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中國故事|公益中學校長潘志平:親情教育先行者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孫小雪 姜麗麗 | 時間: 2022-03-16 | 責編: 羅天林

題記:《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的新型關係”,家庭教育被提升為中國教育基礎段不可忽視的工作重點。從北京海澱區成立助校會,到成都第十八中學踐行家校攜手共建幸福食堂,各學界、教育界、媒體界、社會機構及中小學也一直在家庭教育的踐行之路上摸索。照搬他國模式必然是行不通的,因為在全球範圍內,沒有可以與中國的人口體量、文化特質、教育體制、經濟模式、風土人文等綜合因素進行類比的國家。在如此紛繁複雜的時代背景下,中國一線的教育先行者們,正在用各種成果回答這個時代的“考題”。

公益中學校園一角

創辦于1995年的公益中學,是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的公助民辦中學,近些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從畢業生、家長的評價來看,除了關注穩步提升的辦學條件和升學率之外,還有兩點頻頻被提到:學生的幸福感和家長的參與意願。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公益中學獨特的親情教育方式以及這種教育方式的發起人——潘志平校長。

公益中學校長潘志平和學生們的快樂時刻

在公益中學,很多學生和家長都親切地稱呼校長“阿潘”。每週四校長會親自下廚為學生做“阿潘羹”。杭州的冬天難得有積雪,“阿潘”會號召師生去操場一起打雪仗。他還是“公益大舞臺”上的反差萌代表,扮起“貴妃”“唐僧”“錦鯉”等角色,他信手拈來。逢年過節,師生會收到他親自書寫的祝福字帖,還有很多公益校本課程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

有關他的故事,可以從學生翟予非的母親的一封來信説起。“我還清晰地記得,三年前我們全家與您初次見面的情景……面談結束時,您跟我們合影,又對予非説‘從今天起,你也就是我的女兒了’。您對孩子關懷備至,讓我們一下子融入了公益這個大家庭。”信中,她講述了青春期的女兒從入學前的“忐忑”“恐懼”,到後來如何成為快樂公益人的過程。這封信是潘志平收到的眾多家長來信中的一封,是他在踐行潘氏特有的親情教育過程中的一個小小縮影,也是“家校互建”在公益中學的一種有效嘗試。

每逢過年,潘校長都為師生書寫祝福

為了更好地踐行親情教育,潘志平還在校內推出“協商制度”,把特色課程推動的主導權交給學生,老師從講台下來,走到教室中央聆聽學生們發表不同的觀點。公益中學率先採用寫信的形式,打通家校之間的橋梁。其中以50封信匯集出版的《一位智慧校長給家長的50封親筆信》,曾榮獲2018年度全國家庭教育影響力圖書。他將公益中學的教育實踐寫進《親情教育》一書,書中論及理論、實踐到操作案例,從希臘先哲、諸子百家到近現代中國親情教育踐行者夏丏尊和陶行知等人的思想中汲取力量,深入淺出地展示了親情教育的歷史脈絡,對中國基礎教育階段家庭教育進行了有益的系統總結。

潘氏親情教育思想的形成

出身教育世家,清貧的童年生活、濃濃的親情氛圍,是潘志平健康成長的心靈養料。他這一代人繼承了上一輩人的愛與堅韌,40年的從教生涯,任一校之長這個角色的27年裏,從農村到小集鎮,從縣城到城鎮,教學場景一直在變,無論是教學生還是自己的親生女兒,不變的是他一直秉承著的教育“初心”。

大雪之後,阿潘跟同學們在操場上打雪仗

“分數一陣子,親情一輩子”,這是潘志平早期做老師時的執教理念,也是成為校長之後,潘氏親情教育管理理念的初衷。通過角色定位的確認,與教師和學生相處,他似哥哥、朋友;與家長和同事相交,他似兄長、益友。他還用更多的行動使“阿潘校長”這個稱謂獨具“溫暖”和“趣味”。

公益大舞臺上的“百變阿潘”

熱愛讀書的潘志平先與希臘哲學三傑問道,悟出師生平等;又與先哲孔子、孟子、莊子三子對答,悟出為人之師的華夏智慧。強大清晰的理論學習結合40年的身體力行,助他寫就了《親情教育》一書。與此同時,他的思想已經開始生根發芽,也慢慢滲透到那些“家人”的日常工作、生活、學習之中。

一碗“湯羹”,陪伴學生品嘗人間美味


潘校長在學校食堂親自下廚熬製“阿潘羹”

潘氏的親情教育有一大訣竅:暖胃。經常有一些畢業多年的公益中學學生寫信給母校,懷念“阿潘羹”的鮮美。出身於山區小鎮的潘志平,深知處在初中階段學生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他依據四時不同節氣,每週四都會熬製時令湯羹,並親自盛給學生們,保證了學生們營養的同時,在學生與校長之間也搭起了一座“美味”的溝通橋梁。

潘校長與學生一同品嘗“阿潘羹”的美味

學生們喝著“阿潘羹”,跟阿潘共同探討學校最近的課程有哪些好玩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暢談之餘,學生跟阿潘共同孵化出一個公益中學小小的變革——Panda親情信箱,通過這個信箱,阿潘能不定期收到很多“悄悄話”和“真心話”。

一封“家書”,打通家校間的溝通鴻溝


公益中學的阿潘信箱

潘氏的親情教育還有一大法寶:走心。 “我和阿潘説説心裏話”,這是公益中學“Panda親情信箱”裏一封學生來信的片段。全校近1500名學生及其家長的親筆信會不定期的投往信箱,閱讀這些來自學生的親筆信函便成了潘校長最享受的時刻。一個小小信箱,成了學生、校長、家長和老師之間溝通的渠道。

學生及家長通過手寫信件説出心裏話

2015年11月27日,潘校長給學生及家長寫的一封《阿潘和您一起説説心裏話》的親筆信,燃爆了家長圈。後續他收到1082封學生及家長的回信,封封言辭切切,還有一些爸爸回信,表達了自己終於找到了跟孩子溝通和共同成長的“秘密”通道。一封信打開了公益中學家校共建的通道,也為潘氏特有的親情教育增加了更多極具參考價值的資料。

一項“制度”,創新理念賦能師生成長


學生代表與潘校共同協商學校的事情

潘氏的親情教育:平等。郊游去哪?課怎麼上?這類關乎校園決策的話題,學生可以跟阿潘一起開會進行探討,遵行“協商制度”,學校將決定權交到了學生手裏,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校園決策的積極性,在鍛鍊他們表達能力的同時,也提升了他們對新生事物的探究和判別能力。同時,還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

趣味橫生的課堂,學生和老師進行著自由探討

公益中學的老師説,班上如果要制定班級規章,老師會首先召開班級會議,根據實際管理需求,和學生們一起談論制定。課間餐、堅持早到早學等涉及班級制度的內容,潘志平也會通過大小會議跟班級成員進行協商。學生們從制度的執行者變成了制度的制定和參與者。這種 “協商制度”是潘氏親情教育中師生平等的集中體現。

潘校給初三學生上了一堂生動有趣的英語課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學校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向家長傳授教育學方面的基本知識”。正如去年他在自己的新書《親情教育》中提到的那樣:“‘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只要讓孩子真正感受到老師‘可親、可尊、可敬’,發自內心地喜歡老師,老師就不再難當,家長亦然。”短短幾行字,勾勒出中國特有的家校共建的願景、理論基礎及踐行方法。

快樂的公益少年

真正的家校共建的願景,或許就是這樣:走出去的畢業生們,進入更高的學府深造,直至步入社會之後,回想起中學時光,忘不了“阿潘羹”的美味,也忘不了跟阿潘同臺而坐、共同探討校園課程的時光,有的家長則像開篇翟予非媽媽那樣,寫信回來訴説跟青春期孩子的相處如何一步步峰迴路轉。所有的這些,或許就是潘氏親情教育所追求的“親情一輩子”裏溫馨的小片段。(文/孫小雪、姜麗麗 圖/公益中學)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