉,校長培養體系,創新五類導師制、六段式培養、七個學會學,提出了“人才培養模式五六七”。創新引入理論導師、課題導師、行政導師、實踐導師、督學導師“五類導師制”;創新實施理論學習、機關挂職、省內支教、學校跟崗、督學實踐、雲上課堂“六段式培養”;創新實行向專家學者學、向書本學、向朋輩學、在教育實踐中學、在觀摩中學、在反思中學、立足課題學“七個學會學”。班主任全程指導與管理、學員輪值班長負責,支部建在班級、委員配到小組,支部班委雙向班級管理模式;每個課題小組負責一個課題研究方向、每位學員主持一個課題。學員們專題學理論,研修進校園、進機關、進企業,深入紅色基地 堅定理想信念,開展圖書漂流資源共用,舉辦讀書沙龍學術交流,開設專題講座專業展示,鼓勵立足課堂深耕一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苦練內功,牢記立德樹人使命,堅守教書育人初心,摸索出一套深圳自己的校長教師培養路徑,形成了深圳自己的校長教師培養模式和經驗。

培訓成果

每一次培訓的彙報結束後,德爾根曼都會做復盤反思,爭取下一次的優化升級。面對優秀老師連續幾年報名培訓的情況,德爾根曼注意到老師中那“2/3”不被看見的群體,致力於資源的公平分配。近年,她在培訓報名文件中首次添加要求——“近三年省市項目推薦頻次上,各區要嚴格把關,進行統籌”,希望有更多老師能有參加市級培訓學習的機會。

為此,在有機會負責推薦在職博士人選時,德爾根曼早早排除了自己。她一方面考慮到,自己佔用了一個名額,其他教師就會少一個名額;另一方面不願意在開展教師培養工作時被個人利益裹挾,貼上利用渠道的標簽。於是,德爾根曼寧可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自己準備考試復習,錄取後自己支付讀博的學費,也不想有一點點德行上的瑕疵。

在德爾根曼的眼裏,校長好好學習,教師天天向上;教師好好學習,學生天天向上。校長教師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遴選各類學員的過程中,她親自審核所有材料。曾有一位報名學員面試成績一般,雖不相識,從未謀面,但德爾根曼觀察到她的履歷紮實、學術研究能力很強,年輕、上升空間大,便向局領導彙報推薦。殊不知,通過這次培訓,這位校長被區教育局提拔晉陞,而德爾根曼始終默默地祝福,未曾道破。她説,“我願意做別人關鍵事件的隱形人”。

在這數十年如一日的培養培訓的工作中,德爾根曼無時不在做的事情就是善於發現,成就發現,利他托舉。“我變小了,世界就變大了,把小我融于大我中。”這是德爾根曼堅定的教育價值追求。

“通過連結,讓教育視界更開闊”

後疫情時代,以合作創新促進培訓轉型

2020年,疫情給許多工作按下了“暫停鍵”。但深圳教師培養培訓工作沒有在這只“攔路虎”面前停滯躺平。

“不拘泥于原來的底子和傳統,每年都要不斷創新。”疫情之後,德爾根曼沒有等“藥”,而是迅速思考校園培訓的合作轉型,從線下轉為線上。2019年3月初,深圳教育局就和香港教育大學,3年來,已共同培養了75名校長學員。而針對無法赴香港校園內的學習缺憾,德爾根曼“就地取材”,利用深圳同輩資源為校長們提供實地走訪交流的學習機會。德爾根曼組織參加培訓的校長學員輪流在本校分享辦學經驗,一圈下來,校長們能將深圳市不同學段、不同辦學類型的學校都走訪一遍,豁目開襟,擇善而從,打造了深圳校長線下的學習社群。

赴港高端研修班訪校活動

不僅如此,德爾根曼的目光覆蓋了深圳教育系統的各部分。通過觀察數據,她留意到深圳在民辦園轉公辦園成新趨勢時,園長是相當重要的角色。“我們就通過線上的手段,精心做一些預製的學習內容,組織公民辦園長參加深圳校長的暑期學習會,達到了非常好的隊伍建設效果。”許多幼兒園的園長紛紛表示,終於找到組織,獲得了職業的尊重感,融入感。

無論是校長還是園長的提升,造福的是整所學校,受益的是所有師生。深圳“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工作生態,引領德爾根曼用高效的節奏隨時應變,她的教育初心又驅使她盡可能用創新的視角托舉教育人才發展,既要成就別人、發現別人,也要為他們搭建專業成長的系統化平臺。

為了實現全市基礎教育系統教師基本資訊規範化、一體化、智慧化,在深圳市教育局的引領下,德爾根曼和團隊搭建了“深圳教育雲”教師資訊管理與綜合服務平臺,整合市、區教師繼續教育平臺,實行多平臺“互聯互通”,實現教師繼續教育“一號通”。建立教師“人人e空間”,每個教師可以在自己的e空間內備課評課、網路研修和學習交流,同時還有個人基本資訊、個人知識管理、個人成長記錄、個人師德檔案、個人資源庫及個人教師專業發展規劃書等。

後疫情時代,所有人都在懷疑,我們是否應該退出國際賽道。而德爾根曼認為,“要真正貼切這個時代,就要通過連結、聯盟的方式,通過多種渠道的組合拳,把教育視界變得更開闊。”德爾根曼就像一座立交橋,一端連結合作,是為托舉深圳教師;另一端連接幫扶,希望深圳教師也能輻射更多人。疫情後,她和團隊提出網路化的教育扶貧,將深圳年度優秀教師結對幫扶的講臺,延伸到西藏林芝市、察隅縣、新疆喀什地區等地,還線上上建有微信群及時答疑精準幫扶。

關於深圳市與其他高校溝通合作的“秘訣”,德爾根曼也毫不吝嗇。珠海市、梅州市、廣州市等地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向她諮詢,她都傾囊相授。在德爾根曼的視野裏,做教育一定不能狹隘和局限。她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整體,協同發力,一域促全局,任何個體的發展都是為了整體區域的發展,只要兄弟城市需要支援,深圳一定會毫無保留地支援。如今,珠海市、梅州市、廣州市也因此成功複製了很多校長培養項目。

“我們的出發點是共情的利他”

一張尊師卡,把人文關懷落到實處

或許很難想像,從教師培養的頂層設計到細節過程把控再到具體執行,紛繁大量的工作是由幾個人擔起來的。德爾根曼和幾名同事,活成了一支為教師服務的隊伍。借調7年期間,這支團隊參加了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年”十大行動及深圳教師隊伍建設工作。

“我們現在做的工作更多是為老師量身定制發展規劃,為社會提供關心、支援老師的平臺。”德爾根曼和團隊抓住“牛鼻子”,進行了一些品牌工程的打造。例如,為了能將惠利老師的政策落到實處,教育局人事處和建行聯手製作了一張尊師卡,卡上面印有每位老師的照片,並設計有孔子像。尊師卡的目的是讓老師們在書城、銀行等合作商家消費時,能享受VIP的待遇。起初,一些同事擔心項目會因為有商家的參與被質疑,但德爾根曼很堅定地説,“我們的出發點並不是利己,而是利他,我們是為教師打造暖心工程。”她深知這是一個鼓勵創新的時代,做事業不能太過於畏手畏腳。

因為有過10年的一線教學經驗,德爾根曼能十分理解教師的辛苦操勞。“老師們每天從早6點忙到半夜,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大事小情。如果老師的身心沒有得到良好關照,都沒有精力關心自己的家庭,還怎麼能安心地春風化雨,教書育人?”

鋻於這樣的同理心和換位思考,針對老師這份職業的高發常見病,如甲狀腺、乳腺病等,德爾根曼團隊又將一份教師保險納入尊師卡,未曾表達的愛是不存在的。“人文關懷不是一句空話,一定要轉化成項目載體和具體表達。”德爾根曼覺得,對於深圳10多萬名教師而言,人才培養固然重要,關愛他們的身心更重要。

深圳市區級教師發展中心建設總結交流會

自2015年開始,深圳市教育局每年開展“十萬教師同讀一本書”活動,並在“深圳讀書月”期間,開展教師讀書系列分享活動,讓讀書成為教師自覺的精神追求,讓教師個個享受讀書。同時,開展教師身心健康關愛行動。倡導教師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支援教師參加文體活動。建立“教師救助基金”,資助教師購買“幸福園丁”綜合險,對患重病教師和特困教師進行幫扶和救助。

此外,深圳市教育局以“教師之家”為平臺,定期組織教師進行陽光心態、營養健康、婚姻家庭等方面培訓輔導。為教師辦理“尊師重教一卡通”,多方爭取資源,為教師交通、購書、就醫等方面提供便利和支援。設立“教師陽光專線”,通過購買服務,由專業心理諮詢師指導教師改進情緒管理和宣泄工作壓力,提高教師隊伍心理健康水準。

“巧詐不如拙誠”

一個人、一座城、一份永不止息熱愛的事業

“把不同的工作當作人生的砝碼,其實只是短期的功利。”簡單是做人和做事的最佳原則。軍人家庭出身的德爾根曼,自小把功利看得很淡。

幼年的德爾根曼和父母在一起

教育由一堆細節組成,只有將自己的真情與智慧投入每一個細節,才會與這份事業産生深厚的聯結。作為借調幹部,德爾根曼不去羨慕各類榮譽和稱號。她覺得,巧詐不如拙誠,心裏認定了一份事業、一群人,他們的成長便是自己最大的喜悅。

儘管這份認定,使得德爾根曼經常忙到淩晨二三點。她不得不調整自己的親情頻道,甘於捨棄家庭時間,而是始終把工作擺在首位。有時候她也會想到自己太累了,原來在一線還能有寒暑假。“我先生常對我説,你這麼工作是不是不要命了。其實家庭給了我非常強大的支撐,我很感謝我的母親和我先生。”每天早晨,德爾根曼的先生十年如一日地送她到單位,再送孩子去學校。經常加班的生活節奏,使得德爾根曼每天只有在這移動的小車廂裏,她和先生、孩子才有溫馨的交流時間。

但德爾根曼從未抱怨,每天還是會像打了雞血一樣去工作,以一往無前,風雨無阻的奮鬥姿態,走進這座匆忙的城市,成為推動它滾滾前進的一個渺小的“點”。

這座年輕的城市也在“督促感召”著德爾根曼不斷前行。深圳高效的工作效率、創新的城市精神,還有終身學習的理念,驅使德爾根曼堅持閱讀、思考、寫作,在忙碌的工作中考研並一路讀到博士。“我們家每年都會買入大量的書籍,閱讀催生出了很多思考和行動。”這種自我賦能,讓德爾根曼做任何事情都願意從學習出發、從數據出發、從問題出發、以終為始,解決真實的卡點問題,步履堅定地推進各項工作。

事實上,這種城市氛圍不僅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德爾根曼一個人,還影響了堅守在深圳教育事業上的一群人的集體人格形象和精神氣象。這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人,聚在這座城市,相互吸引、包容,譜寫教育先行示範的新篇章。而正如葉志青校長所説,德爾根曼就是其中“深派教育工作者”的典型代表。

德爾根曼願意講老師,講校長,講培養,卻不願提及自己的付出。她説,一個人,一座城。深圳教育人有著高效、務實、包容、善學習的特質,他們都在默默地托舉和付出。正是因為有著這群教育人,深圳教育才有今天這樣的精彩與發展。

2022年初,德爾根曼赴深圳市第二高級中學履職擔任副校長

不惑之年,生命的豐盈與簡單相得益彰。德爾根曼坦言,“我想要的並不多,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要有簡單如一的堅守,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擔當。”説到動情處,她眼裏閃著晶瑩的光芒。這光芒中,有心酸,有幸福,五味雜陳,更多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教育工作者願意用最質樸的真心投入事業,發現成就他人。德爾根曼利他的托舉,是一種無形且永恒的力量,她來自真誠、來自包容、來自善意,來自對教育的定力、堅守和永不止息的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文/知雨 彭可馨 編輯/若熙 )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