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嶺畔,鷲峰山下,有一所被爛漫山花所包圍的村級小學——北京市海澱區和平小學(簡稱“和平小學”)。
2020年10月,和平小學楊莊校區變身為海淀北部唯一一所以“未來”命名的實驗學校——北京市海澱區教科院未來實驗小學(簡稱“未來實驗小學”,也稱“和平小學”)。重巒疊嶂擋住了眾人西望的視線,卻擋不住以校長丁剛為首的教育者探索未來學校的步伐。鑒往知來,和平小學在立足傳統學校優勢的基礎上,通過積極探索,邁出了中國未來學校探索的重要一步。
篳路藍縷:在時代更疊中砥礪前行
1995年,丁剛走馬上任和平小學校長。作為一所村級小學,即便是泱泱大國一流高校林立的教育高地——海淀,也免不了要面臨經費緊張的問題。當時實行的是結構工資,學校要自籌一部分教師工資。那時候,抓考試成績、抓辦學條件,是丁剛面臨的主要問題。當時學校的操場,晴天時塵土飛揚,下雨天泥點四濺,丁剛身先士卒,一塊磚一塊磚地鋪出來一個硬化的操場。
沒有校舍怎麼辦?週一至週五,老師們教書育人,到了週六和週日,校長帶著老師化身泥瓦匠,親自動手蓋房子、搞宣傳。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和平小學的硬體設施一點點提升,老師們也勁往一處使,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讓學校面貌煥然一新。
隨著城鎮化發展,尤其是農村的土地騰退,村裏的孩子很多都流向了城市。和平小學所在的溫泉鎮也不能例外。空心村導致空心校的出現,學生數量銳減造成教師編制的減少、新教師更新速度的延緩,留下來的教師隊伍呈現出老齡化的特徵。
近年來,溫泉鎮構建了創造小鎮,隨著華為、中核電力等公司及大型研究所的入駐,高新産業的孵化拉動了整個地區的發展。隨著産業的集中,學生回流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同時,高新産業的蓬勃發展也改變了當地人口素質的結構,以及和平小學的學生來源——從以農民子弟為主變為以高學歷人群子弟為主。學生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對學校改變發展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時代的變化,召喚著改革者一展風采。多年來,面對學校外部環境、內部條件出現的巨大變化,丁剛不斷調整辦學方法。2000年之後,隨著經費問題逐步得到解決,丁剛開始加強對教師的培訓,發展素質教育。隨著時代的變遷,育人方針和師生需要的變化,丁剛開始思考面向未來的教育。“怎麼把未來對人才的需求揉進辦學的過程?怎麼把辦學和一個人未來的幸福生活更好地結合?”丁剛常常如此思索。
結合參觀學習與教育實踐,丁剛的教育理念不斷更新。2010年,和平小學的辦學方針由快樂教育向和樂辦學轉變。而後,丁剛帶領和平小學與北京市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合作打造未來實驗學校——北京市海澱區教科院未來實驗小學。2020年,海澱區教科院未來實驗小學啟動儀式,在和平小學楊莊校區隆重舉行,一所面向未來的學校正式誕生。
傳承創新:葫蘆文化的延續與延伸
在二十多年來的發展中,丁剛的教育理念、和平小學的辦學方針與時俱進,而葫蘆文化始終伴隨著和平小學在風起雲湧的時代熠熠生輝。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有趣的葫蘆》這一課程就被堅持和沿襲,至今仍是和平小學的重要課程之一。
從葫蘆的種植到收穫,從畫葫蘆、美工葫蘆到葫蘆絲的演奏,在解決溫飽時期,丁剛的考慮也很簡單——和平小學開設這門課就是立足學生需求,為了教學生一門手藝。當時,和平小學有很多借讀生,他們的家庭條件也基本上也不太好。適時,和平小學一位老師的愛人退休在家,他酷愛畫葫蘆並且畫得古樸典雅、美輪美奐。丁剛就想到讓這位老先生來教學生,對學生進行勞動技術教育。
這看起來似乎是比較早的學科融合的實踐,而丁剛説那時候根本沒有考慮到學科融合。“核心思想就是教學生一個手藝,學生畢業之後會種葫蘆、畫葫蘆,就可以通過售賣葫蘆産品謀生。”丁剛説。
進入21世紀,學科融合的思想逐漸在丁剛心裏生根發芽。到2007年左右,他們出了一本書——《有趣的葫蘆》,提出了從葫蘆種植到後期觀察的學科融合課程教育方案。此舉既是葫蘆課程的延續,也是葫蘆課程的延伸。葫蘆課程逐漸被打造為科學老師教授種植相關的科學知識、語文學科從原來的讀葫蘆娃故事到學寫觀察日記、數學老師讓同學們在種植時做一些具體的計算、美術老師則負責教同學們葫蘆繪畫、音樂老師教同學們吹葫蘆絲的多位一體的課程體系。
此時的目的已經不是簡單地教會學生一門謀生的手藝,而是通過學科融合,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親歷實踐過程,學會分享與合作,提升綜合能力。
小葫蘆蘊含著大智慧,和平小學的葫蘆文化逐漸形成。時至今日,《有趣的葫蘆》勞動實踐活動課程已經成為和平小學勞動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促進全體學生個體發展關鍵所在。
君子不器:和樂自然的綠色辦學理念
從學一門手藝到學科融合,再到考慮未來對人才的需求,2010年,丁剛提出了“和樂自然,君子不器”的育人目標。和平小學開啟了以和樂為中心的教學時代——營造和諧、愉悅的育人環境,達到育人育心。
“和樂自然,君子不器”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是面向未來的創新。丁剛説:“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人和,未來社會需要和諧發展的人,需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此外,人還需要有一種科學精神,所以要君子不器。”君子要有學識,要學會舉一反三,而不能像器皿一樣只會接受,不會創新。
“對於學生來説,學生不是器皿,而應是謙謙君子,會舉一反三,有創新精神。”丁剛説,“對於老師來説,老師要和諧發展,快樂工作。和諧自然,學會做人;君子不器,學會做事。”丁剛的教育思想是在實踐中潛移默化,慢慢生成的。在他看來,不去實踐,始終是紙上談兵,發現不了真問題。
在“和樂自然,君子不器”的理念指導下,和平小學先後開展了愉悅身心的管樂團、親近自然的“楓葉紅了”活動(例如綠植種植、植物標本製作、植物手工藝品製作等)、保持和諧心態的心理諮詢、大膽創新的科技活動。2020年學校獲得海澱區新優質學校、勞動教育實驗校、藝術教育示範校等稱號。
多年來,和平小學也獲得了多項榮譽:北京市星星火炬獎、北京市健康教育促進校、海澱區科技示範校、海澱區國防示範校、海澱區心理諮詢先進校、全國DI創新大賽一等獎等。
戮力同心:推進未來教育
時間來到2020年,和平小學新校址啟動,發展又一次迎來新方向。在與海澱區教科院的深度合作中,和平小學完成了向未來學校的蛻變——以全新的面貌紮根海淀這片教育沃土,成為一顆代表海淀“未來教育”的璀璨明珠。
2020年10月31日,伴隨著駐區部隊的奏樂聲,國旗在和平小學楊莊校區冉冉升起,國歌聲在校園上空回蕩,海澱區教科院與和平小學合作建設的海澱區教科院未來實驗小學正式啟用。
藕粉色的外墻、白色的樓頂,樓道裏淡黃色的地面、樓道頂部藍天白雲的裝飾、樹葉形狀的頂燈,樓道兩側挂著各式各樣的裝飾畫,教室裏嶄新的可伸縮桌椅、可滑動的黑板、多媒體教學設備、整齊擺放的藍色儲物櫃、貼滿了學生字畫作品的後墻……嶄新的校區迎來了和平小學辛莊校區和環山村校區3~6年級的學生。和平小學也形成了一校兩址的辦學格局,低年級在環山村老校區學習,中高年級則遷入楊家莊新校址——未來實驗小學,面臨著拆遷改造的辛莊校區暫時不再承擔教學任務。
依託海澱區教科院的科研力量和資源,未來實驗小學在學校課程體系、課堂教與學形態、學生綜合評價方式、學校治理模式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探索行動,計劃于2023年初步建成學習場景相互融通、學習方式靈活多元、學校組織彈性開放、教育技術先進前沿、教育評價多樣靈活等具備未來教育特徵的“綠色創新學校”。
海澱區教科院在教育科學應用、基礎理論、教育發展戰略、教育教學研究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研究成果積累,在建設未來學校方面也有著深厚的積澱。丁剛表示:“和平小學與海澱區教科院合作,可以彌補我們學校最大的短板——老師科研能力不足。未來我們也將繼續引進教科研專家,對教師進行培訓,用科研帶動教研,提高教學品質。”
新校區啟動後,海澱區教科院的張禹出任未來實驗小學的科研副校長,成為連接學校與教科院的橋梁。張禹曾到新疆支過教,也在北京豐臺的一所學校任教了多年,接著做校長助理,後來任教研員。2016年初,張禹從豐臺來到海淀,擔任“未來學校”項目負責人,從事探索未來學校教育的相關工作。
2018年9月,海澱區未來學校研究中心成立,張禹任負責人,紮根未來教育的相關研究與實踐。未來實驗小學成立後,有著豐富的教學、學校建設管理和科研經驗的張禹被任命為副校長,主管科研,承擔著促進區校雙方合作辦學的責任。
“我們一直在探索這種合作辦學模式的路徑和機制。”張禹説。在目前教科院與和平小學的合作辦學模式下,張禹的正式工作關係還是在教科院,並沒有遷到學校。也就是説張禹仍是教科院的科研員,兼任著未來實驗小學的副校長。週二、週四和週五他在學校辦公,週一和週三他在教科院辦公。“這種合作機制的好處在於我既能快速了解教科院的相關資訊、利用教科院的資源和平臺,又能深度參與學校的建設。”
未來學校:向教育4.0時代交出答卷
伴隨著工業4.0的到來,教育也進入了4.0時代,標準化的教育逐漸向大規模的個性化定制教育轉向,傳統的教育形態被顛覆。混合學習、項目學習、體驗學習等名詞昭示著全新的教育與學習形態,未來教育應運而生。
知識和學習是人類應對挑戰和發明替代辦法的最大可再生資源。然而,教育不僅僅是對不斷變化的世界作出反應。教育改變了世界。
教科文組織的未來教育倡議旨在重新思考教育和塑造未來。未來教育也是教科院開展的一項綜合教育改革實驗項目。早在2014年,中國就設立了未來學校實驗室,啟動了未來學校創新計劃。而後,十幾所示範學校相繼誕生。2018年,中國第一所未來實驗學校——濰坊未來實驗學校開始設計建造,2019年開學。
深圳龍華未來教育中心,深圳南山實驗教育集團南海中學未來創新、未來藝術、未來學習三大中心,重慶未來學校,深圳福田未來學校,深圳鹽田未來教室與項目式學習等相繼落成。中國在未來學校探索建設的道路上穩步前行。和平小學加挂海澱區教科院未來實驗小學的牌子,成為又一所面向未來教育的未來學校。
糧草先行:未來學校空間打造
面向未來的智慧學習空間是未來學校的關鍵部分和基本特徵之一,體現著滿足教育需求、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成長、適應多樣化學習和符合綠色智慧等特點。未來實驗小學也在教科院的設計和推動下,逐步打造多種多樣的未來學校學習空間。
未來學校不應僅僅只具備教室、操場等一般學校所具備的教學空間,其物理空間將被重構。未來學校應具有八大中心:一是學習中心,其包括協作式學習空間、沉浸式學習空間、項目式學習空間、未來全科教室和未來學科教室;二是包含音樂舞蹈空間、影視戲劇空間、藝術創意空間的藝術中心;三是包含禮儀廳、圍棋室、中醫藥堂和古琴室等的國學啟智中心;四是創新中心,其包括物聯網生態空間、創客STEM空間和3D列印空間等;五是包括行走遊學課堂、職業規劃課堂和社會校外學堂等社會踐行中心;六是情緒行為中心,其主要用於引導學生情緒,緩解學生壓力等;七是體能中心,包括遊戲體感空間、運動體測空間和游泳館等;八是生活體驗中心,包括烘培空間、學生超市和家政學堂等。
按照未來學校的空間設計,自2020年10月31日正式啟動以來,未來實驗小學外裝已經全部完成,內部還在陸續調整建設當中。目前,圖書、下沉式廣場和一些配套工程還在建設中。未來,勞動教育基地、創客空間、人工智慧實驗室、融合教育課堂、電子閱讀亭與繪畫區、AI“雙師”數字學習區、各種多功能教室、專業教室都將陸續在未來實驗小學落成,為未來教育提供智慧的場地基礎。
推陳出新:面向未來的課程建設
“未來學校建設的核心就是課程建設。”丁剛説。
未來學校課程的特徵是契合、融合、聯合,教科院對未來實驗學校課程的加持體現在提供優質課程。雙方合作從人的發展需求出發進行課程設計,提升學生的未來競爭力——小組學習,培養合作意識;學習利用資訊技術,學習人工智慧、編程等;設立面向未來的課程,提升實踐與操作能力。
丁剛説:“我們將在傳統的勞動、綜合實踐的基礎上,把整個課程進行整合,更突出孩子的參與,側重激發孩子的自主能動性,發展孩子個性,培養孩子創新能力、想像能力 、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在面向未來的發展中,丁剛表示要堅持三個方面,保證教學品質。
將國家課程落地為特色綜合課程
圍繞合作辦學思想,和平小學在堅持把國家課程有品質落地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活動將其打造為有學校特色的綜合實踐課程。
秋高氣爽,涼風習習,在古樸典雅的大覺寺,一群群學生聚集在身披金甲的“千年銀杏”前求知若渴,拿著紙和筆在聚精會神地記錄著……這就是和平小學組織四年級學生進行的親近大自然、感受家鄉美的《走進大覺寺課程》。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和平小學都會組織四年級的同學來到西山大覺寺,感受歷史文化,收穫多種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
該課程是學校與大覺寺深度合作,開發設計的集語文、數學、英語、書法、資訊、科學、綜合等多門學科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習課程。八百歲高齡的“老藤寄柏”、花大如拳的“古寺蘭香”、奇異多姿的“鼠李寄柏”、年代久遠的“遼代古碑”……給孩子們留下深刻印象。從植物知識到建築特點,從歷史文化到紅色基因,從數學知識到遊覽感受,學生在實地學習中加深對各學科知識的掌握。
開發學校特色課程
“こんにちは!こんにちは!你好!你好!”和平小學的部分同學面向黑板上的多媒體顯示屏,給日本橫濱市立小機小學的同學和老師激動地打著招呼。
和平小學和日本小機小合作開展了“手拉手”特色課程,通過學習日語、日本食品製作等,雙方相互交流中日文化,相互學習。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前,每年和平小學的部分學生都會去到日本,和日本小機小的同學進行線下交流。疫情發生後,這種交流轉為了線上。通過這種方式,雙方深入交流,分享自己的飲食、習俗和傳統文化。
2021年1月,雙方師生就進行了一次“雲交流”。和平小學的兩位同學用講解和圖片呈現了他們多姿多彩的假期生活,分享了中國春節的習俗。日本同學也展示他們的新年習俗,準備了“日式拉麵、飯糰、壽司、烤鰻魚”等精緻的日式料理。和平小學的師生還教日本的同學包餃子。
日語也是和平小學的外語特色課程。通過舉辦日語節,營造更加濃厚的外語學習氛圍,強化外語特色,讓學生品味不同的文化。這也是和平小學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獨特設計。
此外,和平小學也開設了摺紙、畫葫蘆、小小主持人、健康達人、足球等社團課程,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結合未來教育,深化人工智慧等創新課程
資訊化時代,在教科院的助力下,和平小學也將開設人工智慧技術的相關課程,例如機器人、編程實踐等,培養面向未來、適應資訊化社會的人才。
丁剛坦言:“傳統農村學校在人工智慧方面的課程還比較欠缺,結合未來教育,人工智慧方面的教育還需要深化。”學生的家庭條件、經濟條件,學校的經濟條件、硬體設施投入,以及學校師資的儲備,都是學校要面臨的問題。“所以我們也是量力而行,把科技這部分做好。”
未來,和平小學將逐步建立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和創新課程等三位一體的未來實驗小學創新課程體系。
吐故納新:培養理念和評價體系的創新
隨著合作的深入,教科院也給和平小學帶來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從前幾年的樸素到現在的“課堂三大”,和平小學對學生的培養方向已有改變。
第一,大膽發言,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大膽地發言,培養孩子的自信。第二,大聲説話,教育孩子説話大聲,這是對別人的尊重,體現著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相互尊敬。第三,大段説話,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
“課堂三大”是對未來人才要求和教育理念的細化和具體化,讓老師能夠落實到日常的教學中。“如果只是告訴老師我們要培養有邏輯的人、勇敢的人、自信的人,老師也許很難理解和落實。”丁剛説。
在學生評價方面,教科院也給和平小學帶來了更新。在多年的辦學中,和平小學積極探索,從最開始的合作評價發放小笑貼、和樂卡,到創建學校版、家庭版、社會版,聚焦核心素養的實現,再到建立家、校、社區三位一體的全員評價、全面評價體系,評價指標和評價方式在不斷進步。隨著未來小學的啟動,學生評價逐漸從線下轉到線上,通過大數據統計,對學生評價進行資訊化管理。“目前平臺架構已經搭建好了,其將成為未來評價的平臺。”
1987年,丁剛來到和平小學擔任老師;1995年走上管理崗位,擔任校長,帶領學校一步步從自建操場等教學設施到繁榮發展;2020年,與海澱區教科院合作,加挂海澱區教科院未來實驗小學的牌子,共同探索打造未來學校,實現未來教育。相信在雙方的通力合作下,學校能快速建成“綠色創新學校”,引領未來教育發展。(文/孜孜 姜麗麗)